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53篇
安全科学   120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121篇
综合类   390篇
基础理论   97篇
环境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75篇
评价与监测   78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装置核料位计放射源的监测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聚丙稀核料位计放射源的管理、维护、监测和防护改进情况,以及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2.
Ozonation and ionizing radiation are both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AOPs) without chemical addition and secondary pollution. Also, the two processes'' efficiency is determined by different pH conditions, which creates more possibilities for their combination. Importantly, the combined process of ozonation and ionizing radiation could be suitable for treating wastewaters with extreme pH values, i.e., textile wastewater. To find synergistic effects, the combined process of ozonation and ionizing radiation mineralization was investigated for degradation of polyvinyl alcohol (PVA) at different pH levels. A synergistic effect was found at initial pH in the range 3.0–9.4. When the initial pH was 3.0, the combined process of ozonation and ionizing radiation gave a PVA mineralization degree of 17%. This was 2.7 times the sum achieved by the two individual processes, and factors of 2.1 and 1.7 were achieved at initial pH of 7.0 and 9.4, respectively. The combined process of ozonation and ionizing radiation was demonstrated to be a feasible strategy for treatment of PVA-containing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173.
补偿生长是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主要指生物体遭受到不良环境胁迫后其生长及生理机能受到制约,但当不良环境胁迫解除后,生物体的生长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表现出相对未受不良环境胁迫生物体超常生长的现象.迄今为止,补偿生长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水生动物、反刍动物和高等植物上,而针对体积微小的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非常有限.海洋微藻是海洋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在自然界物质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它们可以广泛应用在水产养殖、食品加工、医药保健、环境保护和生物制能等各种行业,具有非常好地开发利用前景.本文利用海洋硅藻三角褐指藻为试验材料,设置黑暗胁迫和UV辐射胁迫处理,着重测定微藻在恢复生长时期的藻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和蛋白质含鼍等指标,探讨经黑暗与UV辐射胁迫后三角褐指藻的补偿生长现象.结果显示,无论是先经正常光照处理还是2 d黑暗处理,UV辐射0.1 rain和0.8 rain的微藻生物量都明显高于不经UV辐射胁迫的微藻生物置;此外,经过不同程度的黑暗与UV辐射处理后,微藻在恢复生长期的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在某特定生长时期中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最.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对外界环境变化具有适应能力,一旦不良环境胁迫被解除,微藻会表现出一定的补偿生长效应.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但拓展和丰富了目前补偿生长的研究对象范围,而且还能为当前赤潮的形成、预测和防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为有益经济微藻的高效率培养与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4.
敏感藻是指在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中对毒物响应的温差大、时间快、种类多、剂量低的特殊藻类.自然藻中是否存在敏感藻以及如何确定,是建立藻红外测试法的关键.为此,开展了敏感藻确定方法的探索性研究.试验用8种藻,重金属、有机毒物、农药各10种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短线脆杆藻(Fragilaria brevistriata)对重金属、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nutum)对有机毒物、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对除草剂和杀虫剂、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对杀菌剂的平均绝对温差分别为0.21℃、0.27℃、0.19~0.20℃、0.20℃,分别高出各自的总均温差0.07℃、0.15℃、0.07℃、0.08℃;4种藻的平均响应时间1.5~7.0min,较好响应药品的响应率≥80%;发光细菌对部分药品的灵敏度在0.07~50.0mg·L-1,而4种藻对相同药品的灵敏度在0.01~7.0mg·L-1.根据敏感藻定义和试验结果,确定短线脆杆藻、羊角月牙藻、纤细裸藻、水华鱼腥藻分别为重金属、有机毒物、除草剂和杀虫剂、杀菌剂的敏感藻.  相似文献   
175.
昆明城市太阳辐射资源及利用现状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有关资料,对昆明城市太阳辐射资源和利用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得知,昆明地区太阳辐射具有独特的分布特征,为太阳能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太阳能热水器在干季晴好天气时增温效果显著。通过对不同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和不同增温率的太阳能热水器等的计算,可以看出昆明城市太阳能热水器的节能效应是十分显著的,但仍有较大空间。加大昆明城市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工作对于城市太阳能利用将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6.
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对人体伤害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移动电话的迅速普及 ,由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笔者就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及其有关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旨在提醒人们正确使用手机 ,尽量减少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起到宣传教育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7.
温室条件下UV-B辐射对蓝藻结皮生长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V-B辐射是野外蓝藻结皮经常面临的一种环境胁迫因子.报道了温室条件下UV-B辐射对蓝藻结皮形态、生理和超微结构特征的影响.在本研究中,首先通过接种具鞘微鞘藻和爪哇伪枝藻形成初始蓝藻结皮,接着以初始蓝藻结皮为材料进行3种辐射处理:光合有效辐射、UV-B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N-乙酰半胱氨酸+UV-B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在...  相似文献   
178.
目的为了确定外界电磁能量究竟如何进入到引信电路内部,针对无线电引信的电磁能量耦合路径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通过对多种引信进行不同形式的连续波、强电磁脉冲电磁辐照效应试验,对比引信天线、孔缝、弹体、电源模块等部位的能量耦合可能性。分析连续波、强电磁脉冲电磁环境对无线电引信作用的耦合规律。结果确定了电磁信号类型和引信接地结构是影响电磁能量耦合通道的关键因素,揭示了前门耦合是连续波电磁辐射环境的最主要方式。结论弹体或引信前端与电路共地的金属部件是强电磁脉冲辐射环境的主要能量路径,从而为无线电引信抗电磁性能加固的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9.
In the frame of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carried out in the influence areas around the Spanish nuclear facilities (ISCIII-CSN, 2009.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The Possible Effect of Ionizing Radiations Deriving from The Operation of Spanish Nuclear Fuel Cycle Facilities on The Health of The Population Living in Their Vicinity. Final report December 2009. Ministerio de Ciencia e Innovación, Instituto de Salud Carlos III, Consejo de Seguridad Nuclear. Madrid. Available from: http://www.csn.es/images/stories/actualidad_datos/especiales/epidemiologico/epidemiological_study.pdf), annual effective doses to public have been assessed by the Spanish Nuclear Safety Council (CSN) for over 45 years using a retrospective realistic-dose methodology. These values are compared with data from natural radiation exposure. For the affected population, natural radiation effective doses are in average 2300 times higher than effective doses due to the operation of nuclear installations (nuclear power stations and fuel cycle facilities). When considering the impact on the whole Spanish population, effective doses attributable to nuclear facilities represent in average 3.5 × 10−5 mSv/y, in contrast to 1.6 mSv/y from natural radiation or 1.3 mSv/y from medical exposures.  相似文献   
180.
“地球工程”作为减缓气候变化手段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缓气候变化可以在大的地理尺度上以工程技术手段来实施。地球工程包括所有能源生产和消费以外的、不涉及工业生产过程管理的,在较大的地球尺度或规模上,去除大气中的CO2或直接控制太阳辐射而降温的各种人为的工程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三大类:绿色生物技术手段、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和太阳光辐射额度控制管理技术。这一类地球工程手段有着一系列经济、技术、环境、伦理、安全和不确定性含义。本文就近年来国际上关于地球工程作为减缓气候变化可能技术选择的几个关键问题开展了分析和讨论,涉及概念界定、技术特点、可能影响、治理构架等。作者认为,对于直接作用于碳的地球工程手段,如绿色生物技术手段和碳捕获与埋存技术,风险小、可操控;太阳光辐管理技术,通过人为排放到大气的SO2和气溶胶等的降温效应,来控制地球气温的上升,尽管使用的经济成本可能不高,具有实际操作可能,但其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安全含义,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伦理上看,当代人是否有权来开展太阳光辐管理技术这类具有巨大科学不确定性的地球工程存在争议,在科学不确定的情况下采取任何行动,就失去了伦理学基础。从法律上看,人工干预太阳辐射,即使是科学实验或研究,由于其影响超出了国界,超出了当代人,也超出了人类社会,如果有人采取行动,也存在法律依据上的质疑。人工干预太阳辐射的研究和实施,需要一个国际治理构架。为了防止其他国家单独行动,需要"相互约束"的治理构架——"自我约束"以换取他国同意"自我约束"。鉴于气候变化和光辐管理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目前不宜实施,短期内也不会提上议事日程。太阳光辐管理技术影响的复杂性和气候变化风险的迫切性,需要我们加大科学研究力度,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地域空间气候条件存在巨大差异性。从减排成本的角度,从气候影响的空间差异性,开展地球工程的科学研究,有着科学、政策和国际气候外交的积极意义。但是,相关的科学研究需要国际制度构架。由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谈判尚未涉及,需要开展系统科学、技术、经济、法律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提高科学认知度,为国际谈判和政策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