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94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ABSTRACT: Net precipitation under old growth Douglas fir forest in the Bull Run Municipal Watershed (Portland, Oregon) totaled 1739 mm during a 4Cbweek period, 387 mm more than in adjacent clearcut areas. Expressing data on a full water year basis and adjusting gross precipitation for losses due to rainfall interception suggest fog drip could have added 882 mm (35 in) of water to total precipitation during a year when precipitation measured 2160 mm in a rain gage in a nearby clearing. Standard rain gages installed in open areas where fog is common may be collecting up to 30 percent less precipitation than would be collected in the forest. Long term forest management (Le., timber harvest) in the watershed could reduce annual water yield and, more importantly, summer stream flow by reducing fog drip.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雾霾天气能见度的时空特征分析Ⅰ:季节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雾霾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气象及环境灾害性现象,分析雾霾天气下低能见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掌握雾霾的发生规律和减灾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1980—2003年广东省沿海地区2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广东省雾霾天气下能见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发现,1980—2003年广东地区雾霾天气下能见度的季节变化规律与雾天气时能见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大体一致,即广东地区低能见度天气主要受雾天气的影响;另一方面,雾、霾天气时能见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有很大不同,雾天气时能见度观测值在冬、春两季相对较高,最低值出现在3月份,最高值出现在9月份,其年变化表现为峰—谷型、稳定型和不规则波动型三种变化;霾天气时能见度的值在秋、冬两季相对较高,最低值出现在6月份,而且在5、6、7三个月中能见度值都很低;受广东沿海地形特征影响,雾天能见度的空间分布从西到东呈低—高—低—高的波列状分布,而霾天气时能见度的空间分布则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雾霾天气成了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通过对雾霾天气时空气成分的研究以及雾霾天气形成原因的分析,可知雾霾的主要成分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雾霾的成因不仅仅是人为的因素,它还与自然因素有关.另外针对雾霾的特点列出了一些雾霾天人体的防护措施和治理雾霾的一些方法.希望可以给现已生活在雾霾天气下,且深受雾霾迫害的人们带来一点儿帮助.同时能够起到警醒环保意识差的人来共同治理和防治雾霾.  相似文献   
14.
余洋  杨军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7):2305-2313
2007年南京冬季雾外场综合试验期间,雾、霾交替持续的最长时间达100 h以上。利用大气气溶胶粒子和雾滴数浓度尺度谱分布、能见度、相对湿度等同步观测资料,从Mie散射理论出发,研究了雾、霾不同阶段大气消光特征,重点分析了大气气溶胶粒子和雾滴在雾、霾持续和转化过程中的消光作用。结果表明,雾、霾过程不同阶段平均能见度的大小关系为:雾<湿霾<霾~轻雾。平均而言,雾阶段雾滴和气溶胶粒子的消光作用相当,其中,雾滴消光波动幅度大于气溶胶粒子消光,能见度的变化趋势主要由雾滴的消光决定。湿霾、霾和轻雾阶段的消光主要由气溶胶粒子造成。湿霾阶段的低能见度是由于大量积聚模态的气溶胶粒子在较高相对湿度环境中吸湿增长所致。霾阶段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达到最大,核模态粒子占总数浓度的80%左右,是导致该阶段能见度较低的主要原因。轻雾阶段气溶胶粒子的消光系数最小,但雾滴可提供10%~15%的消光贡献,导致能见度与霾阶段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盐雾试验方墨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不同盐雾试验方法标准对盐溶液配制、试样的处理和检测、试验参数、试验过程控制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探讨了盐雾试验的操作技术,提出了必须严格控制盐雾试验过程的建议和不能用不同标准进行的盐雾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雾对大气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雾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热力和动力特征的变化,分析了大气污染物在雾天气下的迁移扩散和清除过程。表明,在某些情况下,雾对污染物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在某些情况下,雾可以造成地面高浓度污染。  相似文献   
17.
南京2013年冬季三级分粒径雾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南京冬季不同粒径雾滴的化学成分的特征,利用three-stage CASCC主动式分档雾水采集器,于2013年12月7日~12月9日南京郊区发生浓雾期间,分时段采集三级分档雾水样本,分档粒径为4~16μm(三级)、16~22μm(二级)、>22μm(一级),共计23个分档雾水样本;用瑞士万通850professional IC型色谱仪器测定水溶性阴、阳离子浓度,分析探讨了三级分粒径雾水中阴、阳离子组分的分布特征,不同粒径雾滴中阴、阳离子浓度的相关性,雾水离子浓度与污染气体以及微物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雾水的pH值多呈酸性,雾水中的各离子成分分布都与雾滴的大小存在着尺度依赖性关系,小雾滴与大雾滴相比,小雾滴中主要离子成分浓度(NH4+,NO3-,SO42-)高、pH值小且电导率(EC)值高.同时南京雾水中的各离子浓度呈现出夜间高白天低.统计分析显示,南京雾过程中雾水组分的变化,主要源于污染源的贡献差异.结合雾滴谱和污染气体资料分析得出,雾水化学组成的变化与微物理特征以及空气中污染气体有关.  相似文献   
18.
泰山云雾水中多环芳烃的特征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8年10月18日~11月26日在泰山采集云雾水样品,分析了泰山云雾水中PAHs的含量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和pH值、电导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泰山云雾水中菲含量最多,芴和苊的含量次之;云雾水样品中PAHs浓度与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应用特征分子比值法和因子分析法对云雾水中PAHs的来源进行解析,得出泰山云雾水中PAHs的主要来源为煤炭燃烧源,石油源的贡献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根据南京市郊区雾的外场实验观测资料及采集的雾水样品分析,探讨南京市郊区雾水中Hg和雾天大气污染特征.郊区出现雾天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造成PM10,CO和总烃浓度先增加后降低,污染物浓度的变化与雾的生消基本同步;雾消散后SO2,PM10和NOx的浓度比雾前高2.5-10倍.雾水中汞浓度在2.956-7.205 μg·l-1范围内,平均为5.471 μg·l-1,浓度高值出现在雾的维持阶段;对Hg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作相关分析,其中汞与大气中CO的相关系数为0.939,说明其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20.
Radiation fog is an important modifier of atmosphericcompounds in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In vegetated areas effects are especially pronounced due to the enlarged surface area. Besides affectingthe lower boundary of atmospheric models fog acts as amulti-phase reaction chamber leading to acid deposition. Here we present the 1-dimensional radiation fog modelCHEMIFOG_V to simulate regional radiation fogevents. The key feature of the fog model is thedetailed microphysics, where the aerosol/dropletspectrum is describedwith a joint 2-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but also thedynamics, thermodynamics, and radiative transfer are calculated. To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og and the biosphere amulti-layer vegetation module, including a soil module as well as a drydeposition module were coupled. Vegetation influences thedynamics, thermodynamics, and the radiation field of the lowestatmospheric layers. With CHEMIFOG_V, numerical case studieson dry and moist deposition processes on vegetation surfaces wereperformed. Hereby multi-phase chemistry and the processing of aerosolswere conside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deposited fog droplets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aerosol composition. Dry deposition fluxes are dependent on the incoming radiation and the leaves' surface conditions with respect to water coverage.Due to chemical aerosol processing and deposition, the aerosol spectrumis significantly modified in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