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2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1089篇
安全科学   170篇
废物处理   127篇
环保管理   376篇
综合类   1807篇
基础理论   657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470篇
评价与监测   107篇
社会与环境   132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259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Non‐native species cause changes in the ecosystems to which they are introduced. These changes, or some of them, are usually termed impacts; they can be manifold and potentially damaging to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 However, the impacts of most non‐native species are poorly understood, and a synthesis of available information is being hindered because authors often do not clearly define impact. We argue that explicitly defining the impact of non‐native species will promote progress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lications of changes to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s caused by non‐native species; help disentangle which aspects of scientific debates about non‐native species are due to disparate definitions and which represent true scientific discord; and impro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cientists from different research disciplines and between scientists, managers, and policy makers. For these reasons and based on examples from the literature, we devised seven key questions that fall into 4 categories: directionality,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 ecological or socio‐economic changes, and scale. These questions should help in formulating clear and practical definitions of impact to suit specific scientific, stakeholder, or legislative contexts. Definiendo el Impacto de las Especies No‐Nativas  相似文献   
82.
微气泡臭氧催化氧化-生化耦合工艺深度处理煤化工废水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春  周洪政  张静  陈晓轩  张磊  郭延凯 《环境科学》2017,38(8):3362-3368
采用微气泡臭氧催化氧化-生化耦合工艺对煤化工废水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考察耦合系统处理性能及不同臭氧投加量和进水COD量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气泡臭氧催化氧化处理能够有效降解废水中难降解含氮芳香族污染物,去除部分COD并释放氨氮,显著提高废水可生化性,臭氧利用率接近100%,无需进行臭氧尾气处理;同时为生化处理提供充足溶解氧(DO),实现生化处理对COD和氨氮的进一步有效去除,生化处理无需曝气.在系统出水回流比为30%、臭氧投加量和进水COD量之比为0.44 mg·mg~(-1)的运行条件下,耦合系统处理性能较好.微气泡臭氧催化氧化处理对COD去除率为42.5%,臭氧消耗量与COD去除量比值为1.38 mg·mg~(-1),臭氧利用率为98.0%;生化处理对COD去除率为42.3%;耦合系统整体COD去除率为66.7%,最终平均出水COD浓度为91.5 mg·L~(-1),估算整体臭氧消耗量与COD去除量比值为0.68 mg·mg~(-1),具有较优的技术经济性能.  相似文献   
83.
针对重霾污染,在西安市冬季重污染日(2015-11-30~2015-12-09)和清洁日(2016-01-13~2016-01-22)各进行了为期10d的PM_(2.5)采集,测量其中的有机碳、元素碳,及NH_4~+、NO_3~-、SO_4~(2-)等无机水溶性离子,探讨两种污染条件下的组分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观测期,重霾日和清洁日PM_(2.5)质量浓度分别为(170±47.5)μg·m~(-3)和(48.6±17.9)μg·m~(-3),且重霾日伴随低能见度、高湿静风等多种不利气象条件;重霾日二次无机离子(NH_4~+、NO_3~-、SO_4~(2-))组分占PM_(2.5)质量浓度的49.8%±13.1%,而清洁日为19.4%±5.95%,并且重霾日硫氧化速率(sulfur oxidation ratio,SOR)和氮氧化速率(nitrogen oxidation ratio,NOR)分别为0.282±0.157和0.269±0.124,远高于清洁日(SOR和NOR分别为0.189±0.057和0.077±0.046),重霾日二次有机组分浓度[(6.22±3.87)μg·m~(-3)]是清洁日[(1.44±1.63)μg·m~(-3)]的5倍,表明二次污染及不利气象条件是造成重霾期间相关组分浓度升高的重要原因.最后,通过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2',7'-DCFH)化学荧光分析法测定了其中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浓度,探讨其对于二次无机组分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ROS平均浓度(以H_2O_2计)分别为(4.99±1.54)nmol·m~(-3)(重霾期),(0.492±0.356)nmol·m~(-3)(清洁期),二次反应及积累效应可能是西安重霾条件下ROS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NO_3~-、SO_4~(2-)与ROS均呈现正相关(P0.05),表明ROS可能通过二次氧化过程参与到二次无机组分形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84.
污泥基生物炭对垃圾渗滤液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城镇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研究了其对垃圾渗滤液中污染物吸附性能,旨在探索市政污泥综合利用方法和"以废治废"的治理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当生物炭投加量为20 g/L时,垃圾渗滤液的COD和TP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为36.76%和78.36%,NH_4~+-N去除率随生物炭投加量增加而增加;上述三者不同污染物去除的最佳反应接触时间分别为50 min、30 min和≥2 h;生物炭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主要表现为离子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85.
王雪峰 《环境工程》2017,35(4):11-14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是场地修复的重点内容。我国在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简述了我国地下水污染场地类型、污染特点以及国外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的主要技术,重点研究整理了国外最为常用的地下水修复技术,即抽出处理技术的技术原理、适用条件、技术优势和限制条件,以及系统设计与运行重点关注内容,为我国的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不同污水处理工艺N_2O减排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强温室气体N_2O的问题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在保证处理效率的同时实现N_2O有效减排成为水处理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综述了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和同步硝化反硝化、反硝化除磷、厌氧氨氧化等新型污水处理工艺运行过程中N_2O的产生机理、减排方法和减排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王琳  李雪  王丽 《环境科学研究》2017,30(7):1098-1104
为研究生物阴极在MFC(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分别以粒径为2~4 mm的颗粒活性炭和粒径为2~4、4~8、8~12 mm的颗粒石墨为阴极基质材料,构建升流复合生物阴极型单室MFC,研究阴极基质材料的种类和粒径对MFC的产电性能和净水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阳极基质材料为2~4 mm粒径的颗粒活性炭时,燃料电池中利用玻璃纤维取代离子交换膜,阴极基质材料为选用4~8 mm粒径颗粒石墨的反应柱产电量最大,为534 mV(外电阻为1 000 Ω),最大功率密度达到631.6 mW/m3,库伦效率为3.82%;阴极的pH越低越有利于阴极的产电反应;不同阴极基质材料的MFC对CODCr去除率均在80%左右,TN、NH4+-N及TP的去除率最高可分别达到79%、93%和34%.研究显示,阴极基质材料的种类和粒径对MFC的产电性影响较大,但对其净水效能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8.
文章介绍了一种生物除臭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装有碳质填料的反应包悬挂于好氧池中,反应包在好氧池中,历经曝气挂膜20~30天;就可以将装有碳质填料的反应包/或碳质填料放于生物除臭装置内;然后向生物除臭装置通入湿润的臭气,就可以将其生成水、二氧化碳、硫酸、硝酸和亚硝酸.使臭气被氧化,转化成无污染的物质,由于它的转化效率高,符合现代生产的高效性,因此一定会在生产实际中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89.
详细介绍了某城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在现有工程的基础上二期工程的工艺设计以及构筑物、设备参数;二期工程充分利用原有工程场地,本着现有、新建运行管理便捷统一原则,采用改良型A/A/O生化池作为二级处理主体工艺;二期工程投入运营后,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达到20×104 m3/d的污水设计规模.最终污水厂出水水质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 A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运营后,经济效益显著,可保本经营,并具有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90.
海水生物滤器氨氮沿程转化规律模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罗荣强  侯沙沙  沈加正  陈珠  刘鹰 《环境科学》2012,33(9):3189-3196
生物滤器是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核心水处理单元,其主要用于去除对养殖生物有害的氨氮、有机物等.本研究基于吸附原理和一级反应生物膜理论构建了氨氮在生物滤器中沿程转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实验所用生物滤器采用竹制空心生化球填料,装填高度为70 cm,在pH为7.1~7.6,DO为5~7 mg.L-1,气水比20∶1左右,有机负荷约为4g.(m3.h)-1,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 h条件下,生物滤器中氨氮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填料高度0~10 cm处,10~70 cm处氨氮去除量很少.进水氨氮质量浓度的增大和水力停留时间的降低都会导致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增大.此外,模型对进水氨氮质量浓度较低时的沿程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当进水氨氮质量浓度较高时,预测值略低于实际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