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3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4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66篇 |
综合类 | 167篇 |
基础理论 | 33篇 |
污染及防治 | 8篇 |
评价与监测 | 51篇 |
社会与环境 | 22篇 |
灾害及防治 | 2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基于2014—2015年NCEP再分析资料及天津地区PM2.5质量浓度数据,构建天津地区静稳指数以期反映大气综合扩散能力,为天津霾、空气质量预报和大气环境气象条件评估提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静稳指数可作为评估天津地区细颗粒物大气扩散能力的重要指标参数,其建模产品与天津地区PM2.5质量浓度相关系数为0.62,在评测期间(2016年6月1日—2018年5月31日),基于EC模式的静稳指数24 h预报产品与天津地区PM2.5质量浓度相关系数为0.67,1~7 d预报产品与PM2.5质量浓度相关系数超过0.53,8~10 d预报产品随着时效增加指示能力有所下降,相关系数为0.4左右,但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比同期基于GFS资料和WRF/Chem构建的天津中长期环境气象数值模式,其相关系数接近,趋势预报效果相当.同时,由于静稳指数综合了水平风速、混合层高度、相对湿度等多项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大气扩散能力,在大气环境气象条件评估中可发挥积极作用,以同排放源不同气象条件的数值模拟为基准定义细颗粒物大气扩散条件,2013—2018年逐月大气扩散条件同比上年改善的占总样本41%,同比转差的占总样本59%,利用静稳指数对大气扩散条件月同比变化趋势进行判断,识别准确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232.
量化空气质量改善过程中气象条件和减排措施的相对贡献, 有助于科学评估减排措施的实施效果. 本文以2017—2019年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PM2.5质量浓度为研究对象, 采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等方法客观确定各次区域的典型代表城市, 并基于环境气象评估指数(EMI)量化空气质量改善过程中气象条件和减排措施的相对贡献. 结果表明, 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整体呈南高北低特征, 高值区集中在河北省南部, 冬季区域PM2.5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 经旋转后的主成分分析可划分出2个主成分, 分别对应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和京津冀北部地区. 系统聚类将京津冀区域分为3个次区域, 经相似性计算获得次区域典型代表城市为承德、唐山和邢台. 以2017年为基准年开展EMI评估, 结果显示2018年1月承德、唐山和邢台PM2.5浓度下降, 减排和气象条件均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不利气象条件是2019年1月承德PM2.5上涨的主要原因, 排放造成同期唐山PM2.5浓度上升了52.8%,不利气象条件抵消了邢台减排的效果, 并造成其PM2.5浓度小幅度增加. 京津冀区域各城市PM2.5浓度的同步变化, 排放和气象条件对不同城市的贡献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在京津冀区域内划分次区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3.
石化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其大量的碳排放却给环境造成严重负担,因此提倡石化产业低碳发展能有效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与环境绿色均衡发展.基于产业转移视角,分析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现状;运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法分解并分析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在三地的作用效果,进而借助产业竞争力系数佐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作用效果在区域间的关联性;最后通过合理调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能源结构,将未调整和调整后的能源结构类型分别设置为基准情境和低碳情境,利用SPSS拟合最优曲线来预测2017-2030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减排潜力.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增加386.79×104 t,碳排放强度由0.77 t/(104元)降至0.31 t/(104元).②2007-2016年,能源强度因素使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减少13 663.77×104 t,其贡献率高达148.38%;人均GDP因素促使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增加12 327.10×104 t,贡献率达110.69%.③对于石化产业竞争力系数,北京市由0.03降至-0.02,为三地石化产业转出地;河北省由-0.14增至0.16,为转入地.④在低碳情境下,2020年、2030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分别比基准情境减少502.84×104、528.95×104 t,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0.19、0.17 t/(104元),均达到发展目标的要求.研究显示,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逐年上升,承受巨大减排压力,该区域可以通过调整石化产业能源结构来挖掘碳减排潜力,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34.
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乌鲁木齐市2004~2010年间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为依据,采用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法评价其大气环境质量,并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SO2和PM10.NO2和PM10有上升趋势,SO2呈不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35.
为了量化2005至2010年中国各省区市之间碳排放差异性及其变化趋势,本文运用Theil指数KAYA分解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人均碳排放差异逐年减小,能源强度是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均GDP是人均碳排放差异缩小的主要原因;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区域划分方法的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且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是造成全国差异的主要原因;相对"十一五"能源强度目标分解,"十二五"碳强度目标分解已考虑省市区差异,但其基本上根据人均GDP差异进行分组,且很大程度沿用了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区域划分。因此,建议在对各省区市分配减排指标时,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同时兼顾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并根据中西部地区内部排放差异将目标分解方案精细化 相似文献
236.
甘肃河东玉米种植区春夏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因子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河东玉米种植区属于旱作雨养农业区,农作物生长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来维持,春夏干旱是影响该区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利用河东地区13个气象站点1957-2012年气象资料,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从干旱趋势、周期、空间特征及其与环流因子关系方面探讨近56 a来河东玉米种植区春夏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6 a河东玉米种植区春夏两季均呈干旱化趋势,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干旱呈加重趋势。干旱变化共经历了3个气候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春夏旱情较轻;80年代-90年代,夏旱较春旱严重;2000年以后,春旱较夏旱严重。干旱周期变化,春夏干旱周期分别为20 a和14 a,干旱周期性变化主要是受太阳黑子活动影响。春夏干旱发生频率在突变前后差异显著,低频区在突变后转为高频区,易旱区呈扩大状态。ENSO事件是影响该区春夏干旱发生的主要环流因子,尤其对夏旱影响最为显著。近20 a来ENSO事件增强是该区干旱事件不断加重的原因,ENSO暖事件爆发时,该区春夏趋于干旱,由湿向干转变;ENSO冷事件爆发,干旱则有所缓解,由干向湿转变。 相似文献
237.
表征苏南城镇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文章以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建立了表征苏南城镇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它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指标体系、它的提出考虑了PREE系统的变化发展规律,指标数据的科学性、可获得性,可操作性,简洁性及效率,均等和可持续性等基本原则。最后,就指标体系的应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38.
概要地介绍了中文环境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工程索引》(EI)和《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中国科研论文的情况,以及两份知名英文环境期刊的论文评审标准。EI和SCI收录其来源期刊中英文摘要符合要求的论文。一篇好英文摘要有助于论文被国际环境期刊录用和增加论文的影响力。基于目前EI及SCI的来源期刊中缺少中文专业期刊,国内的环境科研人员可以先将其重要研发成果陆续在中文环境核心期刊上发表,形成系列文章,然后再融合这些文章,投寄英文国际环境期刊。这个策略可及时将研发成果公开发表,提高论文被国际期刊录用的几率,并增加中文环境核心期刊的知名度和声望。 相似文献
239.
Blocksom KA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31(5):0670-0682
When biological metrics are combined into a multimetric index for bioassessment purposes, individual metrics must be scored
as unitless numbers to be combined into a single index value. Among different multimetric indices, methods of scoring metrics
may vary widely in the type of scaling used and the way in which metric expectations are established. These differences among
scoring methods may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al index that is created by summing individual metric
scores. The Macroinvertebrate Biotic Integrity Index (MBII), a multimetric index, was developed previously for first through
third order streams in the Mid-Atlantic highland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study, six metric scoring methods were evaluated
for the MBII using measures related to site condition and index variability, including the degree of overlap between impaired
and reference distributions, relationships to a stressor gradient, within-sample index variability, temporal variability,
and the minimum detectable difference. Measures of index variability were affected to a greater degree than those of index
responsiveness by both the type of scaling (discrete or continuous) and the method of setting expectations. A scoring method
using continuous scaling and setting metric expectations using the 95th percentile of the entire distribution of sites performed
the best overall for the MBII.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thod of scoring metrics affects the properties of the final
index, particularly variability, and should be examined in developing a multimetric index because these properties can affect
the number of condition classes (e.g., unimpaired, impaired) an index can distinguish. 相似文献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