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226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安全科学   611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73篇
综合类   401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48篇
灾害及防治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731.
应用文献中计算压降的公式,得出压降随喉管长度变化的关系;应用William Licht效率公式,得出效率及效率、压降比随喉管长度和喉管气速的变化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得出了在给定效率下压降最小时相应的喉管直径和管长的最佳组合.该结果对于优化文丘里除尘器喉管结构设计、降低能耗和运行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2.
pH和负压对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沥液蒸发处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活垃圾焚烧厂贮坑渗沥液含有弱电解质类的挥发性污染物,pH和压强是影响其蒸发过程中气液相分布的主要因素,实验研究了蒸发操作压强及渗沥液初始pH对蒸发冷凝液中污染物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操作压强16~39kPa对冷凝液的组成基本没有影响;而pH的变化则改变了挥发性弱电解质类污染物在渗沥液中的存在形态,进而显著地改变了其在冷凝液中的分配情况.当渗沥液的初始pH为5时,冷凝液主要成份为挥发性有机酸和低碳醇类物质,不含氨氮;pH>10时,冷凝液中挥发性有机酸减少,氨氮增加.渗沥液原液经一级蒸发可显著改善其可处理性.  相似文献   
733.
江苏省“十一五”环境压力与调控响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环境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江苏省在实现“十一五”环境规划目标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现状及其作用过程,识别关键环境压力因子并提出相应的环境调控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对环境压力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太湖流域水质指标已成为制约江苏省“十一五”环境目标顺利完成的瓶颈;提出的环境调控响应方案分为环境保护对策及环境保护工程两部分,前者主要涉及到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及大气污染防治,后者包括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循环经济建设与工业污染治理工程、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工程、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程等.   相似文献   
734.
为研究灾变时期井下避难硐室进出口有毒气体CO入侵弥散问题,基于等效原理,利用Gambit软件建立地面钻孔正压通风避难硐室物理模型和开门状态下有毒气体进入避难硐室的流体力学原理及气体弥散数学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模拟钻孔压风量与室内CO浓度变化关系,提出在避难硐室的隔离门前加装门衬的办法,使避难人员穿过避难硐室门时...  相似文献   
735.
为准确掌握管道失效压力,保证管道安全运行,根据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和良好的函数逼近特性,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GA)优化的BP神 经网络组合模型的腐蚀长输管道失效压力预测模型。组合模型将最佳组合阀值与权值隐含在网络的连接中,兼具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预测 的优点,并克服了原始数据少对预测精度的影响,同时避免了神经网络容易陷入局部寻优的缺陷,也增强了网络的适应性,改善网络的收敛性 ,在客观地反应腐蚀油气管道失效压力变化趋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实例分析,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的预测值和Modified B31G计算结 果与真实值误差均较大,而GA-BP的预测值与实际结果的相对误差最大为6.12%,有很好的一致性,为管道的预防性维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6.
液压系统工作介质的污染分析与控制污染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液压系统工作介质污染的严重性,说明了进行污染分析的重要性和污染带来的危害,并列出控制污染的几种措施.  相似文献   
737.
两种新型装药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常用装药工艺装药密度不均这一特点,对常用装药工艺进行改进,采用了双向压药和压力注装装药工艺,理论和实验证明改进后的装药工艺在操作的方便上和药柱质量上均有明显提高,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38.
This work focuses 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immiscible two-phase flow of water and oil in saturated heterogeneous soil columns. The goal is to develop a fast and reliable method for quantifying soil heterogeneities for incorporation into the relevant capillary pressure and relative permeability functions. Such data are commonly used as input data in simulators of contaminant transport in the subsurface. Rate-controlled drainage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on undisturbed soil columns and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the ax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saturation is determined from electrical measurements. The transient responses of the ax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saturation and total pressure drop are fitted with the multi-flowpath model (MFPM) where the pore space is regarded as a system of parallel paths of different permeability. The MFPM enables us to quantify soil heterogeneity at two scales: the micro-scale parameters describe on average the effects of pore network heterogeneities on the two-phase flow pattern; the macro-scale parameters indicate the variability of permeability at the scale of interconnected pore networks. The capillary pressure curve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measured with 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 over the low pressure range. The oil relative permeability increases sharply at a very low oil saturation (< 10− 3) and tends to a high end value. The 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decreases abruptly at a low oil saturation (~ 0.1), whereas the irreducible wetting phase saturation is quite high. The forego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phase flow proper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critical (preferential) flowpaths that comprise a very small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pore volume, control the overal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very broad range of pore-length scales usually probed in soil porous matrix.  相似文献   
739.
瓦斯爆炸引起沉积煤尘爆炸传播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井下大型实验巷道对瓦斯爆炸诱导沉积煤尘爆炸进行实验研究,并对几次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爆炸压力以及火焰产生、发展、传播过程进行的分析,得出瓦斯爆炸引起沉积煤尘爆炸过程中压力波存在回传现象;在煤尘刚开始参与爆炸处,爆炸超压有一个较长的持续时间;爆炸火焰的传播速度在铺有煤尘段迅速上升,最后有一平缓的上升阶段,过了煤尘段开始下降;火焰区长度约为煤尘区长度的2倍等规律。实验研究发现的规律为有效的预防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0.
管道内瓦斯爆炸压力的传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瓦斯气体在管道内的爆炸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将压力传播的变化过程分为前驱冲击波、升压、降压、余波4个阶段,并对各阶段中的压力传播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瓦斯气体在管道传播过程中,出现冲击波反射、波叠加及二次反冲现象,为管道内及煤矿巷道爆炸的预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