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2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1089篇
安全科学   170篇
废物处理   127篇
环保管理   376篇
综合类   1807篇
基础理论   657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470篇
评价与监测   107篇
社会与环境   132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259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71.
余训民 《环境化学》2001,20(1):31-37
在分子拓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拓扑指数Yx,并用Yx研究了芳烃化合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及生物毒(活)性,给出了相关方程。结果表明,新方法计算方便,物理意义明确,预测值与相应的实验值较吻合。  相似文献   
172.
173.
我国流域水生态完整性评价方法构建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流域水生态完整性评价是指通过对水生态系统中不同水生态指标(生物和非生物)的监测以及由数学方法综合形成的综合评价指数,来反映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状况。近年来,世界各国水环境管理政策发生了变化,开始强调生态保护,重视水体的生态质量。中国现行的常规理化监测指标(如COD、氨氮、BOD5)很难满足水环境管理的需求,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因此,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流域水生态完整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监测现状以及流域水环境管理需求,构建了包括物理生境指标、理化指标、水生生物指标在内的流域水生态完整性监测与评价方法,以期为中国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的业务化运行提供可资借鉴的技术支撑,实现从单一的化学指标监测转向综合的水生态系统监测,实现流域水生态完整性的监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4.
以齐齐哈尔市近30年地表水生物监测数据、理化监测数据为研究依据,提出一套基于指示生物的地表水体评价方法。该方法将地表水体划分为5个级别,并从中筛选出每个级别对应的指示生物,最终建立一套基于指示生物描述水体污染程度的评价体系。该方法以理化指标为基础,筛选多种优势种作为指示生物,对水体进行综合评价。相比单一生物监测评价指标,该评价方法更能反映整个生态系统状况,从而更客观地反映水体真实情况,有望为地表水体污染评价新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5.
综述大气中有机胺可能的来源、健康危害及其在大气中的均相和非均相化学转化机制,阐述有机胺的反应产物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及其对大气气溶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此类改变增强大气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如成云结核能力等)。大气中的有机胺主要通过与大气氧化剂的反应和非均相反应过程的溶解或置换进入颗粒相,而后随着湿沉降(如云滴、雾滴、雨滴等)到达地面或海面。  相似文献   
176.
近年来,水污染问题备受关注。生物式水质监测成为目前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准确监测水质污染情况,本文以青鳉鱼(Oryzias latipes)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接触式的机器视觉监测技术,提取青鳉鱼的生理特征(呼吸频率)和运动特征(胸鳍和尾鳍的摆动频率),并分析这些特征与水质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准确提取鱼鳃,并根据鱼鳃呼吸面积大小变化计算出鱼的呼吸频率。基于形态学细化算法提取青鳉鱼骨架,求出胸鳍和尾鳍的摆动频率。结果显示:不同浓度铜离子暴露实验测得的青鳉鱼生理特征和运动特征与实际情况一致;通过对不同铜离子浓度下的毒性实验数据对比,发现了青鳉鱼的生理特征和运动特征会随不同的铜离子浓度发生相应变化,可以作为水质监测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77.
指示生物监测及水生态预警是利用水环境中指示物种的数量、群落结构指标和个体生理指标等描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其相比于常规理化监测和预警更直接地反映水体的生态质量。本研究在松花江干流2012—2015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各监测点生态质量管理目标,通过分析物种的种类、出现的频次、物种污染敏感性(耐污值),尝试提出了松花江干流监控断面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生物的水生态预警模式,研究思路和结果对流域水环境风险管理指标的拓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8.
微塑料一般指直径小于5 mm的微小型塑料颗粒或碎片,海洋中常见的微塑料类型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由于形状、颜色多变,分子量大,结构稳定,粒径范围与浮游植物相近,海洋中的微塑料很容易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其他海洋动物等产生影响。微塑料还可以为病毒、细菌提供附着载体,影响浮游植物分布,进入海洋生物消化道或进一步转移到组织中对机体产生毒性效应,甚至通过捕食作用沿食物链传递,对高等动物及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此外,微塑料可以作为海水中痕量化学物质的吸附载体,对生物产生联合毒性。根据目前对微塑料的研究进展情况,未来应加强对海洋微塑料分离、鉴定技术的研发以及海洋微塑料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生物传递效应机制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9.
为检验二元联合作用藻红外测试方法的可行性,用Cu~(2+)、Fe3+、Mn~(2+)、Al3+、Cr3+、Hg~(2+)、Cd~(2+)、Pb~(2+)、Zn~(2+)进行了二元联合作用测试实验。结果显示:联合药液的参照浓度与单药液的参照浓度比为0.5:0.25的有15组二元组合,为2.0:1.0的有10组二元组合,为1.0:0.5的有11组二元组合;在9种重金属的36组二元联合作用测试结果中出现拮抗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表明联合作用类型表现出多样性;14组拮抗作用中单组的再现性为50%~100%、多组的再现性的出现率为93%、单组的重现性为67%~100%、多组的重现性的出现率为100%,21组相加作用中单组的再现性为50%~100%、多组的再现性的出现率为86%、单组的重现性为67%~100%、多组的重现性的出现率为100%,1组协同作用重现性67%;36组联合作用测试结果的再现性为50%~100%、再现性的出现率为86%,重现性为67%~100%、重现性的出现率为100%。上述分析可知,9种重金属的36种二元联合作用测试结果具有较好的多样性、再现性、重现性,表明测试条件、藻温测试方法、三指标评价法能够保证藻响应温差和藻响应药品评价结果的质量,参照浓度分析方法、联合作用评价方法能够控制联合作用分析结果的质量;藻响应的有毒有害物都存在敏感浓度,用参照浓度分析方法可分析出藻响应有毒有害物的参照浓度。因此,藻红外测试技术可以用于测试重金属、农药、有机药品、抗生素等的二元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0.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US public concern about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between January 2002 and December 2013, data from 74 separate surveys are used to construct quarterly measures of public concern ov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Five factors should account for changes in levels of concern: extreme weather events, public access to accurat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media coverage, elite cues, and movement/countermovement advocac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dicates that elite cues, movement advocacy efforts, weather, and structural 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e the level of public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While media coverage exert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t is itself largely a function of elite cues and economic factors. Promulgation to the public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on climate change has no effect. Information-based science advocacy has had only a minor effect on public concern, whil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by elites and advocacy groups is critical in influencing climate change concer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