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4篇
  免费   512篇
  国内免费   920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77篇
环保管理   65篇
综合类   1466篇
基础理论   179篇
污染及防治   655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pH值对污泥发酵产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可作为污水脱氮除磷的有机碳源,而pH值是发酵产酸过程中重要的控制参数.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过程中各参数变化规律,探索pH值对其过程的影响及其分析.结果表明,碱性条件有利于污泥发酵产酸过程,实验最佳条件是控制反应初始pH值为10.0,仅8d发酵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就达到8.90 mmol/L.此外,污泥在发酵过程中,酸性条件下NH4+-N和PO43--P的释放量均大于碱性条件.  相似文献   
952.
厌氧活性污泥工艺生物发酵产氢能力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获得廉价氢气,开发新能源,利用厌氧活性污泥对有机废水的发酵作用制取氢气,应用研制的连续流生物制氢反应器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的产氢─产酸过程是通过乙醇型发酵。在最佳运行条件下,产氢能力达0.42~0.47LH2/L·h,气体产率达0.3m3发酵气/kg进水COB。还探讨了COD容积负荷、搅拌器转速等运行参数对产氢能力的影响,提出了获得较高产氢能力的工程控制对策,为进一步开发生物制氢技术,实现工业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53.
IntroductionThedisposalofwastetolandfillisthedominantmethodofdisposalfordomesticandmostotherwastestreams .However,nonlandfillingwhichhaspreviouslybeenthemethodofchoiceformanycitiesisatacrisispointforthereasonsofshorterlife ,spaceavailability ,costandpol…  相似文献   
954.
多孔矿物载体厌氧固定床处理有机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天然浮石和塑料多孔空心球而制成复合式多孔矿物载体应用于厌氧固定床反应器中,研究反应器挂膜性能,以及处理生活污水、啤酒废水效果,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微生物相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反应器挂膜69 d后COD去除率稳定在70%以上,初次启动成功;处理生活污水中平均COD去除率为61.72%;处理啤酒废水中COD去除率高...  相似文献   
955.
富磷剩余污泥厌氧贮存过程中的释磷规律与计量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东苏  郑广宏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0):2024-2028
以某采用A/O生物除磷工艺的水质净化厂排出的富磷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18个棕色消化瓶考察了剩余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P-PO3-4的释放规律;定期测试污泥中TCOD、SCOD、TSS、VSS、PHB等指标,讨论了上清液中P-PO3-4浓度与各指标的变化计量关系.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P-PO3-4释放随VSS、TCOD呈负相关关系,与SCOD、PHB以及N-NH 4呈正相关关系.计量关系表明,富磷污泥释放P-PO3-4至上清液的同时,PHB指标的变化与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厌氧释磷过程有相似之处,认为剩余污泥厌氧释磷过程有活性污泥厌氧释磷的痕迹,但机理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956.
F/M对ASBR中基质的吸收、储存和利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F/M(COD/VSS)下以葡萄糖为基质时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中的微生物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在序批操作条件下,水解产酸菌对葡萄糖的代谢存在2条并列的途径,即直接代谢为VFA和首先转化为胞内储存物糖原,然后糖原再被转化为VFA.前者约占进水COD的34%~38%,而后者则高达41%~46%.F/M越高,糖原的储存量越大,当F/M分别为0.27、 0.20和0.14时,单位质量污泥糖原的最大储存量分别为116.8、 81.1和62.4 mg/g.糖原的储存减缓了VFA的积累,为ASBR反应器的高效和正常运行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57.
厌氧法能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氯代有机物,通过GC-MS测试漂白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污染物组分的变化证实了厌氧过程中还原脱氯机制,而废水厌氧过程中产生的硫化物和pH值对厌氧过程中氯代有机物脱氯的影响,则证实厌氧过程中还存在亲核取代和碱性水解非生物脱氯机制。  相似文献   
958.
采用树脂吸附脱附的方法对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的6种亲疏水性有机物进行了分离,其中,亲水中性物质是SMP的主要成分,占总有机物的74.84%.多糖、蛋白质和腐殖质类物质在亲疏水性有机物中均有分布.采用恒压死端过滤的方式对比分析了6种亲疏水性有机物的微滤特性,发现在TOC浓度相同的条件下,亲水性碱(HIB)是造成膜通量下降最快的物质,其次是亲水中性物(HIN)和疏水性酸(HOA),膜通量下降速率与有机物平均粒径呈指数相关关系(R2=0.9965).采用过滤模型对微滤过程进行拟合,HOA、HIN和HIB的过滤过程分别符合标准堵塞模型、中间过滤模型和滤饼过滤模型的特征,与其粒径分布特征相对应.试验进一步对比了亲疏水性有机物污染层的可逆性,结果表明HIN造成的膜污染不易通过物理反冲洗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959.
张堃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8):2981-2989
以德国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16S rRNA测序,研究2个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利用PICRUSt软件对其功能进行推演.结果表明,冬季,污水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内温度20℃,进水COD 712mg/L时,出水可获得52%的COD平均去除率,产气率为122L/kgCOD;固体废物厌氧反应器(PSD)内温度37℃,反应器内COD 3007mg/L时,可获得374L/kgVSS的产气率.2个反应器具有相似的微生物组成,对细菌,Synerigistaceae科的相对丰度最高(AnMBR:24.0%±10.0%;PSD:11.0%±3.1%);对古菌,Methanobacteriaceae科的相对丰度最高(AnMBR:0.6%±0.3%;PSD:13.8%±1.8%);2个反应器的功能基因组成也相似,产甲烷都以H2还原CO2的通路为主.PSD反应器中H2还原CO2通路相关基因、F420合成相关基因、辅酶M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丰度都高于AnMBR反应器.  相似文献   
960.
    
In this paper, an integrated fractionation with a switchable ionic liquid (SIL), pulp hydrolysis, and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is carried out. For this, SO2‐swithced SIL is used for fractionation of sugar cane (Saccharum officinarum) bagasse and giant cane (Arundo donax, AD). SIL is able to extract ≈2/3 of lignin when relatively large wood chips (≈4 mm) are used without any mechanical agitation and just 1 h of treatment time for AD. Furthermore, SIL reuse is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for four runs. Subsequently, the produced pulps are hydrolyzed within 15 min in a microwave reactor, producing a glucose rich hydrolysates. Finally, these hydrolysates are used as a carbohydrate source for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fermentation, which selectively transform all glucose present into optically pure d ‐lactic acid. Hence, the whole chain for lactic acid production from biomass is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