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97篇
安全科学   111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222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Porous Cu-BTC material was synthesized by the solvothermal method.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PXRD) was used to test the phase purity of the synthesized material and investigate its structural stabil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lue gas components.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material was determined through thermal gravimetric (TG) analysi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 Cu-BTC was demonstrated not only to have high CO2 adsorption capacity but also good selectivity of CO2 over N2 by means of packed bed tests.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u-BTC for CO2 was about 69 mL/g at 22°C. The influence of the main flue gas components on the CO2 capacity of the material were discussed as well.  相似文献   
42.
李志华  张银  韩杏  余科  李汝佳 《环境科学》2015,36(10):3913-3917
本研究尝试用SF(OURmax/OURen)代替S(0)/X(0)来作为呼吸法确定COD组分最优实验条件的参数,从而简化测量过程且可实现自动化操作.另外由生长消耗COD与生物量的比值来判断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获得可靠的RBCOD组分分析结果的实验条件为:1对于易生物降解含量较高的水质(如由乙酸钠配制的污水),SF在2.8~5.3范围内,生长消耗COD与生物量比值在30%以内;2对于易生物降解和难生物降解物质适中的水质(如典型生活污水),SF应在5.8~6.4左右,生长消耗COD与生物量比值在30%以内;3而对于含有大量难生物降解物质的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SF在15以下,且生长消耗COD与生物量的比值在40%以内.由此可见,采用呼吸法确定COD组分,其最优条件SF范围随碳源的复杂程度的上升而上升.  相似文献   
43.
为探讨常州大气气溶胶中无机组分的昼夜变化特征,在夏冬两季分别连续采集1个月的PM2.5样品,对比分析了11种水溶性离子和13种重金属元素的昼夜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夏冬两季PM2.5平均质量浓度白天高于夜间,水溶性离子占比夜间稍高于白天.冬季水溶性离子占PM2.5的比例(44%~45%)高于夏季(31%~36%),而重金属元素呈现相反的季节性特征(冬季白天3.03%,夜间2.29%;夏季白天4.40%,夜间4.51%).SO_4~(2-)、NO_3~-、NH_4~+是主要的二次离子,占总水溶性离子77%~85%,说明常州市大气污染呈二次污染为主的复合污染特征.夏季强太阳辐射的光化学反应导致白天SO_4~(2-)占比(49.0%)稍高于夜间(41.1%),而白天高温NH_4NO_3分解,使NO_3~-浓度白天(1.98μg·m-3)远低于夜间(5.10μg·m-3).NH_4~+与SO_4~(2-)、NO_3~-之间好的线性相关性及预测NH_4~+与实测NH_4~+的比值接近1,表明NH_4~+主要以(NH4)2SO4,NH_4NO_3和NH4Cl形态存在.离子平衡表明夏季颗粒物呈弱碱性,冬季呈中性.Fe、Al和Zn这3种重金属元素占比最大,Fe和Al元素白天占比明显高于夜间,Zn正好相反.无机组分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表明,无机组分都来自二次生成、扬尘和交通等排放源,表现一定的季节性和昼夜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4.
对邯郸市区内邯郸钢铁集团(邯钢)、邯郸市环境监测中心(环保局)、河北工程大学(矿院)3个点位4个季节代表月大气PM2.5样品进行采集,并对其离子、元素、碳质组分进行测试分析;利用基于排放清单、受体模型与空气质量模型相结合的综合来源解析方法,对邯郸市区大气PM2.5贡献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邯郸市区PM2.5年均浓度为85.5μg/m3,秋冬季浓度明显高于春夏季,邯钢点位浓度略高于矿院和环保局;PM2.5中占比较高的组分为NO3-、SO42-、POA、SOA和NH4+,分别占15.7%、14.5%、13.2%、12.2%和12.4%,具有明显的二次污染和有机污染特征,冬季二次组分和有机组分占比略高于其他季节,环保局点位一次有机气溶胶(POA)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占比略高于矿院和邯钢;冶金和扬尘是PM2.5最主要的贡献来源,贡献率分别为27.0%和18.7%,冶金源在春夏季的贡献比例高于秋冬季,在邯钢点位的贡献率明显高于环保局和矿院.  相似文献   
45.
对2016年、2017年采暖季太行山沿线传输通道城市大气中PM2.5的OC、EC和水溶性离子进行分析,并利用特征组分比值和元素富集因子变化研究该传输通道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017年采暖季通道整体较2016年同期空气质量改善良好,PM2.5浓度由2016年的171.86μg/m3下降为123.90μg/m3.太行山中部城市2017年采暖季较2016年同期PM2.5浓度下降显著,2a采暖季SNA离子(SO2-,NO3-,NH4+ 3种离子总称)浓度与占比呈现"北低南高",加之SNA/EC比值"北低南高",表明南部城市二次无机生成较为严重.而OC、EC浓度与占比呈现"北高南低",Cl-/K+比值和元素Zn、Ba的富集因子北部均高于南部,表明北部城市可能受燃煤和机动车源等一次排放影响较大;各城市2017年采暖季SO2、NO2、CO浓度有所下降,且均呈现"北高南低"趋势,进一步表明北部城市一次排放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6.
研究特色农产品产区土壤重金属来源及其潜在风险,对科学管理、安全利用土壤和作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菏泽油用牡丹种植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定了254件表层土壤样品As、Cd、Cr、Cu、Hg、Ni、Pb和Zn等8种重金属的含量.采用多元统计法分析了重金属的含量特征及相关性,利用地累积指数(Igeo)、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和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分数法(PCA/APCS)相结合的手段解析了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借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ERI)对该8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土壤中除Cd元素的平均值高于菏泽市背景值1.44倍之外,其余7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与菏泽市土壤元素背景值基本一致;经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土壤中Pb、Hg和Cd元素受后期人为活动的干扰影响较大;研究区8种重金属的来源为自然源、农业化肥源、工业燃煤源和生活交通源,贡献率分别为81.31%、15.45%、2.74%和0.50%;研究区84.25%的点位处于轻微生态风险,而中度风险和强风险点位占比分别为14.96%和0.79%,其中Cd和Hg是研究区生态风险主导元素.  相似文献   
47.
以甲苯和苯组成的双组分气体作为吸附质,活性半焦作为吸附剂在20℃下进行吸附实验,测定该混合气体在活性半焦上的平衡吸附量;再利用纯组分甲苯和苯在活性半焦上的Langmuir吸附等温线,运用Extend-Langmuir(E-L)方程预测双组分气体在活性半焦上的平衡吸附量,并与实验值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E-L方程对于预测甲苯-苯双组分气体在活性半焦上的总平衡吸附量要比各组分吸附量准确,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40%,最大相对误差为3.32%.  相似文献   
48.
采用单波长法和双波长法,分别考察了KH2PO4、H3PO4、H2SO4、KNO3、牛肉膏和蛋白胨对Cr(III)和Cr(VI)质量浓度测定的影响。结果显示,Cr(III)和Cr(VI)在测量中是相互影响的,并且Cr(III)对Cr(VI)影响较显著。在单波长法测定中,牛肉膏、蛋白胨及2种酸对Cr(III)和Cr(VI)的影响较钾盐对其影响更为显著,H3PO4和H2SO4对Cr(III)和Cr(VI)的特征吸收峰值影响最大,降低幅度在20%~50%。这些物质对双波长法测定Cr(VI)几乎没有影响;但对Cr(III)测定中,H2SO4和H3PO4的影响较大,其相对误差分别为14.57%和8.87%,其余物质产生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6%。因此,双波长法可用于生物样品中Cr(III)和Cr(VI)的测定,线性范围分别为0~160 mg/L和0~80mg/L。  相似文献   
49.
Industrial processes are often operated at conditions deviating from atmospheric conditions. Safety relevant parameters normally used for hazard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mbustible dusts are only valid within a very narrow range of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gas compo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dust explosions and flame propagation under reduced pressure conditions is poorly investigated. Standard laboratory equipment like the 20 l Siwek chamber does not allow investigations at very low pressures. Therefore an experimental device was developed for the investigations on flame propagation and ignition under reduced pressure conditions. Flame propagation was analysed by a video analysis system the actual flame speed was measured by optical sensors.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lycopodium at dust concentrations of 100 g/m3, 200 g/m3 and 300 g/m3. It was found that both flame shapes and flame speeds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btained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Effects like buoyancy of hot gases during ignition and flame propagation are less strong than at atmospheric conditions. For the investigated dust concentrations the flame reaches speeds that are nearly an order of a magnitude higher than at ambien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50.
随着全球范围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R290,R32等新型制冷剂因优良的环保性能和节能效果被广泛应用于空调行业,但其属于IIA级爆炸性气体,为了进一步分析其运行过程中的防爆安全性能。通过文献数据和测试分析,可燃制冷剂空调电气元件的点燃源主要来自其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气火花。其中空调开关元件最容易产生电火花、电弧,且通过试验验证这些火花或电弧能点爆(6.5±0.5)%乙烯/空气混合物。综合IEC 60335-2-40,GB 4706.32标准要求和空调开关元件的结构特征,分析确定其应符合“nC”型防爆技术要求,并能通过“nC”型爆炸试验。针对开关元件结构尺寸小、存在爆炸试验中爆炸性混合气体多次置换和负载通、断电操作的难点问题,提出一套合理可行的爆炸试验实施方案,并通过测试应用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