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3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283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04篇
综合类   272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55篇
灾害及防治   13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71.
John N. Clarke 《Disasters》2013,37(3):420-441
With the increase in internal conflicts following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scale and scope of the United Nations' work in conflict and post‐conflict environments grew markedly. As a result, the coordination of programming and polic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relief to recovery has been a central preoccupation of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alike. Intergovernmental bodies such as 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ECOSOC) have made these topics a subject of regular discussion, while some countries have altered their bureaucratic structures to respond more effectively in post‐crisis settings, particularly in cases involving the deployment of national troops. The United Nations Resident Coordinator's Office in Sudan provides a model for other transitional countries and is a useful case study of the broader challenges of post‐crisis programming. Effective coordination structures and planning/programming processes are identified as interdependent prerequisites for ensuring a successful transition from relief to recovery.  相似文献   
172.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post‐disaster housing recovery is critical to enhanc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and improving the decisions that shape it. Nevertheless, few comprehensive empirical evaluations of post‐disaster housing recovery have been conducted, and no standard measurement methods exist. This paper presents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housing recovery in Punta Gorda, Florida, United States, following Hurricane Charley of August 2004, including an overview of the phases of housing recovery, progression of recovery over time, alternative trajectories of recovery, differential recovery, incorporation of mitigation, and effect on property sales. The assessment is grounded i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considers the recovery of both people and place, and that emphasises recovery as a process, not as an endpoint. Several data source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assessment—including building permits,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and property appraiser data—and their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are discussed with a view to developing a standardised method for measuring and monitoring housing recovery.  相似文献   
173.
随着铁路车辆轴重增大、速度提高以及行车密度加大,长期行车必然使路基产生较大的累积塑性变形,因此对路基振陷的进一步研究已刻不容缓。本文主要以辽西高速铁路沿线的风积土路基为研究对象,取其原状土,通过室内常规土工试验获取风积土的基本物理和力学参数;根据试验结果,对风积土在长持时动荷载下的振陷量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得出预测振陷的方法;基于MIDAS软件,进行风积土路基在列车振动荷载下的振陷的数值模拟,根据模拟过程中参数的调整,得出风积土路基振陷量随参数的变化关系;最后,提出针对风积土路基抗振设计和隔振措施,进而得到用于指导风积土路基抗振和隔振措施的统一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4.
介绍混凝沉降实验与实际沉降工艺各自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相似理论的角度出发,指出了玻璃量筒沉降实验和实际沉降工艺存在着几何尺寸、初始条件、运动条件三方面的不相似,较好地解释了两者的沉降速度和沉降效果的差异;并提出今后的混凝沉降实验应该进一步符合相似理论,从而更加合理地模拟实际沉降工艺.  相似文献   
175.
为了更好地保障长输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长输管道当中的跨越结构进行了应力分析与计算。基于管道跨越结构其结构的特殊性,极容易受到断层、土体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影响。因此建立了跨越段埋地管道与土壤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力学模型,分析了30°、40°、50°、60°跨越结构和不同范围土体发生沉降时,管道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当跨越结构中斜管段的角度确定后,便可计算出相应的安全沉降长度;当斜管段角度为50°时,沉降长度控制在13.6m以内,可保证跨越结构不发生塑性变形。通过研究为管道跨越段的安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方法可应用在类似的管道跨越结构的应力设计当中。  相似文献   
176.
谢瑞杭  周铁军  潘崟 《灾害学》2022,(1):220-228
地震是西南地区面临的最严重和破坏性最强的灾害类型,在农村迫切需要安全可靠的社区避难建筑保障村民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避难建筑建设,要求提高室内避灾规模,而我国缺乏农村社区避难建筑设计的规范标准,既有研究也有所不足.因此,该文系统介绍了核定西南农村社区避难建筑面积指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依据.首先说明了避难建筑面积配...  相似文献   
177.
云南昭通市坡地聚落空间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坡地聚落是我国山区聚落的重要类型,多处于生态条件差、经济落后的山区。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进入实施阶段,充分认知坡地聚落面临的生态、贫困、聚落重组、人口迁居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云南省昭通市为研究地区,运用GIS方法详尽探讨其坡地聚落的空间特征,并从区域发展视角分析坡地聚落空间特征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昭通市具有坡地聚落比例高、聚落密度突出、聚落分散布局、人类活动强度高、民族聚落垂直分异等显著特点。特殊的区位、人口基数和高人口增长率导致了高密度的聚落分布;生态脆弱、贫困和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剧了人类活动强度;低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有限的城市集聚力与欠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聚落分散态势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8.
对马鞍山市60户住宅冬季能耗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住宅建筑、采暖设备等的内容与特点,统计了冬季电、天然气和水的消耗,得出马鞍山市住宅冬季能耗相关指标;并比较了马鞍山市与长沙、上海等城市住宅的能耗调查结果,比较结果表明:虽然马鞍山市冬季平均能耗比同气候地区的大城市低,但采暖电耗并不比大城市低。  相似文献   
179.
以实际建筑物为例,介绍了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绿色建筑评价模型的过程,并分别用层次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对实际建筑物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人工神经网络法与层次分析法相对误差不到0.5%,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法作为一种客观科学的评价方法,应用于绿色建筑的评价,能有效降低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会使结果更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180.
建立了基于技术方案设计和运行管理状况综合分析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并对其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方式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评价体系分为4层,包括1个目标、2个1级指标、9个2级指标和45个3级指标。与现有评价体系相比,在下述两方面有所创新:综合考虑了技术方案设计和运行管理状况两方面对建筑物绿色性能的体现;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完成指标评分的合成,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