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1篇 |
免费 | 427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5篇 |
废物处理 | 105篇 |
环保管理 | 78篇 |
综合类 | 589篇 |
基础理论 | 117篇 |
污染及防治 | 233篇 |
评价与监测 | 26篇 |
社会与环境 | 1篇 |
灾害及防治 | 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62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62篇 |
2012年 | 86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48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59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61.
目的 研究燃气发生器双火药点火器Y形三通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输出性能。方法 基于经典内弹道理论,建立某双火药点火器Y形三通结构内弹道的仿真模型,利用MATLAB软件的Simulink模块,对内弹道仿真模型进行求解,对6种典型工况(低温单点火器正常工作、低温双点火器正常工作、低温双点火器之间相差30 ms点火、低温双点火器中有1个点火器失效、高温单点火器正常工作和高温双点火器正常工作)下输出端口处燃气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对这6种工况下的稳定燃烧冲量和压力峰值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 在低温条件下,双火药点火器正常工作时,其稳定燃烧冲量为单点火器的1.7倍,有利于燃气发生器中的液氢液氧混合剂的可靠点燃。双火药点火器在相差30 ms点火时,输出性能与双点火器正常工作时差别不大,即同步性影响较小。双点火器的1个点火器失效时,其Y形三通结构稳定燃烧冲量与单点火器相当。在高温条件下,双点火器正常工作时Y形三通结构内的压力峰值为11.99 MPa,未超出Y形三通管的强度范围,有较大的裕度,保证了该双点火器Y形三通的结构可靠性。结论 该仿真分析结果可以为燃气发生器双火药点火器Y形三通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2.
二次有机气溶胶是有机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中羰基化合物与胺/铵反应可以产生吸光性有机气溶胶(如棕碳),对大气辐射和全球气候产生深刻影响。本文模拟研究了大气中硫酸铵和甘氨酸对乙醇醛与胺(如甲胺、甘氨酸)反应生成棕碳的影响。通过对反应溶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反应动力学分析,发现硫酸铵对反应体系棕碳的生成起抑制作用,而甘氨酸和甲胺的混合可以协同促进棕碳生成;通过对产物进行质谱分析,发现反应机理主要为半缩醛/缩醛反应以及含氮化合物的亲核加成;通过对产物有机碳进行分析,发现当硫酸铵参与反应时,有利于大分子二次有机碳生成。这些发现对棕碳在大气中的形成途径、乙醇醛在化学模型中对棕碳形成的贡献以及对大气中其他羰基行为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3.
河口潮汐湿地沉积物电子受体和盐度的变化将对间隙水、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参数及有机碳厌氧矿化途径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于闽江河口塔礁洲淡水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湿地原位施加人造海水及Fe(III)溶液,模拟研究了盐水入侵及径流Fe(III)浓度增强对河口潮汐湿地沉积物、间隙水的地球化学参数(溶解性CH4、DOC、DOC∶DON、Fe2+和ΔSO2-4)和沉积物各形态固相铁(非硫Fe(II)、无定形Fe(III)、晶质Fe(III)、Fe S和Fe S2)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盐水入侵及径流Fe(III)浓度增强均可降低间隙水溶解性CH4和DOC浓度,径流Fe(III)浓度增强增加了非硫Fe(II)和晶质Fe(III)含量,盐水入侵可减小间隙水ΔSO2-4含量.间隙水ΔSO2-4与DOC、DOC∶DON、溶解性CH4及Fe2+浓度相关.模拟盐水入侵及径流Fe(III)浓度增强可分别促进硫酸盐异化还原和铁异化还原速率,同时减小间隙水CH4浓度,改变河口潮汐湿地土壤有机质厌氧矿化优势途径. 相似文献
564.
磁粉活性污泥法是在传统活性污泥法中加入磁性粉末(Fe3O4)的废水生物处理方法.在最佳运行状况下,对磁粉活性污泥法基质降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磁粉活性污泥法基质降解符合一级反应规律,利用Monod方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确定了其动力学参数,半速率常数Kb、有机底物的最大比降解速率vmax分别为10.39 mg/L和0.804 d-1. 相似文献
565.
针对油脂废水处理加石灰产生二次污染提出改进方法,采用厌氧技术用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tionBacteria,SRB)降解硫酸根,并在探讨性试验中得到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566.
利用紫外光(UV)和活性炭(AC)协同活化过硫酸氢钾(PMS)产生硫酸根自由基(SO4-·)对染料进行降解.以罗丹明B(RhB)作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PMS浓度、AC用量、废水初始pH等因素对体系降解RhB的影响.实验表明,UV-AC体系能有效活化PMS.AC用量0.5 g· L-1,PMS浓度为2.0 mmol· L-1时,10 mg· L-1RhB的降解率在5 min达到89%,RhB的降解率随着初始PMS浓度和AC的用量增加而增大,但超过一定量时,对降解的促进就不明显.降解反应遵循准一级动力学.自由基清除的实验证明了硫酸根自由基(SO4-·)是主要的活性自由基,羟基自由基(HO·)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证明UV对PMS活化的贡献大于AC.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FT-IR光谱分析,初步推断RhB分子降解主要是由于共轭结构裂解和N-位脱乙基等作用.五次循环实验后RhB的脱色率仍能达到85%证明了降解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67.
568.
569.
采用浸没沉淀法,制备了汉麻粉体/PVDF混合平板膜,分别采用扫描电镜、孔隙率、机械性能测试对膜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探究汉麻粉体对膜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膜结构为指状多孔膜,随着汉麻粉体含量的增加,从断面结构可见,脆性增加,断面整齐,指状孔明显,膜的孔径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表征结果表明膜的孔隙率有提高的趋势;承受最大载荷增加,断裂伸长率下降。汉麻粉体膜制备完成后,采用静态吸附法进行吸附试验,分别探讨了温度、粉体含量、铜离子的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汉麻粉体膜对铜离子的吸附,当温度为25℃时,吸附量与吸附率最佳;随着粉体含量的增加,吸附量与吸附率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初始浓度的影响较为显著,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吸附量与吸附率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