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265篇
安全科学   9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494篇
基础理论   91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105篇
社会与环境   47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太湖流域1954~2006年气候变化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Mann 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对太湖流域6个气象站点1954~2006年降水、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和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余年来太湖流域降水量呈较弱的增加趋势,冬季和夏季降水增加显著;空间变化趋势表现为北部地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东南部地区呈上升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表现为微弱的下降趋势,M K倾斜度值为 -099%/10 a;春、秋季相对湿度都显著减小,而夏季减小幅度较弱,冬季减小现象不显著。年平均气温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最低气温比最高气温增高趋势显著的特点,冬、春季增温显著;空间分布变化趋势为以平湖和溧阳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上升趋势最小,以上海为中心地区上升幅度较大。年日照时数的下降趋势幅度较大,以溧阳为中心的西部地区最为明显,四个季节日照时数都呈减少的趋势;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表现为全流域呈减少趋势,由西向东减少幅度依次减小。气候变暖,降水将进一步增加,必然导致径流也呈增加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太湖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析成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对太湖流域水资源和防洪安全的影响,也将为太湖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2.
电子信息行业长期以来都被定义为一个“高产值、低能耗”的清洁产业,其水环境压力经常被低估.以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核心地区太湖流域为例,对电子信息行业的水资源消耗、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以及危险废弃物的处置等方面进行了评估,发现高度集聚的巨大产能与特定区域水环境容量的矛盾、污染的产业链转移以及处于“微笑”曲线底部引致的环境投入压力是我国电子信息行业水环境压力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43.
钙、镁离子在水流作用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在"引江济太"过程中大量钙、镁离子的引入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本实验在控制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室内模拟不同钙、镁离子浓度在两个特征流速5 cm/s和15 cm/s下微囊藻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微囊藻藻密度随钙、镁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流速在15cm/s下微囊藻最大藻密度(9 236.4×104cell/mL)是流速为5 cm/s下最大藻密度(2 873.72×104cell/mL)的3倍,流速为15 cm/s下微囊藻最大比增长速率均较5 cm/s下的高。这可能是在水流产生的剪切力作用下藻细胞胞外多糖增加,粘附更多的钙、镁离子更利于钙、镁离子迁移到胞内,同时胞外附着的钙、镁离子尤其钙离子形成桥联,使微囊藻细胞形成群体产生微环境利于微囊藻的生长。水流对微囊藻利用钙、镁离子有重要的影响,这为有效调水抑制蓝藻生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反硝化作用是水生生态系统的主要脱氮过程,与蓝藻生长之间存在对氮素的竞争作用,然而气候变化背景下反硝化脱氮对蓝藻水华发生动态的影响仍不清楚.基于2017~2021年北太湖为期5 a的水质监测历史数据,结合不同温度下蓝藻生长和沉积物泥浆培养实验,探究了湖体反硝化脱氮与蓝藻水华之间的相互影响.监测数据表明,太湖水体藻类生物量(以Chla表示)高值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而总氮浓度季节变化规律与藻类生物量完全相反,冬春季较高,夏秋季显著降低,溶解态无机氮主要以硝态氮为主,并且硝态氮浓度在夏秋季节几乎接近于零.总磷浓度与Chla浓度变化一致.蓝藻培养实验结果表明,20℃以下蓝藻不能大量生长繁殖.泥浆培养实验结果发现,太湖反硝化作用的最高温度阈值为25℃,在10~25℃之间反硝化潜力与温度呈现显著的线性关系(R2=0.99).反硝化作用发生的最高硝态氮浓度阈值为4 mg ·L-1,远高于太湖水体的硝态氮浓度,反硝化潜力最高达到(62.98±21.36)μmol ·(kg ·h)-1.太湖水体反硝化速率受到硝态氮浓度的限制,而气候变暖导致湖泊温度提前升高,会使蓝藻提前生长,蓝藻生长对硝态氮的同化吸收会和反硝化作用产生竞争,使得大量氮还未被反硝化作用脱除就被藻类吸收利用,从而加剧蓝藻水华暴发的态势.研究结果对于解释近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太湖蓝藻水华反弹的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5.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江苏太湖地区面积占全省的1/5,2005年仅苏锡常三市的GDP就占全省的55.68%,但本地区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采用水环境治理的“活水”思想,在分析了江苏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对江苏太湖流域沿江口门引水调水的可行性作了探讨,并按流域调水、分区域调水及组合调水多种方案进行了论证,分析各种调水方案改善水环境的效果。研究表明:通过流域或区域调水可有效改善太湖流域江苏境内的水环境,其中湖西及阳澄淀泖引水、武澄锡排水这种组合方案对水环境的改善最佳。  相似文献   
46.
外源性污染对太湖梅梁湾水质影响的定量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太湖的水量水质数学模型,模拟了梅梁湾内主要的入湖污染源———直湖港、武进港和梁溪河排入的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分析了梅梁湾中梅园、小湾里、闾江口、拖山4个监测点水质浓度受直湖港、武进港和梁溪河排污影响程度的大小;并分别建立了监测点污染物浓度与排污口排污量的响应关系曲线和响应关系表达式。通过这些结论可以方便的定量的计算出在排污口排污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监测点水质浓度的变化量,为合理控制外源污染物质的入湖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7.
太湖藻类抗逆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生才  陈伟民  高光 《生态环境》2004,13(4):500-502
分析太湖鲜底泥和干底泥中活体藻类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几种太湖水华优势藻类经过低温、低光处理后的变化,探讨了太湖水华中的优势藻类对湖泊不良环境的适应。研究结果表明,在鲜底泥中检测到11种活体藻类。经低温(5~6℃)处理的底泥中检测到8种活体藻类,总细胞密度为2100个·mL-1,比常温(10~28℃)下保存的底泥中的活体藻类种类(4种)更多,总细胞密度(1090个·mL-1)更高。长期干旱处理也不能使底泥中的藻类完全失去生命力;经过低温、无光处理7个月的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和斜生栅列藻(Scenedesmusobliquus)依然保持良好的生长能力,只是微囊藻的对数生长期比对照出现的晚一些。它们在湖泊中广泛存在,在水华中的爆发的特性是与它们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和抗性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48.
应用GIS分析太湖水质的污染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门技术,不但在地学方面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环境部门也越来越显出其优势性。以水质采样监测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应用GIS工具,对太湖水质的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此进行解释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9.
冒泡是甲烷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为量化太湖藻型湖区CH4冒泡通量及其占总通量的比例,本研究采用静态箱-便携式温室气体自动分析仪方法对春、夏季太湖梅梁湾进行了多日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太湖藻型湖区春、夏季CH4冒泡通量均存在白天高于夜间的日变化特征.春、夏季CH4冒泡通量分别为1.843、104.497nmol/(m2·s),占总通量的比例分别为31.2%和68.6%,即冒泡是夏季CH4排放的主要方式,而春季CH4排放则以扩散为主.在小时及日尺度上,CH4冒泡通量与温度(气温、表面水温和底泥温度)和气压显著相关,且随着温度升高、气压降低,CH4冒泡排放分别呈指数增加和线性增加趋势.本研究可为准确估算太湖流域CH4总排放量及明确我国湖泊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0.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中农业面污染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部位,是我国的工业经济中心,但同时也是水体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文章通过实地调研、采集得到太湖流域污染的相关数据资料,运用结构解析模型(ISM)建模,通过研究太湖蓝藻各诱发因子的主次关系,对太湖蓝藻危机爆发的成因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以GIS为平台核算其耕地面积,结合当地土壤数据及作物特征,计算出了太湖流域农业每年磷的排放量,占总磷排放量的70.7%,得出农业面源产生的的氮、磷流失是引起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