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6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297篇
安全科学   341篇
废物处理   21篇
环保管理   211篇
综合类   595篇
基础理论   148篇
污染及防治   140篇
评价与监测   71篇
社会与环境   57篇
灾害及防治   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Earthquake recovery of historic buildings: exploring cost and time need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isaster recovery of historic buildings has rarely been investigated even though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they face special challenges. This study examines buildings' recovery time and cost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ir functions (that is, their use) and their status (historic or non-historic) affect these outcomes. The study uses data from the city of San Francisco after the 1989 Loma Prieta earthquake to examine the recovery of historic buildings owned by public agencie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covery cost is affected by damage level, construction type and historic status, whereas recovery time is affected by the same variables and also by building function. The study points to the importance of pre-incident recovery planning, especially for building functions that have shown delayed recovery. Also, the study calls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challenges facing historic building recovery.  相似文献   
962.
城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中国城市消费领域能耗年增长率已达到7.4%,超过中国总能耗量5.9%的年增长率。随着中国逐渐完成工业化进程,其工业用能将呈现增速放缓甚至总量减少的趋势,而居民生活及交通能源需求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稳步增长,最终呈现总量与比重逐渐增加的态势。城市居民活动与其能源消费的定量化分析已成为当前多学科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家庭室内和室外直接能源消费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居民生活能耗的影响因素、能源足迹核算方法、时间-室内能耗模拟,及空间-交通-能源耦合模拟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发现,第一,家庭能源消费属于派生性需求,不同的时间利用方式会产生能源消费水平和结构上的差异,但现有研究较少从时间及活动链分析角度展开。第二,由于家庭预算及时间约束的存在,室内外能源消费行为密切相关,但少有研究对上述两个城市生活部门的能源消费进行整体性分析核算。第三,基于活动的建模方法可以提供一种将居民室内外用能行为进行整合的分析框架。最后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开展进行了展望:第一,从活动分析和时间利用视角,建立自下而上的居民室内外用能活动仿真模型,在更小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模拟家庭能源需求,识别家庭能耗的主要来源、控制的重点人群、时段和区域,指导能源政策制定;第二,深入剖析能源回弹效应产生的决策机理,以及怎样的政策或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减少回弹;第三,将社会网络分析引入居民生活能耗研究,更加全面理解影响家庭用能行为的机制,为家庭能源消费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63.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旱涝灾害比较突出,特别是水患,历来是威胁湖北的一大灾害,因此对降水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有很现实的意义。利用1961年以来全省65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为基础,根据气候特征和行政区划将湖北省进行区域划分,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以揭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湖北省各区域的降水变化事实。结果表明:湖北省平均年降水量鄂西北最少,鄂东南最多,秋季降水量的减少和冬季降水量的增加最为显著;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中,鄂西北发生站次最多,江汉平原其次,鄂西南和鄂东南最少。该结论为湖北各区域的旱涝变化趋势预估、为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964.
关于实心钢管混凝土的耐火性能已有大量的实验研究,而空心钢管混凝土的耐火实验目前还非常少见。针对这一不足,对空心钢管混凝土进行了耐火实验研究,其中考虑了不同的空心率,并对中空注水对构件耐火性能的影响也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荷栽比下,构件的耐火时间随空心率先增大后减小。当空心率较小时,中空注水对构件耐火时间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当空心率较大时,注水对耐火时间的提高才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965.
宁夏近51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佳  廷军平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6):511-514,577
利用宁夏10个气象站1960-2010年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宁夏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宁夏整体呈现暖干化趋势,但存在区域间差异.②近51年来宁夏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升温幅度大,秋季升温幅度最小.③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现减小趋势,春季微弱增加,冬季降水量显著增加,夏季降水微弱减少,秋季降水减少明显.④通过Kriging空间差值法分析表明,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由西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中、北部增温较明显;平均年总降水量总体呈现由西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中、北部降水量减小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66.
本文运用广义最小平方法和处理面板数据的固定影响模型,利用我国各省市1995-2009年物质消耗指数、人均GDP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等跨部门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的关系。其主要结论如下: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呈现正向关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去物质化。固定资产投资对物质消耗趋势在统计上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固定效应模型下的广义最小二乘法对于处理跨部门的时间序列数据有明显的效果,固定效应模型的省际差异项有效地刻画了物质消耗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省级差异。我国目前仍处于有形资产的积累阶段,为了达到发达国家的固定资产积累水平,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缺少。产业结构的差异会影响物质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强度,第一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需要更多的物质消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会影响物质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强度,发达地区相对于欠发达地区需要的物质消耗更少。  相似文献   
967.
氯盐对含汞土壤热脱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管式电阻炉对不同氯盐调理的含汞土壤进行热脱附实验,研究氯盐种类和炉温等对汞脱除效果的影响,分别从汞脱除率、热重测试和XRD汞形态分析3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添加氯盐均对汞脱除率有明显提升.230℃时,添加氯化铁、氯化镁和氯化钙调理相比对照组(不添加氯盐),汞脱除率分别提升66.2%、49.3%和15.8%,即促进效果:FeCl3>MgCl2>CaCl2.在300℃下加热25 min时,添加氯化铁调理的汞脱除率为96.1~96.2%,与对照组相比,最高提升了68.3%.热重测试结果显示,载气对汞的挥发影响较小,湿法投加氯盐效果比干法投加更明显.炉尾晶体XRD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氯盐促进样品中汞向氯化汞转变从而提高了汞脱除率.添加氯盐调理提高了汞脱除率,同时缩短了汞热脱附达到稳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968.
考虑到突发性水污染中有毒有机物的高频现率,选用苯酚为有毒有机物代表,通过模拟突发苯酚污染的情况,研究了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工艺对苯酚污染的应急处理效果,并且分析了工程中实际环境因素如空床接触时间(EBCT)、pH值对该应急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突发性苯酚污染的应急处理中,0.6 mg/L的臭氧可将初始苯酚浓度5倍于达标浓度的进水处理至饮用水达标浓度,即低于0.002 mg/L,15.3 min的空床接触时间是判定其是否为该应急过程的关键因素的分界点,为了取得较好的应急效果,可适当提高进水pH值.  相似文献   
969.
Cohort life tabl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M. macrocopa using copper at three nominal concentrations (as CuSO4, 0.1, 0.2 and 0.4 mg L? 1, in addition to controls) for different periods of exposure (3 to 24 h). Age-specific survivorship of M. macrocopa decreased in relation to age of the cohort, concentration and duration of exposure to copper. Age-specific life expectancy curves also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ge of the cohort. However, at low copper levels and shorter exposure time,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when the cohort was about 10 day old. Fecundity (m x ) was nearly regular in controls; however, at higher copper levels and longer duration of exposure, the offspring production was more oscillating. The offspring production completely ceased when continuously exposed to CuSO4 at 0.4 mg L? 1. Most of the measured demography variabl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Cu in the medium. The average lifespan and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varied 2.9 to 9.6 and 2.4 to 9.1 days, respectively. Gross reproductive rate (GRR) varied from 31 to 89 offspring female? 1 lifespan? 1, while the survival-weighted net reproductive rates were nearly one-third of the GRR. Generation time of M. macrocopa varied from 5 to 7 days while the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 ranged from 0.36 to 0.84 per day.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sensitivity of M. macrocopa to copper toxicity and the necessity of amending the national water quality criteria in Mexico.  相似文献   
970.
利用分形理论阐述了微污染矿井水中微絮体形成的分形生长特征,考察了微絮体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微絮凝机理,利用絮体的分形维数表征各影响因素对微絮体形态的作用结果,结果表明,微絮体形态与其分形维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分形维数越大,微絮体更加紧实,越易于沉降,滤后水的浊度越小;同时考察了微量铁锰离子对微絮体形态的影响,为微絮凝深床过滤工艺参数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