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946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77篇
环保管理   60篇
综合类   1383篇
基础理论   145篇
污染及防治   364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621.
采用测试气相碳同位素比值的方法比较了中温厌氧降解和高温厌氧降解过程中甲烷(CH4)生成途径的差异,表征了生活垃圾厌氧消化过程CH4生成途径的演变,并结合气液相化学组分和产甲烷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对同位素表征结果进行了验证.中温(35℃)条件下,垃圾降解初期甲烷13C同位素比值(δ13CH4)下降至-69.5‰,表明此阶段CH4主要产生自CO2还原途径;随着垃圾降解进入快速产CH4阶段,δ13CH4值相应迅速上升至-23.8‰,说明乙酸发酵逐渐成为CH4生成的主要途径,FISH实验结果也发现此阶段以乙酸发酵型产甲烷菌Methanosarcinaceae为主;当产CH4速率逐渐减小进入稳定期时,δ13CH4值迅速降低至-55‰后相对稳定,说明乙酸发酵途径的比例减小,并且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高温(55℃)条件下,δ13CH4值始终维持在约-70‰,表明甲烷主要由CO2还原作用生成,在快速产CH4阶段,乙酸氧化和CO2还原作用是CH4生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22.
为克服难降解废水厌氧微生物反应器启动初期生物易流失和启动过程缓慢的缺点,将厌氧絮状污泥进行固定化包埋作为厌氧反应器的接种污泥处理有毒难降解的PTA废水,同时考察固定化细菌在厌氧反应器启动过程中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经过136 d的运行,反应器在COD有机负荷为3 kg.(m3.d)-1,水力停留时间为3~4 d的运行条件下,PTA废水的COD去除率可以达到75%~85%,且系统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量保持能力.另一方面,胞外聚合物(EPS)的变化、产甲烷菌DNA特异性扩增和包埋颗粒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虽然包埋载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质速度,但包埋颗粒中的厌氧微生物在微生物相和数量上都仍有显著的变化和增长.  相似文献   
623.
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改性蒙脱石对Cu~(2+)、Cd~(2+)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改性剂制备了有机蒙脱石,研究其对Cu2+、Cd2+的吸附行为,并用XRD、FTIR、SEM、XPS对有机蒙脱石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有机蒙脱石对Cu2+、Cd2+的吸附基本上在20min内达到平衡,并随pH增大(1.0~7.0),吸附量增加,最佳pH约为6.0.有机蒙脱石对Cu2+、Cd2+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SDS改性蒙脱石对Cu2+、Cd2+的最大吸附量较纯蒙脱石分别增加15.7%、15.5%.XRD、FTIR、SEM、XPS及碳含量分析结果显示,SDS主要分布在蒙脱石表面且相对稳定,少量嵌入层间,有机蒙脱石对Cu2+、Cd2+的吸附机制为配位吸附和离子交换.  相似文献   
624.
王昊  王洪涛  陆文静 《环境科学》2009,30(5):1551-1555
水热预处理泔脚废物,测定生物化学甲烷势(BMP),研究废物脱油、水解和消化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预处理加速废物的溶解和有机物的水解.随着反应温度升高,产物pH 降低,SCOD 和VFA浓度显著升高.150℃、 60 min预处理后,可浮油含量增加并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消化过程在4~6 d内完成,降解速率提高1倍.170℃预处理后4 d生物气产量最高,继续提高温度会降低产物甲烷势.能量衡算分析表明,优化预处理能耗合理.  相似文献   
625.
F/M对ASBR中基质的吸收、储存和利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F/M(COD/VSS)下以葡萄糖为基质时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中的微生物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在序批操作条件下,水解产酸菌对葡萄糖的代谢存在2条并列的途径,即直接代谢为VFA和首先转化为胞内储存物糖原,然后糖原再被转化为VFA.前者约占进水COD的34%~38%,而后者则高达41%~46%.F/M越高,糖原的储存量越大,当F/M分别为0.27、 0.20和0.14时,单位质量污泥糖原的最大储存量分别为116.8、 81.1和62.4 mg/g.糖原的储存减缓了VFA的积累,为ASBR反应器的高效和正常运行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26.
A/A系统反硝化除磷的强化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振  袁林江  刘爽 《环境科学》2009,30(10):2975-2980
利用厌氧/缺氧(A/A)SBR,试验研究了选择和富集反硝化除磷菌(DPB)的条件.结果表明,采用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充分分开的两段进水方式运行,当厌氧段进水COD与缺氧段投加硝酸盐质量浓度为300 mg.L-1、50 mg.L-1,pH值约为7.0时,DPB可快速成为系统中的优势菌群,系统可达到良好的反硝化聚磷效果;将前述系统改变为一段进水方式运行后,系统仍具有良好的反硝化聚磷效果.在进水磷浓度同为20 mg.L-1下,在缺氧段投加磷的运行方式比在厌氧段投加磷的运行方式更能提高系统的除磷能力.  相似文献   
627.
多种抗生素对畜禽废水厌氧消化的联合抑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孙建平  郑平  胡宝兰 《环境科学》2009,30(9):2619-2624
为研究各种抗生素组合对猪场废水厌氧发酵的影响以及各种抗生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根据正交试验方案,通过分批培养,对阿莫西林、金霉素、磺胺二甲基氧、氟苯尼考4种抗生素的联合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莫西林210 mg/L、金霉素10 mg/L、磺胺二甲基氧210 mg/L、氟苯尼考130 mg/L的组合对产甲烷的抑制率为87.8%,而4种抗生素浓度均为10mg/L的组合对产甲烷速率不但没有抑制影响,反而有促进作用.4种抗生素对产甲烷抑制作用的显著性依次为:金霉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磺胺二甲基氧.4种抗生素两两之间呈现不同的互作类型,除氟苯尼考和磺胺二甲基氧、氟苯尼考和阿莫西林呈现相关加关系外,其余2种抗生素之间均表现为拮抗关系.  相似文献   
628.
含水率对生活垃圾甲烷化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批式实验,通过分析产气量和气、液相组成的变化,比较了含水率分别在35%、65%~70%(田间持水率)、 80%和>95%(饱和含水率)的条件下,不同食物类废物和纤维素类废物含量的典型法国生活垃圾和中国生活垃圾以及纤维素类废物厌氧产甲烷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对于含易腐有机物的生活垃圾,提高含水率能够削弱VFA等中间产物对水解酸化和甲烷化的抑制作用:典型法国生活垃圾大量产甲烷所需的含水率不应低于80%,而有机物含量更高的典型中国生活垃圾直至含水率达到96%时,反应体系内快速产甲烷过程才能得以进行;同时,提高生活垃圾的含水率也有利于加速其厌氧产甲烷过程和提高甲烷的最终产量,含水率>95%的法国生活垃圾反应体系的最终甲烷产量是含水率为80%时产量的1.6倍.而对于纤维素类废物,提高含水率则能改善水分在水解和酸化过程中的可获得性,从而增大甲烷化的底物可获得量,含水率>95%的纤维素类废物反应体系的甲烷最终产量是含水率为65%时产量的3.8倍.  相似文献   
629.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from municipal landfill leachat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system consisting of a two-stage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UASB), an anoxic/aerobic (A/O) reactor and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was used to treat landfill leachate. During operation, denitrification and methanogenesis took place simultaneously in the first stage UASB, and the e uent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was further removed in the second stage UASB. Then the denitrification of nitrite and nitrate in the returned sludge by using the residual COD was accomplished in the A/O reactor, and ammonia was removed via nitrite in it. Last but not least, the residual ammonia was removed in SBR as well as nitrite and nitrate which were produced by nitrification. The results over 120 d (60 d for phase I and 60 d for phase II) were as follows: when the total nitrogen (TN) concentration of influent leachate was about 2500 mg/L and the ammonia nitrogen concentration was about 2000 mg/L, the shortcut nitrification with 85%–90% nitrite accumulation was achieved stably in the A/O reactor. The TN and ammonia nitrogen removal e ciencies of the system were 98% and 97%, respectively. The residual ammonia, nitrite and nitrate produced during nitrification in the A/O reactor could be washed out almost completely in SBR. The TN and ammonia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of final e uent were about 39 mg/L and 12 mg/L,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630.
为研究超声波促进污泥缺氧/好氧消化的机理,采用最佳超声波参数(超声频率28kHz,超声密度0.1W.mL-1,超声时间15min,超声间隔时间12h)与缺氧/好氧消化衔接进行间歇试验,研究了消化过程中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组分(蛋白质、多糖、DNA)和相应溶出物占总量的比例,以及酶活性(蛋白酶,脱氢酶)和菌落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