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96篇 |
免费 | 681篇 |
国内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54篇 |
废物处理 | 49篇 |
环保管理 | 1104篇 |
综合类 | 3295篇 |
基础理论 | 602篇 |
环境理论 | 7篇 |
污染及防治 | 218篇 |
评价与监测 | 436篇 |
社会与环境 | 575篇 |
灾害及防治 | 10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5篇 |
2024年 | 115篇 |
2023年 | 133篇 |
2022年 | 164篇 |
2021年 | 174篇 |
2020年 | 199篇 |
2019年 | 130篇 |
2018年 | 114篇 |
2017年 | 205篇 |
2016年 | 196篇 |
2015年 | 222篇 |
2014年 | 229篇 |
2013年 | 342篇 |
2012年 | 342篇 |
2011年 | 384篇 |
2010年 | 278篇 |
2009年 | 269篇 |
2008年 | 240篇 |
2007年 | 371篇 |
2006年 | 393篇 |
2005年 | 315篇 |
2004年 | 290篇 |
2003年 | 253篇 |
2002年 | 259篇 |
2001年 | 194篇 |
2000年 | 216篇 |
1999年 | 176篇 |
1998年 | 99篇 |
1997年 | 123篇 |
1996年 | 73篇 |
1995年 | 85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56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51.
652.
大连市近三十年大气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近三十年来大连市在经济快速发展 ,能源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针对目前仍然存在的由能源结构不合理、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及二次扬尘等污染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清洁生产、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及加强立法执法和全民参与等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53.
本文研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之后,对被调水的汉江中下游及其它有关区域的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该工程实施之后,有可能使汉江中下游水位降低;加剧汉江中下游农业用水差值和缺水状况;可能使汉江中下游水质变劣,向北方调送污水;使汉江中下游淤积程度加重,治理投资加大,气候有所变异。据此,本文提出实施该调水工程时,应同步修建沙市-沙洋的“两沙运河”,加强对汉江中下游段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两项对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该调水工程实施之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54.
本文从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之间的相依关系出发,探讨了诸因素相互关联的内在协同机理,简析了IPAT模型的建构与应用.嗣后,利用IPAT模型解析了中国近15年来人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贡献差异;指出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展和落后技术支持下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加剧环境恶化的元凶,且技术转型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中国未来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协同演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55.
随着邯郸市经济高速增长、人口数量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公众环境要求的提高,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资源能源短缺的矛盾、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公众环境要求提高与环境保护能力相对薄弱的矛盾将集中爆发.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的现代方法之一,对于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加快邯郸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开展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发挥监督职能作用,促进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56.
黄伟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5)
本文从资源、环境和人地关系的角度探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分析了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因素 ,指出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阐明科教兴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57.
李志刚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11(4):27-30
酒泉地区城镇类型较多,城镇体系中的许多关系需要统筹协调,本文侧重从城镇的规模和空间关系分析,城乡一体化和区一发展,基础产业和环境建设等三个角度,探讨了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658.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的生态与资源危机的不断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检讨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寻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然而,从1992年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到2002年的南非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在这十年间遭遇到理论与实验的双重"困境"。2001年,23名世界著名学者在美国《科学》上发表了《可持续性科学》的论文,想用这样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来替代意义分歧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可持续发展走入歧途。从此,人们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可持续性"一词,但怎么实现可持续性则众说不一。学术界对"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讨论也非常活跃且一直没有间断过。在此,从"可持续性"的历史成因出发,分析其在生物学、生态学及环境学等方面的含义,探讨"可持续性"一词在湿地水环境这一具体领域的应用,提出"湿地水环境可持续性"这一概念,并深入分析其内涵和主要特征,为后续湿地水环境可持续性度量作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659.
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