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7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903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34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矸石山的危害及自燃原因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矸石山具有的危害性,尤其是自燃矸石山对空气环境、水质和土壤的污染,通过实验分析矸石山自燃的主要影响因素,指出由于自燃矸石山的管理、治理不当所引发的矸石山坍塌和爆炸等地质灾害事故,给当今煤炭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促使企业意识到消除矸石山危害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同时为防止矸石山自燃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32.
为研究燃料氢气泄漏、爆炸的特性和规律,预防高压储氢系统中氢气泄漏爆炸事故发生,以加氢站为背景,数值仿真45 MPa高压储罐氢气泄漏并引发爆炸事故,分析泄漏爆炸动力学性质以及爆炸波在非均匀氢气浓度中的传播机制。同时,基于泄漏爆炸事故演化的力学机理,开展氢气泄漏爆炸动态风险分析,针对氢气不同泄漏量,建立泄漏扩散形成的气云体积、气云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与空间x,z方向上危害距离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氢气泄漏过程中,气云氢气浓度变化与流场雷诺数具有较好一致性;氢气扩散受到高压储氢罐周围装置影响,流场中氢气浓度分布不均匀;当发生燃烧爆炸事故时,冲击波参数和湍动能变化梯度大;得到复杂布局区域冲击波超压峰值与比例距离之间关系式,其相比于理论方法更精细、计算结果更准确。研究结果可为降低高压储氢系统泄漏爆炸事故后果、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3.
为了揭示含磷酸盐(KH2PO4,NH4H2PO4,Ca(H2PO4)2)对聚乙烯粉尘爆炸的抑制作用,通过哈特曼管实验装置和20 L球形爆炸罐,研究含磷酸盐对聚乙烯粉尘爆炸火焰和压力传播特性的抑制效果。采用高速摄影方法记录含磷酸盐对聚乙烯粉尘爆炸火焰传播的影响;采用20 L球形爆炸罐,收集压力传感器数据,分析含磷酸盐对聚乙烯粉尘爆炸压力的影响;采用同步热分析仪研究聚乙烯粉尘和含磷酸盐的热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含磷酸盐对聚乙烯粉尘爆炸火焰传播特性参数和爆炸压力特性参数均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对比得到NH4H2PO4抑制效果相对最好。研究结果可为含磷酸盐在抑爆剂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4.
介绍了国内溶解乙炔的生产工艺流程,对溶解乙炔站可能引起的火灾、爆炸原因进行了分析,估算生产过程中乙炔的爆炸半径.根据爆炸半径,提出防火、防爆措施,为溶解乙炔站的选址及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5.
为了分析化肥厂爆炸事故背后的不安全动作。本文选取了2009-2018年间国内外发生的52起典型化肥厂爆炸事故。从发生时间的角度分析事故特性,发现白昼期间的事故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同时文章分析了运输卸料、车间操作、特种作业和管理人员4种作业类型的不安全动作,从发生频率和风险等级两个方面评估了不安全动作的综合危险度。结果表明13项不安全动作的综合危险度较高,需要重点预控。  相似文献   
36.
为有效防止粉尘爆炸泄爆引起的二次爆炸及火灾问题,基于泄压理论、消火机理,设计开发无火焰泄压装置,装置主要由消火结构、底座、爆破片及夹持机构组成,消火结构由不锈钢金属丝网组成。选择铝粉尘为测试粉尘,通过自建除尘系统试验平台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火焰泄压装置可成功阻止火焰传播,装置释放的冲击波在5 m外均小于5 kPa,除尘系统内部最大泄爆压力为0.1 MPa,装置前端火焰传播速度均大于100 m/s。  相似文献   
37.
为解决传统经验公式在预测气体泄爆中最大超压出现时的较大偏差或过于保守的问题,提出使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气体泄爆最大超压。基于124组实验数据,采用BP与RBF神经网络,通过优化算法计算与迭代循环对泄爆样本中的影响因素进行降维与选择,并确定2类神经网络本身在学习与计算气体泄爆样本时的相关参数。结果表明:PCA(主成分分析法)在当前样本条件下的降维效果较差,而通过迭代对比确认气体泄爆样本中的5类特征全部保留时神经网络的训练模拟效果最好;通过对124组实验数据进行随机挑选训练集与测试集的训练模拟结果发现,神经网络对气体泄爆中最大超压的预测效果较好;通过对比Molkov提出的和经Fakandu等改进的NFPA 68经验公式以及2类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表明,神经网络相比于传统气体泄爆经验公式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8.
为探究采空区遗煤、松散破碎岩块对瓦斯爆炸的影响,建立缝洞型管道模型,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结合方法研究采空区内缝洞型管道内瓦斯爆炸的传播规律及管道长径比对瓦斯爆炸过程中速度与冲击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缝洞型结构内,随着火焰沿管道向前传播,各监测点速度逐渐变大、压力先增加后降低,而压力上升速率则表现出不规则的变化;缝洞结构加剧了火焰燃烧的剧烈程度,提高了管道内各监测点的温度峰值;在缝洞型管道内随长径比r增加,各监测点最大压力峰值以及速度大小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抛光铝粉的爆炸危险和ABC粉体的抑爆特性,在对实验粉体粒径分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 L粉尘爆炸特性实验装置,分别对不同铝粉尘浓度、不同抑爆剂浓度条件下的爆炸特性参数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铝粉的爆炸下限为45 g/m3<C<60 g/m3;随铝粉浓度增加,爆炸烈度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在浓度为400 g/m3时爆炸烈度最大。ABC抑爆剂能够有效抑制铝粉爆炸超压和爆炸反应进程,随着惰性粉体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愈加明显,爆炸逐渐减弱。当ABC惰性粉体的质量占比增加到50%时,相较单一铝粉爆炸,反应过程时间由72 ms增加至785 ms,爆炸最大压力、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分别下降了61.7%,89.5%;当ABC粉体质量占比为53%时,铝粉被完全惰化,未发生爆炸。  相似文献   
40.
Thermal runaway hazard assessment provides the basis for comparing the hazard levels of different chemical processes. To make an overall evaluation, hazard of materials and reac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However, most existing methods didn't take the both into account simultaneously, which may lead the assessment to a deviation from the actual hazard. Therefore, an integrated approach called Inherent Thermal-runaway Hazard Index (ITHI) wa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Similar to Dow Fire and Explosion Index(F&EI) function, thermal runaway hazard of chemical process in ITHI was the product of material factor (MF) and risk index (RI) of reaction. MF was an indicator of material thermal hazards, which can be determined by initial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maximum power density. RI, which was the product of probability and severity, indicated the risk of thermal runaway during the reaction stage. Time to maximum rate under adiabatic conditions and criticality classes of scenario were used to indicate the runaway probability of the chemical process. Adiabatic temperature rise and heat of the desired reaction and secondary reaction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everity of runaway reaction. Finally, predefined hazard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was used to classify and interpret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is method. Moreover, the method was validated by case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