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57篇 |
免费 | 1107篇 |
国内免费 | 264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56篇 |
废物处理 | 187篇 |
环保管理 | 2085篇 |
综合类 | 7280篇 |
基础理论 | 1629篇 |
环境理论 | 8篇 |
污染及防治 | 1364篇 |
评价与监测 | 1345篇 |
社会与环境 | 463篇 |
灾害及防治 | 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0篇 |
2023年 | 311篇 |
2022年 | 423篇 |
2021年 | 482篇 |
2020年 | 495篇 |
2019年 | 425篇 |
2018年 | 377篇 |
2017年 | 455篇 |
2016年 | 473篇 |
2015年 | 542篇 |
2014年 | 556篇 |
2013年 | 777篇 |
2012年 | 728篇 |
2011年 | 881篇 |
2010年 | 662篇 |
2009年 | 720篇 |
2008年 | 613篇 |
2007年 | 749篇 |
2006年 | 717篇 |
2005年 | 514篇 |
2004年 | 467篇 |
2003年 | 520篇 |
2002年 | 427篇 |
2001年 | 389篇 |
2000年 | 377篇 |
1999年 | 272篇 |
1998年 | 213篇 |
1997年 | 193篇 |
1996年 | 169篇 |
1995年 | 124篇 |
1994年 | 124篇 |
1993年 | 107篇 |
1992年 | 90篇 |
1991年 | 63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9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21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17篇 |
1977年 | 6篇 |
1973年 | 8篇 |
1972年 | 8篇 |
1971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调查水源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s(MC-RR、MC-LR和MC-YR)的污染情况,结合调查情况应用蒙特卡洛法(Monte Carlo)模拟量化人群通过饮水途径摄入微囊藻毒素的风险.在珠江西航道沿线设置5个采样点,在2016年1~6月期间共采集90份水样,根据国标(GB/T 20466-2006)推荐的HPLC方法检测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运用专业风险评估软件@Risk7.0,构建非参数概率评估模型,对通过饮水途径摄入微囊藻毒素(暴露)风险进行概率评估.对随机采集90份水源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s质量浓度检测值进行分布拟合,并运用Chi-Squared、Anderson-Darling、Kolmogorov-Smirnov这3种统计方法进行拟合度检验,根据3种评估拟合结果,确定最佳拟合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在检测的90个水样品中,MC-RR的检出率最高,达到51.11%,质量浓度范围为0.001 7~0.386 3μg·L~(-1);其次为MC-LR和MC-YR,检出率分别是47.78%和21.11%,质量浓度范围分别是0.028 5~0.279 6μg·L~(-1)和0.003 0~0.136 2μg·L~(-1),水源水体中3种微囊藻毒素以MC-RR为主,最大检出质量浓度为0.386 3μg·L~(-1),MC-YR的含量最低.采用软件@Risk7.0分布拟合结果显示,MC-LR质量浓度最适的拟合分布为Ext Value Min模型(0.113 91,0.098 462),MC-RR质量浓度最适的拟合分布为Logistic(0.058 064,0.053 044).健康风险评估表明,MC-LR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风险高于MC-RR的风险,儿童比成人更易于受到MCs污染的威胁.MC-LR对儿童健康危害的致癌年风险数值大于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10-4;MC-LR对成人的致癌暴露年风险数值大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10-5,表明水源水体中的MCs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危害,有必要加强饮用水源水体的保护与监控,为有效控制水源地水质污染和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2.
为对我国"十二五"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宏观部署提供支持,在剖析水污染防治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十二五"形势,明确了"十二五"总体定位,提出了包含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在内的目标指标体系,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主线,设计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等6项战略任务,制定了基于"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分区体系实施分级防治和分类指导的空间战略,较全面地列出了保障水污染防治工作有序开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从而描绘出我国"十二五"水污染防治的战略与政策框架,可为"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等工作及相关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本文选取中国280个地级市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城市蔓延与雾霾污染之间的作用机制。以私人交通为门槛变量,考察城市蔓延对雾霾污染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蔓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特点;(2)私人交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表现为倒U形的曲线特征,即随着私人交通发展水平的提高,雾霾污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3)城市蔓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私人交通的门槛值小于第一个门槛值(e11.6130=110 525辆)时,城市蔓延会加剧雾霾污染;当私人交通的门槛值介于第一个门槛值和第二个门槛值(e12.2473=208 417辆)之间时,城市蔓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系数为正,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当私人交通跨过第二个门槛值时,城市蔓延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抑制雾霾污染。研究城市蔓延、私人交通与雾霾污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4.
冬季大气中苯系物污染特征及人体暴露水平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2007年冬季对乌鲁木齐市空气中苯系物(BTX)进行了网格布点监测,并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样品分析. 结果表明:冬季大气中苯(B)、甲苯(T)和二甲苯(X)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62~20.57,3.40~122.82和2.20~129.15 μg/m3. 与欧洲标准相比,该地区ρ(苯)较高,且部分地区高于欧洲控制标准;而ρ(甲苯)和ρ(二甲苯)较低,达到欧洲目标限值水平. 苯系物质量浓度和空间分布特点较显著,ρ(甲苯)与ρ(二甲苯)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但与ρ(苯)的分布特点不同. 最后通过对苯系物的人口加权大气污染暴露水平进行分析可知,乌鲁木齐市ρ(苯),ρ(甲苯)和ρ(二甲苯)的污染暴露水平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均匀,但人口密度空间分布不均匀,故与ρ(苯)分布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城区的ρ(苯),ρ(甲苯)和ρ(二甲苯)的人口加权平均值均略低于全市人口加权平均值,说明虽然城区人口密度较高,但其ρ(苯),ρ(甲苯)和ρ(二甲苯)的人口加权污染暴露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5.
贵阳市城区路侧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研究了贵阳市城区各交通干线两侧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质量分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基线作为参比值,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交通干道两侧土壤中重金属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除Pb和Cr外,其余重金属质量分数均高于中国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和贵阳市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基线值. 整体上,贵阳市路侧土壤尚未受到Pb和Cr的污染,其w(Hg),w(Cd)和w(Zn)已达中度污染甚至强污染水平,同时各路段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As,Cu和Ni污染,但并不严重. 据调查,路侧土壤中重金属质量分数及其分布格局主要受到燃煤、交通运输、地形及路况、气象因素以及城市建设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洞庭湖平原中小型湖群沉积物铬污染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07年采集洞庭湖平原地区10个中小型湖泊沉积物样品33个(其中表层样品29个,柱状样品4个),对沉积物重金属元素Cr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等级进行研究. 各湖泊表层沉积物中w(Cr)普遍高于环境背景值,其w(Cr)平均值排序为岳阳南湖>大通湖>珊珀湖>东湖>黄盖湖>安乐湖>北民湖>柳叶湖>毛里湖>芭蕉湖. 各湖柱状沉积物中w(Cr)由底层到表层的垂向上呈现不同的波动趋势. 各湖沉积物的铬污染程度按湖泊类型划分,表现为城市湖泊>投肥养殖型湖泊>人放天养型湖泊. 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洞庭湖平原地区中小型湖群沉积物中铬污染较轻,4个湖泊的10个采样点为偏中度污染,9个湖泊18个采样点为轻度污染,1个采样点没有污染. 相似文献
67.
68.
69.
70.
同一工业行业内的企业存在排污强度个体差异,从数量有限的企业环境统计数据得出行业平均排污强度,并用其代表该行业在区域层面的经济-环境水平,会带来一定偏差.因此以嵌入环境消耗投入的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了企业运营决策的微观模拟模型,从机制上描述企业排污强度的差异.以2005年德阳市机械制造行业为案例,对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了率定,使其较好地描述了2005年环境统计口径内各企业的COD排放强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由环境统计口径内企业计算的区域平均COD排放强度(万元固定资产排放0.002 6 t,万元工业产值排放0.001 5 t)小于由区域内全部企业计算的区域平均COD排放强度(万元固定资产排放0.003 0 t,万元工业产值排放0.002 3 t),市域内6个县级行政区的排污强度也体现出了明显差异.以上的排污强度区域特征主要源自行业内部结构(企业的规模分布,技术分布),及其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