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21篇 |
免费 | 358篇 |
国内免费 | 116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99篇 |
废物处理 | 63篇 |
环保管理 | 183篇 |
综合类 | 2355篇 |
基础理论 | 337篇 |
污染及防治 | 457篇 |
评价与监测 | 357篇 |
社会与环境 | 75篇 |
灾害及防治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119篇 |
2021年 | 199篇 |
2020年 | 176篇 |
2019年 | 155篇 |
2018年 | 155篇 |
2017年 | 201篇 |
2016年 | 229篇 |
2015年 | 261篇 |
2014年 | 250篇 |
2013年 | 268篇 |
2012年 | 252篇 |
2011年 | 250篇 |
2010年 | 177篇 |
2009年 | 193篇 |
2008年 | 164篇 |
2007年 | 194篇 |
2006年 | 185篇 |
2005年 | 96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91篇 |
2002年 | 80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531.
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较好地了解当前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污染水平及变化规律,根据2013年3月11日至2014年2月28日城6区12个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点连续、实时的监测结果,构建多点位、完整时间序列的颗粒物质量浓度数据资料.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手段,对当前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频数分布、相关性和逐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全年实际气象特征,对引起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北京城6区大气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且PM2.5和PM10质量浓度具有特别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全年相关系数达0.9,10年间无显著变化;二者年均值达91.7 μg/m3和116.9 μg/m3,分别超标162%和67%;二者质量浓度比达78.4%,10年间同比增长约20%.颗粒物质量浓度逐时变化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总体呈现夜间最高、白天最低的趋势,变化周期为7~9h.研究表明,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因素包括春季的大风和生物粒子、夏季的湿热和降雨、秋季和冬季的逆温现象和降雪等气象因素及规律性的人为源因素. 相似文献
532.
通过天津市气象局大气边界层观测站高255 m的气象铁塔,获得了10m、40m、120m和220 m 4个高度共80个PM10样品,分析了PM10的日均质量浓度及其元素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个高度处PM10质量浓度时序变化基本一致;PM10质量浓度及其组成元素总量随高度增加递减;10 m、40m和120m3个高度处的PM10质量浓度时间序列分布的相关性较好,组分分歧系数较小,而220 m处的PM10质量浓度时间序列分布与其他3个高度处的相关性较差,组分分歧系数较大.样品中元素质量浓度由高到低依次是Si、Al、Ca、Fe、Na、Mg、K、Zn、Ti、Cu、Mn、Pb、Cr、Ni、Co、V、As、Cd和Hg.其中,Si、Al、Na、K质量分数随高度变化不大;Ca、Fe、Mg质量分数随高度增加递减明显;Zn、Cu、Mn、Pb、Cr在10m、40m和120 m3个高度处质量分数接近,而在220m处明显降低;Ti元素在4个高度处的质量浓度接近,质量分数总体上随高度增加递增;Ni、Co、V、As、Cd、Hg质量分数随高度的变化不同,其中与燃煤有密切关系的Hg在120 m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其他高度处,而在220m处最低.Al、Fe、Na、K等元素相对富集因子小于或接近1,其质量浓度与PM10质量浓度时序分布的相关性较好,其中Al、Na相关系数随高度增加显著递减;Zn,Cu、Pb、Cr、As、Ni的相对富集因子显著大于1,其质量浓度与PM10质量浓度时序分布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随高度增加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33.
为了对木材燃料层流扩散火焰碳黑生成特性进行研究,搭建了基于消光法原理的轴对称层流火焰碳黑浓度测量平台,选用马尾松针、柚木以及红橡木三种典型木材燃料粉碎成针状试样,并堆成直径3.5 cm堆垛,利用酒精引燃后可获得稳定的层流扩散火焰,同时通过电热丝辅助加热延长稳定燃烧。通过对三种典型木材燃料层流燃烧过程的质量损失和火焰碳黑浓度的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三种燃料中马尾松针碳黑生成能力最大,这说明木材的碳黑生成能力可能与其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34.
乌鲁木齐市冬季近地逆温特点及其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相关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乌鲁木齐市冬季逆温的形成及其特点,着重分析逆温强度等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相关关系,最终得出线性方程,并做出线性拟合图。 相似文献
535.
536.
宁波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o和PM2.5的源解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宁波市布设4个代表性点位,于2010年春季、夏季和冬季进行大气PM10和PM2.s的采样,同时采集了多种颗粒物源样品,建立了PM10、PM2.5和源样品的化学成分谱.采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对宁波市PM10、PM2.5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城市扬尘、煤烟尘、机动车尾气尘是宁波市PM10、PM2.5的3大污染源,... 相似文献
537.
厌氧膨胀床处理低浓度污水的污泥颗粒和生物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的聚集形态和活性,是影响厌氧反应器处理效率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厌氧膨胀床反应器(anaerobicex—pandedblanketreactor,AEBR)处理低浓度城镇污水在启动和稳定运行期的污泥活性研究,AEBR在启动运行期内,接种颗粒污泥为适应低浓度基质条件,污泥粒径经历从大变小,再重新颗粒化粒径变大的过程。在运行期第103天,粒径小于1000μm污泥的体积比达到44.7%,平均粒径为952μm,到运行期第173天,粒径小于1000μm污泥的体积比降为28%,平均粒径达1179μm,污泥重新颗粒化完成。颗粒污泥适应新的环境后,单位重量污泥的最大比产甲烷活性(specificmetha.nogensisactivity,SMA)值和胞外聚合物含量增加,分别达到112mLCH4/(gVSS·d)和215mg/gVSS。在处理实际城镇污水的AEBR反应器内,辅酶F420含量可以有效指示污泥样品的产甲烷活性,AEBR反应器不同高度位置的污泥活性不一样,反应器底部污泥活性低于中上部区域污泥的活性。 相似文献
538.
539.
540.
Wölz J Grosshans K Streck G Schulze T Rastall A Erdinger L Brack W Fleig M Kühlers D Braunbeck T Hollert H 《Chemosphere》2011,85(5):717-723
Bankside groundwater is widely used as drinking water resource and, therefore, contamination has to be avoided. In the European Union groundwater protection is explicit subject to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While groundwater pollution may originate from different sourc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on impacts via flood events.Groundwater was sampled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to the river Rhine near Karlsruhe, Germany. Samples were HPLC-MS-MS analyzed for the river contaminant carbamazepine to indicate river water infiltration, giving permanent presence in 250 m distance to the river (14-47 μg L−1). Following a flood event, concentrations of about 16-20 μg L−1 could also be detected in a distance of 750 m to the river. Furthermore, estrogenic activity as determined with the Yeast Estrogen Screen assay was determined to increase up to a 17β-ethinylestradiol equivalent concentration (E-EQ) = 2.9 ng L−1 near the river, while activity was initially measured following the flood with up to E-EQ = 2.6 ng L−1 in 750 m distance. Detections were delayed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to the river indicating river water expansion into the aquifer.Flood suspended matter and floodplain soil were fractionated and analyzed for estrogenic activity in parallel giving up to 1.4 ng g−1 and up to 0.7 ng g−1, respectively. Target analysis focusing on known estrogenic active substances only explained <1% of measured activities.Nevertheless, river water infiltration was shown deep into bankside groundwater, thus, impacting groundwater quality. Therefore, flood events have to be in the focus when aiming for groundwater and drinking water protection as well as for implementation of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