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62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97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化工储罐区池火灾多米诺效应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化工储罐区储罐数量较多且集中,一旦发生事故很可能诱发多米诺效应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在分析池火灾多米诺效应作用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池火灾多米诺效应风险评估模型,并对某化工储罐区进行了实例计算,分析了单一储罐池火灾事故引发其他储罐池火灾的风险。分析结果表明,池火灾是诱发化工储罐多米诺事故的重要因素,且会造成风险的显著增加,但并非所有的池火灾事故都会诱发多米诺效应。此外,将多米诺效应评价方法应用于化工储罐池火灾事故风险评估中可有效地预测次生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后果,从而提出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92.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华北夏玉米生产体系中,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撂荒、翻耕、免耕和旋耕4种耕作方式下,玉米4个生育期(苗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耕层(0~20 cm)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玉米不同生育期(0~20 cm)土层有机碳质量分数和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均呈明显的动态变化,就3种耕作方式来讲,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表现为免耕最高,翻耕和旋耕次之;成熟期免耕、旋耕、翻耕3种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比撂荒分别提高了47.38%、30.43%、27.00%;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玉米产量与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无明显相关性.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免耕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93.
城镇污水处理厂废水中存在大量生物毒性物质,但该废水对动物的生殖能力影响研究还十分缺乏。利用大型溞暴露实验,检测广州市某采用A~2/O工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急性毒性和生殖毒性。48 h急性毒性实验表明,所有水样均未表现出急性毒性效应。慢性生殖毒性(14 d)测试结果表明:(1)从进水到缺氧池出水均能显著提高第一胎产溞数量;(2)进水和沉砂池出水显著增加受试期总产溞数量;(3)从厌氧池到出水工艺段受试溞的第一胎产溞时间均推后;(4)好氧池出水的毒性显著降低,但仍然对大型溞具有生殖毒性。研究表明,好氧池(A~2/O)工艺能够显著去除具有大型溞生殖毒性的物质,但污水处理厂废水的生殖毒性仍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4.
为阐明施加秸秆及配施生物炭对茉莉花园土壤碳(TC)、氮(TN)、磷(TP)和铁(Fe)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并探讨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响应,以福州茉莉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秸秆、秸秆配施生物炭3种处理样地,对施加处理下福州茉莉花园0~10 cm表层土壤碳、氮、磷、铁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加处理下,茉莉园土壤TC、TN含量均值表现为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秸秆处理>对照处理(p<0.05),TP含量均值表现为秸秆处理>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对照处理(p<0.05),土壤Fe含量均值表现为秸秆处理大于对照和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了茉莉花园表层土壤铁含量(p<0.05).其次,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较对照和秸秆处理提高了土壤C/N、C/P、C/Fe、N/P、N/Fe、P/Fe (p<0.05);茉莉花园0~10 cm土壤碳储量、氮储量、磷储量均值表现为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提高比例分别为46.5%、20.2%、10.2%,土壤铁储量表现为秸秆处理>对照处理>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此外,秸秆施加处理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CN),增加了土壤碳库活度指数(CPAI)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同样大幅度提升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并显著提高了土壤碳库指数(CPI),但这部分主要是活性较低的稳态碳(CNA),因此,秸秆配施生物炭降低了土壤碳库活度(CPA)、土壤碳库活度指数(CPAI)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总体来看,从土壤固碳角度考虑,秸秆配施生物炭是更合理的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95.
研究天然林改造为人工林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对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为探明天然常绿阔叶林改造为板栗林对土壤氮磷钾库及酶活性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三口镇采集了相邻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板栗林(板栗林由天然常绿阔叶林改造而来)的表层(0~20 cm)与亚表层(20~40 cm)土壤,测定土壤不同形态氮磷钾素和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pH值、水溶性有机氮(WSON)和微生物量氮(MBN)均显著降低,而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增加(P < 0.05);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显著增加,而亚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变化;表层土壤树脂提取态磷(Resin-Pi)、碳酸氢钠提取态无机磷(NaHCO3-Pi)、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NaOH-Pi)、盐酸提取态磷(HCl-Pi)和残余态磷(Residual-P)含量分别增加了61.4%、53.5%、19.2%、55.1%和25.3%,亚表层土壤Resin-Pi、NaHCO3-Pi、HCl-Pi和Residual-P含量分别增加了64.6%、61.2%、13.7%和17.3%;而表层土壤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NaHCO3-Po)和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NaOH-Po)含量分别下降了24.8%和18.3%,亚表层土壤NaHCO3-Po和NaOH-Po含量分别下降了20.5%和7.7%;表层土壤的速效钾、缓效钾、矿物态钾和全钾含量均显著增加,亚表层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显著增加,而矿物态钾和全钾无显著变化;表层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亚表层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P < 0.05)。综上,上述林分转变对土壤无机氮磷钾库具有正面效应,而对土壤有机氮磷钾库与酶活性具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96.
秸秆还田模式对农田土壤碳库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探明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和稻麦产量的影响,论文通过8 a的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4个秸秆还田模式处理:秸秆不还田(CK)、秸秆稻麦季均还田(RW)、仅麦秸稻季还田(W)、仅稻秸麦季还田(R)。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P<0.05);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处理之间的土壤总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差异均不显著(P>0.05),RW处理的活性有机碳、碳库活度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与R处理无显著差异性(P>0.05),显著大于W处理(P<0.05);RW与R处理的水稻产量均值无显著差异性(P>0.05),显著大于W处理;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与水稻产量均值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小麦产量均值关系不密切(P>0.05);上述结果表明,与稻麦两季还田模式相比,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实施仅稻秆麦季还田模式,并不影响作物稳产性与土壤地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7.
以油田两处污油池为研究对象开展VOCs浓度监测,结合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PSS)的Pearson相关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面浓度反推法核算污油池的VOCs排放源强,将结果与排放系数法计算值进行对比;最后对下风向不同距离采样线监测数据反推源强逐渐减小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污油池B各采样线监测数据间的相关性好,反推出的源强较为准确,VOCs年排放量为17.6 t/a;而污油池A监测数据间的相关性不佳,可能是由于其他无组织排放源相距较近影响所致,不适合直接应用地面浓度反推法计算其源强,需要结合其他排放源的情况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98.
王婷  郭红岩  季荣 《生态环境》2010,19(5):1226-1231
近地面大气臭氧(O3)含量不断升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O3含量升高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及转化影响却少有研究。土壤有机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将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显著改变。文章以典型土壤腐殖质单体化合物儿茶酚为代表,利用14C示踪技术,研究了O3含量比当前背景升高约0.15μmol·mol-1时对土壤中腐殖质苯酚类前体化合物的矿化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O3含量升高会对土壤中培育12d后儿茶酚的矿化及残留物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程度和规律同土壤有关。O3含量升高促进了黄棕壤中儿茶酚的矿化,增加了儿茶酚残留物在黄棕壤腐殖酸(HA)中的总量,并使残留物在HA中偏向于同大分子结合。O3含量升高对灰潮土中儿茶酚的矿化有抑制作用,但对儿茶酚残留在HA内总量及分布没有显著影响。O3含量升高对儿茶酚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及归趋的影响可能是O3对于微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和O3的直接氧化作用的共同结果。后续工作中应研究土壤腐殖质中其它组份的稳定性及转化对近地面大气O3含量升高的响应,以全面考察O3含量升高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大庆市贴不贴纳污泡表层水及沉积物中总石油烃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贴不贴纳污泡是大庆市某石油化工厂生产废水排放场地,其石化废水的排放历史约 30年左右.按泡内水流方向采集水及沉积物样品,并对其中的总石油烃 (TPH)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氧化塘出口处水及沉积物中 TPH含量最高,沿水流方向,其它各采样点含量逐渐降低.说明该纳污泡内氧化塘对 TPH的降解能力较弱,而植物对水体中 TPH迁移的阻滞能力较强,沉积物对 TPH的吸附和固着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00.
Quantification of regulated and emerging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 in swimming pool water, as well as the assessment of their lifetime health risk are limited in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occurrence of regulated DBPs (e.g., trihalomethanes, haloacetic acids) and emerging DBPs (e.g., haloacetonitriles, haloacetaldehydes) in indoor swimming pool wat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urce water at a city in Eastern China were determin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DBPs in swimming pool water were 1-2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at in source water. Lifetime cancer and non-cancer risks of DBPs stemming from swimming pool water were also estimated. Inhalation and dermal exposure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exposure routes related to swimming pool DBP cancer and non-cancer risks. For the first time, buccal and aural exposure were considered, and were proven to be important routes of DBP exposure (accounting for 17.9%-38.9% of total risk). The cancer risks of DBPs for all swimmers were higher than 10−6 of lifetime exposure risk recommended by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and the competitive adult swimmers experienced the highest cancer risk (7.82 × 10−5). These findings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nd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efforts to lower the health risks associated with exposure to DBPs in swimming pool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