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8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14篇 |
综合类 | 47篇 |
基础理论 | 12篇 |
污染及防治 | 12篇 |
评价与监测 | 1篇 |
社会与环境 | 2篇 |
灾害及防治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水库网箱养鱼环境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密云水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库网箱养鱼对水库局部水域水质和水库出水水质的影响程度,并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对水库网箱养鱼进行了费用-效益分析,指出应禁止在密云水库进行网箱养鱼作业。 相似文献
42.
分析了瓦楞纸箱从原材料生产、产品加工到使用后的废物处置整个全生命周期的物耗、能耗及向环境中的排放;根据ISO14040系列标准制定的技术框架,建立了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模型,采用Eco-indicator 99方法,对瓦楞纸箱进行了整体和基于流程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得出其全生命周期和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废物管理3个流程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和对应指标值,以及造成各流程主要环境影响类型的原因.为改善瓦楞纸箱的环境性能,针对其设计、生产加工、使用、废物处理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对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3.
鉴于断裂力学无法估算裂纹形成寿命及难以确定其初始裂纹尺寸,提出将损伤力学与断裂力学相结合共同估算起重机疲劳寿命的思想。针对Paris公式应用的局限性,提出将裂纹扩展率与应力强度因子幅对数线性阶段的某一裂纹尺寸作为裂纹形成寿命和裂纹扩展寿命的分界点。用损伤力学估算疲劳裂纹的形成寿命,用断裂力学估算疲劳裂纹的扩展寿命,两者寿命之和构成起重机的疲劳全寿命。这样做既能避免断裂力学寿命估算中确定初始裂纹尺寸的混乱现象;又能确保Paris公式应用在裂纹扩展率与应力强度因子幅的对数线性阶段。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估算疲劳全寿命和试验寿命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4.
从生命周期评价看白色污染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我国发泡PS餐盒及其替代品的发展状况和国内外的相关政策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 ,讨论了从原料开采 ,生产加工 ,使用 ,到回收或废弃全过程不同产品的环境负荷 ,指出简单替代并不能真正解决污染问题 ,而PS餐盒的“回收再利用”更有益于治理白色污染和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45.
46.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桥裂缝病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桥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箱粱顶板纵向裂缝,腹板斜裂缝和横隔板竖向裂缝。通过理论计算对其裂缝病害成因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些裂缝病害主要系由行车荷载、温度作用及桥墩沉降等多种原因所致,同时还对其裂缝病害状况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47.
区域理论大气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综合考虑迁移、扩散、干湿沉降、化学转化等因素,建立了区域理论大气环境容量模型——容量箱模型,对各参数的量化提出了计算式。在考虑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和地形陡峭的山坡不能布置工业企业的情况下,提出了可利用大气环境容量概念。并以乐山市北部地区为例,计算了该区域的SO2理论大气环境容量,为乐山市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生产力布局提供了宏观导向。 相似文献
48.
49.
The 4-year drawdown of Horsetooth Reservoir, Colorado, for dam maintenance, provides a case study analog of vegetation response
on sediment that might be exposed from removal of a tall dam. Early vegetation recovery on the exposed reservoir bottom was
a combination of (1) vegetation colonization on bare, moist substrates typical of riparian zones and reservoir sediment of
shallow dams and (2) a shift in moisture status from mesic to the xeric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impoundment upland
position of most of the drawdown zone. Plant communities changed rapidly during the first four years of exposure, but were
still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background upland plant community. Predictions from the recruitment box model about
the locations of Populus deltoides subsp. monilifera (plains cottonwood) seedlings relative to the water surface were qualitatively confirmed with respect to optimum locations.
However, the extreme vertical range of water surface elevations produced cottonwood seed regeneration well outside the predicted
limits of drawdown rate and height above late summer stage. The establishment and survival of cottonwood at high elevation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pland plant community and the community that had developed after four years of exposure suggest
that vegetation recovery following tall dam removal will follow a trajectory very different from a simple reversal of the
response to dam construction, involving not only long time scales of establishment and growth of upland vegetation, but also
possibly decades of persistence of legacy vegetation established during the reservoir to upland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