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4篇
  免费   363篇
  国内免费   1046篇
安全科学   299篇
废物处理   63篇
环保管理   183篇
综合类   2303篇
基础理论   337篇
污染及防治   342篇
评价与监测   357篇
社会与环境   75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90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244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264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471.
为了定量评价细粒子PM2.5的人体肺部暴露水平,首先,对暴露、暴露量、剂量、暴露评价等多个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在此基础上,重点引入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人体肺部PM浓度模型对人体肺部PM2.5的浓度进行了模拟,定量化研究了广州市抽样人群PM2.5的作用剂量,作用剂量直接反映了进入人体肺部污染物的量.结果表明,广州市抽样人群平均PM2.5的作用剂量在肺部咽喉以外部分(ET)、支气管部分(BB)、肺泡空隙区(AI)分别为576.8 ̄975.9μg·d-1、357.5 ̄619.8μg·d-1、154.4 ̄290.1μg·d-1.  相似文献   
472.
为了解天津市采暖季细颗粒物组分对能见度的影响、明确消光组分来源,对天津市2017年采暖季大气PM2.5样品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连续采集,并测定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含量,通过修正IMPROVE方程研究了细颗粒物消光特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CA-MLR)对其来源进行解析,同时应用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明确PM2.5质量浓度的潜在污染源区域。结果表明,OC、EC以及SNA(NO3?、NH4+、SO42?)的生成和积累对于能见度的下降具有重要影响,且能见度随SOR和NOR二次转化程度的升高而下降;2017年天津市采暖季日均消光系数为(294.56±262.89)Mm?1,其中OM(34.86%)、硝酸盐(22.84%)、硫酸盐(11.59%)和EC(11.54%)为主要消光组分,硝酸盐和硫酸盐的增加对于能见度的下降起主要影响作用;根据PCA分析结果可知,天津市采暖季PM2.5中的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燃煤、生物质燃烧(68%),受扬尘(22%)和海盐(8%)的影响较小;区域传输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采暖季PM2.5污染源潜在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中西部、河南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西部。  相似文献   
473.
城市中的大部分街谷都存在上游阻挡建筑.为考察阻挡建筑对街谷内空气环境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分析了上游阻挡建筑对街谷内空气品质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在常规建筑间距范围内,街谷湍流强度、平均风速和风速波动范围均随着上游阻挡建筑间距增大而减小,这将导致当上游阻挡建筑与街谷建筑间距从15m增加到60m时,街谷空间污染物平均浓度增大36%,近地空间增大41%.因此,实际设计中街谷上游阻挡建筑与临街建筑间的距离不应过大.  相似文献   
474.
目前我国针对公众防护只有疏散这一单一方法,现实情况下往往疏散不利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而同时避难策略由于缺乏理论和评估依据,往往难以推广。为了更好的全面保障毒气泄漏事故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提出一套避难场所的效果评估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房屋气密性测试、屋外浓度场计算、屋内浓度场计算分析、屋内致死概率分析。并举出实际应用案例,展现该方法的多种数据支撑作用。最终给出该方法对于制定避难策略过程中关键影响因素。该方法的提出为高含硫气田、化工园区周边公众防护策略的实施,提高其周边居民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5.
低磷浓度下鸟粪石结晶成粒及反应器流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露  平倩  李咏梅 《中国环境科学》2016,36(4):1017-1026
为扩大鸟粪石(MAP)结晶成粒技术的应用范围,对低磷浓度下MAP成粒最优条件进行了研究.试验得出该技术应用的磷浓度应大于50mg/L,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到低磷浓度条件下MAP结晶成粒的最佳条件:pH 9.0,磷氮物质的量比1:8.此时生成的MAP平均粒径为0.56mm,总体积生长率为4.95cm3/h,纯度可达99.9%.为进一步优化流化床反应器中MAP成粒条件,利用CFD商用软件(Fluent 6.3)对反应器流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MAP流化床反应器的生长区能够形成明显的自下而上的水力分级,截面流速也较为均匀,有利于颗粒的生成,但沉淀区和进水区存在死区、涡流等不利条件.因此,有必要改进生长区和沉淀区的连接方式以及进水管的分布,以获得更为优质的MAP颗粒.  相似文献   
476.
长江三角洲地区冬季能见度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Micaps提供的2013和2014年冬季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28个站点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PM2.5质量浓度自动检测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冬季大气能见度特征,以及空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对能见度的影响.2013年冬季长三角霾天发生频率为53.4%.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PM2.5质量浓度、地表10m风速、500~850hPa水平风垂直切变、相对湿度、925~1000hPa垂直温差、850~925hPa假相当位温差这6个因子能够解释能见度变化的81.6%.气象条件对能见度的作用与污染物浓度相当,热力因子的贡献大约是动力因子的2倍.PM2.5质量浓度越低,空气质量越好,以及相对湿度大于70%时,相对湿度通过气溶胶吸湿增长对能见度的作用越强.考虑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时,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贡献提高了1倍.利用2014年冬季资料验证多元拟合方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77.
针对北京地区冬季和春季PM2.5污染特征进行研究.于2009年12月~2010年5月在城市点采集24h 大气颗粒物样品,进行颗粒物主要化学组分分析.冬季和春季颗粒物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4.97±68.98)μg/m3和(65.25±45.76)μg/m3.冬季和春季颗粒物中二次组分(SNA+SOA)有重要贡献,二次组分分别占颗粒物质量浓度的49%和47%.冬春季重污染时期较强的源排放和低温、低风速、高相对湿度等不利的气象特征使得颗粒物中二次无机离子SNA(NH4+、NO3-、SO42-)的比重较干净天明显上升,其中硝酸盐贡献的增强最为显著.同时冬春季有机物中二次有机组分贡献显著.而受一次源的影响,冬春季重污染时期一次有机物的增强.  相似文献   
478.
The concentrations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air of the Orissa Sand Complex had an average value of 128 ± 10 µg m?3 in residential areas and 170 ± 8 µg m?3 in mining areas. PM10 levels in residential areas were found to have an average of 35 ± 10 µg m?3, in mining areas 45 ± 10 µg m?3. The distribution of some elements is also discussed here. Inhalation doses were observed to be higher in summer than in winter and the rainy season. The highest dose rate was for the age group of 1 year, and health risks were found to be highest for the same. For adults, inhalation dose and health risk are 1.3 times higher in mining than in residential areas.  相似文献   
479.
为了解人工合成药物在生物炭上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及其浓度效应的影响,选择卡马西平(CBZ)为目标污染物。探讨不同初始质量浓度(2、4、25、50 mg·L~(-1))在不同裂解温度(200、300、500℃)下制备的生物炭上的吸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双室一级动力学模型可以精确地描述CBZ在生物炭上的吸附动力学特征。CBZ的快室吸附对总体吸附的贡献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而慢室吸附贡献则增大。π-π作用可能对CBZ的吸附贡献较大。孔隙填充可以描述慢室吸附过程,可能是吸附速率的控制环节。  相似文献   
480.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emitted from commercial cooking were explored in this study. Three typical commercial restaurants in Shanghai, i.e., a Shanghai-style one (SHS), a Sichuan-style one (SCS) and an Italian-style one (ITS), were selected to conduct PM2.5 sampling.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POM) was found to be the predominant contributor to cooking-related PM2.5 mass in all the tested restaurants, with a proportion of 69.1% to 77.1%. Specifically, 80 trace organic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nd qua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which accounted for 3.8%–6.5% of the total PM2.5 mass. Among the quantified organic compounds,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ha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followed by saturated fatty acids. Comparatively, the impacts of other kinds of organic compounds were much smaller. Oleic acid was the most abundant single species in both SCS and ITS. However, in the case of SHS, linoleic acid was the richest one. ITS produced a much larger mass fraction of most organic species in POM than the two Chinese cooking styles except for monosaccharide anhydrides and sterol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be utilized to explore the contribution of cooking emissions to PM2.5 pollution and to develop the emission inventory of PM2.5 from cooking, which could then help the policymakers design efficient treatment measure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n cooking emission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