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23篇
安全科学   91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144篇
综合类   317篇
基础理论   89篇
污染及防治   51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81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21.
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区域经济、社会和水资源的协调持续发展,查明区域水资源实物量,选取水资源生态极为脆弱的吕梁山连片贫困区的南部地区,基于2008—2017年的水资源数据,编制区域水资源实物量表,分析水资源实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吕梁山南部贫困区水资源实物存量在研究期内呈明显增加趋势,增长值(含重复计算量)高达6101×104m3,其中地表水实物存量期间增长最快,地下水实物存量期间增长较慢;第一产业用水增加明显,这与区域高耗水的经果林大面积推广种植有关。(2)居民生活用水增长明显,人均生活用水量增加较快,居民生活用水是当地水资源实物存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3)研究区各县水资源实物量空间分布差异大,县域间水资源平均存量最大相差3971.4 m3;单位面积平均水资源存量及单位面积平均水资源实际使用量均为隰县最多,吉县最少;隰县人均生活用水量最多,汾西县人均生活用水量最少。(4)实际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相关程度高,水资源的存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资源的实际使用量。研究结果对于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吕梁山连片贫困区早日实现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2.
当代中国,生猪饲料粮的生产与消费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问题。耗粮系数是合理测算饲料粮需求量的核心,厘清其时空演变特征对准确测算饲料粮数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着重测算2000—2018年中国不同规模饲养生猪耗粮系数,探讨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可能原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近年来我国生猪耗粮系数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2.39上升至2018年的2.76,年均增长0.023。(2)不同规模饲养生猪耗粮系数的差距逐渐缩小,主要受到饲养过程中使用的精饲料占比变化趋同的影响。(3)大规模饲养生猪的粮食转化效率和时间效率均高于其他规模。(4)散养生猪的耗粮系数在空间上呈现“南北高,中部低”,其他规模则呈现“北高南低,中部高东西低”的格局。从提高粮食利用效率的角度,我国生猪养殖宜继续推动大规模饲养。  相似文献   
123.
国内外不同尺度的旱灾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旱灾风险管理实践的科学基础,旱灾风险评价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4个不同的区域尺度对国内外旱灾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作了综述。结果表明:(1)目前所有区域尺度研究中,农业旱灾风险评价研究较多;(2)地区尺度的旱灾风险评价是研究其他尺度的切入点,可为实现空间尺度上推(全球和国家尺度)和下推(县乡农户尺度)旱灾风险评价结果的转换提供依据;(3)随空间尺度从全球和大洲→国家→地区→地方尺度,旱灾风险评价的文献量逐渐增多,内容逐渐深入;(4)旱灾风险对饥荒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农业系统和农作物承灾体的旱灾风险评价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指出旱灾发生频率较低但生态环境敏感区的旱灾风险评价需加强;从干旱灾害链的角度以及综合旱灾风险与脆弱性、恢复性、适应性的关系来研究旱灾风险是今后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4.
Modelling habitat suitability of semi-aquatic vertebrates for large scale conservation purposes is a particularly challenging task, due to the fine-scale linearity of riverine habitats, and to the ecological continuum represented by the riparian and the aquatic ecosystems, on one side, and by a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on the other.  相似文献   
125.
从造纸污泥中提取木质素制备缓蚀阻垢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造纸污泥为原料,用碱溶酸析法提取其中的木质素,对木质素进行磺化改性后,与有机磷、锌盐等进行复配,以提高缓蚀阻垢效果。探讨了主原料配比、药剂投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药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该法制备的缓蚀阻垢剂性能较好,为造纸污泥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6.
采用纳滤膜处理电解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锰废水,考察了操作压力、阻垢剂和反冲洗等因素对膜通量和各金属离子截留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操作压力越大,膜通量越大,且膜通量随运行时间延长下降得越快;在操作压力为2.0 MPa的条件下,纳滤膜对Mg2+的截留率为90.69%,对Mn2+的截留率为89.72%,对Ca2+的截留率最高,达100%;加入阻垢剂后,纳滤膜的膜通量比未加入阻垢剂时的膜通量略大;反冲洗4次后,膜通量均可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27.
我国各级城市用地规模合理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在反思国内外对城市用地规模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量分析研究了我国各等级城市用地规模的合理性,比较说明了具体城市现状用地规模的合理与否,最后指出我国在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8.
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 ,采用强制通风静态仓污泥堆肥中试实验系统进行了五种调理剂的污泥堆肥实验。结果表明 :环境温度对污泥堆肥过程的堆体温度有影响。在寒冷的冬季 (气温范围为 -1 4~ 5.0℃ ,平均气温为 -5.1℃ ) ,污泥堆肥的堆体中层温度能顺利达到设定温度( 60℃ ) ,并能保持一段高温期 (约 9d) ,堆肥产品达到了无害化国家标准。在污泥堆肥过程 ,不必对堆料的 pH值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29.
福建省龙海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尺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利用在不同的规模尺度上具有不同的特征,某个研究尺度上的影响因子可能在其它尺度上并不发生作用。论文运用统计方法与GIS技术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基础设施条件各方面分析福建省龙海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其尺度效应。综合考虑9种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和23个候选影响因子,其中土地利用数据来自2000年11∶0000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地形数据来自15∶0000DEM,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如人口分布来自以乡镇为统计单元的统计年鉴,因此必须根据其空间分布与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空间化处理。采用的基本研究单元为100m×100m,在此基础上生成200m×200m,300m×300m~2000m×2000m多个空间尺度序列数据图层。通过分别构建不同聚合规模上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驱动模型,探讨了福建省龙海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尺度规模效应。研究表明,不仅模型的解释能力会随聚合规模发生变化,影响因子本身及其影响系数也随研究尺度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尺度依赖性规律。龙海市主要地类受坡度、海拔高程等地形条件的严格限制,而地形因素是不容易随时间发生改变的,因此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适合多种用地类型,因而将是用地矛盾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0.
The slope and aspect of a vegetated surface strongly affects the amount of solar radiation intercepted by that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is the dominant component of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and influences ecologically critical factors of microclimate, including near-surface temperatures, evaporative demand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It also determines the exposure of vegetation to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and ultra-violet wavelengths. Spatial variation in slope and aspect is therefore a key determinant of vegetation pattern,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ecosystem processes in many environments. Slope and aspect angle may vary considerably over distances of a few metres, and fine-scale species’ distribution patterns frequently follow these topographic patterns. The availability of suitable microclimate at such scales may be critical for the response of species distributions to climatic change at much larger spatial scales. However, quantifying the relevant microclimatic gradients is not straightforward, as the potential variation in solar radiation flux under clear-sky conditions is modified by local and regional variations in cloud cover, and interacts with long-wave radiation exchange, local meteorology 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