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59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28篇
环保管理   73篇
综合类   341篇
基础理论   106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为了掌握雾霾期大气PM 2.5和PM 10中无机元素污染特征,于2013年10月20~31日期间采集了东北某市发生严重雾霾时大气PM 2.5和PM 10样品,分析了颗粒物样品中21种无机元素(K、Ca、Na、Mg、Mn、Pb、Cd等)的浓度。结果表明:大气PM 2.5和PM 10浓度普遍超标,超标率分别达88.89%、66.67%;大气PM 2.5和PM 10中元素质量浓度主要是由Na、S、Ca、K、Fe、Al、Si、As、Mg 9种元素贡献;元素的富集状况分析表明,Na、Zn、Ca、Cr、Ni、Cu、Mn、Cd、Pb和As在非雾霾期和雾霾期期富集程度较高,污染较严重,受人为污染源影响较大;以不同元素做参比,所得各元素富集系数不同。  相似文献   
302.
为深入了解盐胁迫下外源硅(Si)对水稻生长的作用,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外源Si对盐(NaCl)胁迫下野生型水稻和硅突变体水稻(不能正常吸收Si)营养元素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Si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两种水稻的生物量.当NaCl的浓度为100mmol·L-1时,添加1.0mmol·L-1的Si可使野生型水稻茎叶和根系干重提高12.81%和15.25%,硅突变体水稻茎叶干重提高12.31%.2)外源Si可提高盐胁迫下两种水稻茎叶和根系中营养元素含量,降低Na的含量.3)外源Si可显著降低盐胁迫下野生型水稻叶片MDA含量,但对突变体水稻叶片MDA含量影响不大.4)外源Si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两种水稻的根系活力.盐胁迫下,与不加Si的对照相比,添加1.0mmol·L-1的Si可分别使野生型和突变体水稻根系活力指数提高60.47%和42.42%.  相似文献   
303.
通过优化的PVA-H3BO3包埋法制备了抗菌PVA小球,并用新制备的小球填充柱床进行水处理研究. 结果表明:抗菌PVA小球具有良好的杀菌性能,在杀生剂添加量为m(杀生剂)∶m(PVA)3∶2时,杀菌率达到(92±2)%;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包埋了杀生剂的抗菌PVA凝胶小球是一种多孔性的球形颗粒,结构较密实,并且包埋效果理想. 随着填充高度的升高、处理液与抗菌材料接触时间(停留时间)的延长、处理液出口端流量的减小, 填充柱的杀菌性能逐渐升高;对于30mm×300mm的填充柱,当填充高度≥20cm, 停留时间≥0.5 h,出口端流量为2.7 mL/s时, 杀菌效果较好. 对于50mm×500mm的填充柱,在填充高度为10 cm,停留时间为0.5 h,出口端流量为2.7 mL/s时,其杀菌率为(93±1)%.   相似文献   
304.
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盐雾老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采用中性盐雾条件模拟海洋大气环境进行了加速老化试验,研究了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在海洋气候中的耐久性.分析了该复合材料经盐雾老化试验后的质量、层间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的变化,结合湿热老化机理,研究了其老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时间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吸湿量增加,力学强度下降,表现出塑性特征.在吸湿最初阶段对力学性能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05.
基于上海崇明东滩2013年3月的实测数据,借助ArcGIS软件进行Kriging空间插值,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研究了崇明东滩表层3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崇明东滩表层3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02~5.22kg· m-2之间,平均值为2.32 kg·m-2,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15×10s kg.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全盐量、含水量和NDVI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类似,呈现北高南低、高潮滩高而低潮滩低的趋势.中值粒径和容重的空间分布规律类似,表现为北低南高,高潮滩小于低潮滩.高程和pH值的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空间变异性较小.7项环境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都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土壤全盐量是影响崇明东滩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306.
强化混凝对腐殖酸和富里酸去除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腐殖酸和富里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硫酸铝、三氯化铁、聚合氯化铝和聚合氯化铁这4种混凝剂的强化混凝效果,并研究了pH、浊度及Ca2+、腐殖酸和富里酸相对含量对强化混凝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混凝剂对腐殖酸的去除效果要高于富里酸,三氯化铁和硫酸铝比聚合氯化铝和聚合氯化铁具有更好的混凝效果,在混凝剂投量为40 mg.L-1时,三氯化铁、硫酸铝、聚合氯化铁和聚合氯化铝混凝后可将水样中富里酸浓度由10 mg.L-1分别降为3.22、4.34、5.85和4.86 mg.L-1,而腐殖酸浓度可分别降至1.13、2.13、3.44和2.50 mg.L-1.三氯化铁和硫酸铝强化混凝的最佳pH为5.5~6.5,在其它pH范围强化混凝效果降低;水样中有机物浓度越高,混凝效果越差,富里酸/腐殖酸>0.4后混凝效果明显变差.浊度对混凝剂去除有机物的影响较小,Ca2+浓度的增加可提高腐殖酸和富里酸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307.
青宪  韩静磊  温炎燊 《环境科学》2013,34(2):642-646
通过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磁质谱联用仪(HRGC-HRMS)测定了蚀刻废液及其回收利用后生产的铜盐产品中17种2,3,7,8取代PCDD/Fs的浓度.结果表明,蚀刻废液中PCDD/Fs浓度范围为0~3 460 pg·L-1,平均值为616 pg·L-1,毒性当量浓度WHO-TEQ范围为0~246 pg·L-1,平均值为42.9 pg·L-1;铜盐产品中PCDD/Fs浓度范围为1.08~24.6 ng·kg-1,平均值为8.83 ng·kg-1,毒性当量浓度WHO-TEQ范围为0.112~0.715 ng·kg-1,平均值为0.338 ng·kg-1.通过净化处理工艺可以除去蚀刻废液中大部分PCDD/Fs.在蚀刻废液生产的各级产品中,工业级产品中PCDD/Fs浓度高于饲料级与电镀级产品.各铜盐产品中PCDD/Fs具有相似的单体分布特征:①PCDFs的百分含量明显高于PCDDs;②除硫酸铜类产品中的2,3,7,8-TCDF外,单体的氯取代数越大,百分比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308.
耐盐复合菌剂生物强化处理高盐高硫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验室处理高盐废水的生物反应池中筛选到1株耐盐脱氮硫杆菌XSH7.为提高系统在高盐条件下的处理效果,将该硫杆菌和本实验室保藏的高效硝化菌SW32混合制成复合菌投加到SBR反应池中进行生物强化.比较了强化系统(BS)与非强化系统(NBS)的处理效果,研究了复合菌对系统去除COD、NH3-N和硫代硫酸盐(THS)的影响,并对投菌量与周期作了考察.结果表明,投加复合菌能加快COD降解速度,增强耐负荷冲击能力,提高COD、NH3-N和THS的去除率.10%(质量分数)投菌量的系统24 h即可达到稳定出水,COD、NH3-N和THS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3%、92%、92%,最大耐受负荷分别为1.128 0,0.C74 5、1.053 0 kg/(m3·d).  相似文献   
309.
为了明确一株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HY-2)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在基础培养基中定量添加毒死蜱和降解菌进行混合摇培,每12 h取样检测毒死蜱残留量和菌株生长量,研究了接种量、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和含盐量等因素对菌株降解毒死蜱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量为8%(体积分数,接种体密度为OD600=3.0)时对80mg/L毒死蜱的降解率最高,为53%。随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增加,菌株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然而随着毒死蜱的降解,菌体的生长量迅速增加,培养液的p H值随降解菌的增殖而逐渐上升。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为40~150 mg/L时,随降解时间延长,毒死蜱的残留质量浓度逐渐下降;而毒死蜱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毒死蜱质量浓度在降解过程中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然后逐渐下降的现象。降解菌对Na Cl有较高的耐受度,当Na Cl质量浓度为20~70 g/L时,降解菌在60 h时对80 mg/L毒死蜱的降解率为27%~53%。  相似文献   
310.
以大型海藻细基江篱繁枝变型(Gracilaria tunuistipitata Var)为实验材料,研究了Cd2+胁迫下,不同N、P条件对江蓠体内谷胱甘肽(GSH)及其衍生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d2+胁迫条件下,不加入N、P时,藻体内的GSH及其各类衍生物含量均较低,易受金属离子侵入毒害藻体;加入适量的N、P(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