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72篇
  免费   952篇
  国内免费   1931篇
安全科学   2836篇
废物处理   173篇
环保管理   3516篇
综合类   5218篇
基础理论   1065篇
环境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567篇
评价与监测   704篇
社会与环境   443篇
灾害及防治   323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300篇
  2022年   429篇
  2021年   501篇
  2020年   602篇
  2019年   430篇
  2018年   355篇
  2017年   401篇
  2016年   528篇
  2015年   520篇
  2014年   615篇
  2013年   722篇
  2012年   754篇
  2011年   843篇
  2010年   589篇
  2009年   691篇
  2008年   537篇
  2007年   681篇
  2006年   631篇
  2005年   555篇
  2004年   593篇
  2003年   465篇
  2002年   413篇
  2001年   378篇
  2000年   382篇
  1999年   307篇
  1998年   240篇
  1997年   214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73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33篇
  1978年   26篇
  1973年   14篇
  1972年   16篇
  1971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 毫秒
161.
分析宽炭化室焦炉在更换结焦时间下生产管理的几点体会和在强化生产下技术管理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2.
基于风险管理方法的危险源评价分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以化工企业内涉及危险物质的装置、设施而构成的危险源为研究对象,在简要分析重大危险源评价分级的作用与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中小型化工企业,提出基于风险管理方法的危险源评价分级概念。通过计算危险源引发事故的概率和事故后果来确定危险源的风险值,并将其分为4个等级,指导企业制定合适的安全管理制度、使用恰当的安全技术措施,以最小化的代价确保危险源安全运行,从而提高中小型化工企业的危险源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3.
清洁生产是从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保护环境战略措施,其中心思想是通过对生产进行全过程控制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的。本文介绍了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分析和总结我国一些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结果,论述清洁生产和工业企业管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4.
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布多项重要文件要求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但当前针对农村水环境问题研究相对较少,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开展。选取华北某镇农村河道坑塘,评价农村水环境污染水平、生态风险并进行污染溯源。结果表明,57处调查点位中有1处水体黑臭,但有多处调查点位水体溶解氧在2~3 mg∙L−1、透明度在25~35 cm、氨氮在8~15 mg∙L−1,接近黑臭阈值。仅有约9%的水体全部水质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V类要求 (检测指标为18项) ,超标指标主要为pH、CODMn、BOD、氨氮、总磷、总氮、粪大肠菌群等8项。底泥总磷、总氮标准指数分别处于中度、重度污染状态,营养盐综合指数属于重度污染状态。底泥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富集,铜、锌、汞、镉、铬、铅、砷、镍等8项重金属的平均浓度是天津土壤背景值的0.45~2.73倍。汞的地累积指数平均值为0.64,为轻度污染;铜、锌、镉、铬、铅、砷、镍等其他7项重金属为清洁状态。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约110,为较高生态危害;其他7项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80,为轻微生态危害。综合Pearson相关性、主成分及PMF分析,研究区重金属最主要的污染来源是交通源和大气沉降,其次是工业源,最后是农业源。总体来看,研究区水体水质较差,沉积物有重金属轻度富集,其中汞是沉积物生态风险的主要贡献元素。  相似文献   
165.
通过HNO3-KOH对活性炭进行改性,采用扫面电镜(SEM)、比表面积分析(BET)、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Boehm滴定法对改性前后的活性炭进行表征,研究了改性前后的活性炭在不同条件下对微污染水源水中Ni2+的吸附能力和动力学。结果表明:改性活性炭表面含氧酸性官能团数量增加,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均略有降低,孔径变化不明显。在Ni2+浓度为0.4 mg·L-1,改性活性炭投加量5.0 g·L-1,温度30 ℃时,反应1 h去除率可达95.55%,剩余Ni2+浓度为0.017 8 mg·L-1,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要求。相同条件下,改性前活性炭对Ni2+的去除率仅为74.45%,剩余Ni2+浓度达不到标准要求。活性炭对Ni2+的等温吸附更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66.
针对纤维素产乙醇废水高有机物、高氨氮、难降解的特点,运用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基于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的调试运行,研究反应器运行方式对COD去除和脱氮效能的影响,为日后纤维素乙醇废水处理的工程化提供借鉴。结果表明:通过控制DO(0.5 mg·L-1)、pH(7.6~8.5)和投加碳源等条件,可实现亚硝酸盐氮的积累和转化,最终三氮去除率稳定在70%以上;通过投加不同碳源对比实验,发现乙酸钠作为反硝化外加碳源比葡萄糖具有更高的效率;厌氧工艺处理过的纤维素乙醇废水经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后,COD去除率维持在20%上下,表明废水可生化性极低,已不适应生物法处理,须利用化学氧化法才能进一步去除;通过周期实验,发现硝化阶段碱度过量对短程硝化进程影响并不明显,相反充足的碱度是保证硝化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7.
于2013年9月(非采暖季)、2014年2-3月(采暖季)、2014年5月(风沙季)采集忻州市3个监测点(新城区、开发区和旧城区)的PM2.5样品,分析其中的39种元素、9种水溶性离子及2种碳组分,并对PM2.5的质量浓度进行重构。结果表明,重构后的化学组分分为5类:矿物尘、微量元素、有机物、元素碳和二次粒子,其中矿物尘、二次粒子及有机物是忻州PM2.5的主要组成,分别占到ρ(PM2.5)的24.0%~36.2%、19.2%~32.6%和12.9%~25.7%;化学组成质量分数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风沙季矿物尘质量分数高于采暖季和非采暖季,采暖季有机物质量分数高于其他两季,非采暖季二次粒子质量分数略高于其他两季;化学组分的空间变化显示会展中心站点的二次粒子和矿物尘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其他2个站点。应用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进行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忻州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扬尘(21%~35%)、二次粒子(25%~26%)和机动车尾气(21%~26%)。  相似文献   
168.
综合交通枢纽运营安全集成管理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综合交通枢纽(ITH)运营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从脆弱性的角度,分析综合交通枢纽运营安全事故的机理和运营安全管理的特性,构建综合交通枢纽运营安全集成管理机制。该机制以安全信息、安全组织和安全资源的协调、集成和优化为核心,包含干扰监测、威胁预警、漏洞修复、事故控制、鲁棒性提升和应急与恢复等实施机制。建立包含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的支撑体系。研究表明:脆弱性是综合交通枢纽运营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该机制以脆弱性为突破口,通过若干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能够实现综合交通枢纽运营安全的全要素、全过程和全资源的集成管理。  相似文献   
169.
基于化工园区整体风险量分析的安全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园区安全容量和危险量的分析,得到园区整体的风险评估值;提出并定义园区危安比最大临界点,用其反映园区的最大可接受风险量;运用"二八法则",确定危安比上限;当危安比在3种不同值域区间下,对应的园区安全规划的重点不同;从园区整个生命周期考虑,提出包含各个阶段的园区安全规划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0.
In studies of occupational risks, severity, which is a component of the estimation of every risk, appears as a multifaceted entity assessable according to numerous criteria. A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degree of severity of the consequences of potentially dangerous events would be of undeniable value to organisations seeking to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y of such events. The need to control severity is highlighted by scientifically acquired improvement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occupational risks, by certain new regulatory obligations in Europe, and by some requirements in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organisations. We put forward a statistical way of integrating several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severity and hence of determining a relevant, synthetic, one-dimensional index. This is achieved by mean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hich is used here to calculate a resultant severity, as in some physical measurements. We also investigate how severity may be statistically modelled, with the aim of contributing to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risks. The choice of parametric models is detailed and illustrated by the search for a suitable model for workplace accidents in an organisational setting. The practical value of modelling severity is two-fold. First, one is able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umerical values of severity over a continuum (a theoretically infinite numerical set) rather than through a limited number of arbitrarily defined categories. Second, with a generally applicable parametric model, one can estimate the law of probability of a measurement of severity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notably recent or new. Lastly, the statistical concept of risk curve is defined and discussed. The goal is to incorporate the severity component into the risk assessment in the form of a probability law, thus circumventing the difficulties associated with an analysis of scenari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