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4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134篇
安全科学   659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119篇
综合类   546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95篇
评价与监测   87篇
社会与环境   60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审核是消防执法中的重要环节.以规范为指导,根据我国国情和具体工程设计情况,对高层建筑临时高压消防水系统中有关消防水泵房的出水管的布置、高位消防水箱的容积以及增压设施的设置几方面的规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2.
介绍了河南天宏焦化公司采用可赛新金属修补系列产品,对煤气负压管道裂纹进行修补,取得了良好效果,避免了煤气负压管道普通焊补作业的危险性和停机检修对生产造成的诸多不利因素,实现了煤气负压管道补漏作业的安全高效.同时,对可赛新金属修补系列产品的技术性能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3.
为研究不同的多点泄漏工况对管道流动参数的影响,基于流动方程建立数学模型,讨论泄漏后压力下降幅值与泄漏位置、泄漏点数的关系,在室内输气环道采集多点泄漏工况下的压力信号并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泄漏点的上游和下游压力均减小,越靠近泄漏点压力降越大;2个泄漏点之间压力也下降,越靠近上游泄漏点,压力下降幅度越大;泄漏点距起点越近,泄漏引起的压力降低幅值越大。压力下降的幅值受距离起点最近的泄漏点位置影响最大,且随着泄漏点数的增多而增大。  相似文献   
74.
为研究我国南海高温高压井钻完井、测试损失工时事件规律,对2009—2018年中国南海高温高压探井钻井日志进行分析,汇总501起海上高温高压井钻完井损失工时事件,并将其划分为复杂情况及事故停工、自然停工、修理停工3大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杂情况及事故停工事件数与年份无明显关联,但与地质资料准确度关系密切,修理停工事件数随年份呈现震荡下降趋势;复杂情况及事故停工总损失工时最多,其中卡钻损失工时占比最高;修理停工总损失工时最少,其中钻井设备故障损失工时占比最高;灾难天气、洋流或地质活动是造成损失工时最多的原因,不安全行为是单起事件平均损失工时最多的原因,设备老化是修理停工最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高温高压井钻完井非生产时间成本估计模型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75.
为揭示冲击煤样渗透率的变化规律,通过立式分离式霍普金森(SHPB)冲击装置对不同层理方向煤样进行动态冲击,进而采用渗透仪对冲击后的煤样进行渗透率测试,分析不同冲击荷载下煤岩的渗透率及应力敏感性。结果表明:冲击煤样的渗透率远大于原煤样品,冲击载荷越大,渗透率越大;在相同的冲击载荷和气体压力下,平行于层理方向的煤样渗透率最大,其次是斜交45°层理方向的煤样渗透率,垂直于层理方向的煤样渗透率最小;渗透率受有效应力影响显著;在冲击荷载的作用下,垂直于层理方向煤样渗透率的变化率对孔隙压力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6.
为了研究矿井发生火灾后高温烟流的蔓延规律及影响因素,利用COMSOL软件对火区进行数值模拟,建立巷道三维模型,得到火区风流速度与温度分布。通过改变边界条件,分析火风压作用下,火区烟气在不同控制风速、巷道条件作用下蔓延规律,得出不同因素与临界风速的关系,为选取合理的火灾控制风速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火源温度一定时,巷道入口风速越低,火源下风侧高温烟流越靠近巷道顶部,随着风速增大,向巷道下部蔓延;风速较低时,在火区火风压的作用下,会产生烟流逆退现象,随着风速的增大,逆流层长度和厚度随之减小;巷道入口通风条件不变时,火区温度越高越容易产生烟流的逆退,影响范围越大;巷道高度越高、上行风坡度越小,越易发生逆退现象;不同影响因素与巷道平均温度不成正比关系,其中下行风坡度5~15°时巷道平均温度较高且易于发生烟流滚退现象,影响范围较大;火源温度、巷道条件与临界风速的数据拟合结果对预测巷道的临界风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7.
为了分析高应力巷道底臌变形机理,以铜川玉华煤矿2407工作面巷道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观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巷道底臌主要由原岩应力、支承应力、围岩遇水膨胀、流变作用而引起进行分析,推导出计算底臌量的表达式。针对玉华煤矿高应力巷道底臌变形,提出在巷道顶板采用锚网梁索支护,帮部采用锚网支护的原支护条件下,底板采用锚杆注浆和切槽联合支护方式控制底臌。现场观测结果表明:这种联合支护方式能够有效控制巷道底臌变形,底臌量降低了61.5%。将底臌量理论解与现场监测的结果进行比较,误差小于8.93%,验证了理论的合理性,为巷道底臌量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8.
为了解决吸附速率拟合公式缺乏而解吸经验公式众多的问题,通过替换解吸参数、定性和对比分析各经验公式对煤吸附CO2,N2,CH4吸附速率的适用性,选取4种不同煤质的煤样在0.5,1.0和2.0 MPa下进行定温吸附实验,分析压力和煤质对吸附速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函数式对3种气体在不同压力和煤质下的吸附速率拟合效果最佳;压力和煤质对3种气体吸附速率的影响既存在共性又具有差异性,气体吸附速率与压力符合指数函数关系,与挥发分呈现出二次函数关系,并且压力升高会导致最低吸附速率趋向于较高变质程度煤样;CH4和N2的吸附速率随压力升高而升高,而CO2的吸附速率因煤样而不同,且在同压下,不同气体的最高和最低吸附速率煤样的变质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79.
为研究抛光铝粉的爆炸危险和ABC粉体的抑爆特性,在对实验粉体粒径分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 L粉尘爆炸特性实验装置,分别对不同铝粉尘浓度、不同抑爆剂浓度条件下的爆炸特性参数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铝粉的爆炸下限为45 g/m3<C<60 g/m3;随铝粉浓度增加,爆炸烈度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在浓度为400 g/m3时爆炸烈度最大。ABC抑爆剂能够有效抑制铝粉爆炸超压和爆炸反应进程,随着惰性粉体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愈加明显,爆炸逐渐减弱。当ABC惰性粉体的质量占比增加到50%时,相较单一铝粉爆炸,反应过程时间由72 ms增加至785 ms,爆炸最大压力、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分别下降了61.7%,89.5%;当ABC粉体质量占比为53%时,铝粉被完全惰化,未发生爆炸。  相似文献   
80.
Unethical behaviors are prevalent and costly in organizations, and much recent resear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different forms of workplace unethical behaviors. We contend that the extant research has overlooked an important form of workplace-related unethical behaviors: unethical behaviors that are conducted to benefit one's family but which violate societal and organizational moral rules, a construct we label as “unethical pro-family behavior” (UPFB). Our paper systematically conceptualizes UPFB and develops a scale for it. Drawing upo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we argue that employees with stronger family financial pressure are more likely to employ moral disengagement mechanisms to deactivate moral self-regulation, resulting in higher levels of UPFB. Additionally, we argue that the proposed relationship is more pronounced when employees have high family motivation but is mitigated when employees have high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Two studies are conducted for this paper. In Study 1 (N = 328 for Sample 1; N = 243 for Sample 2; N = 279 for Sample 3; N = 267 for Sample 4), we demonstrate that our UPFB scale has good construct validity and that our construct is differentiable from relevant constructs. In two time-lagged survey samples in Study 2 (N = 255 for Sample 1; N = 233 for Sample 2), we find support for our hypothes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limit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