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2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238篇
安全科学   373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321篇
综合类   688篇
基础理论   116篇
污染及防治   87篇
评价与监测   69篇
社会与环境   60篇
灾害及防治   7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11篇
  197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地面浓度反推法计算石化企业无组织排放源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某石化企业储罐区和原油脱酸装置区的无组织排放非甲烷总烃进行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运用地面浓度反推法计算源强。实验结果表明:原油脱酸装置区各采样线浓度间的相关性好,反推出的源强较为准确,50,100,150 m采样线的反推源强非常接近,分别为21.68,21.60,19.76 t/a;而储罐区监测浓度的相关性不佳,该区域的非甲烷总烃无组织排放源可能不单一,不适用地面浓度反推法计算其源强。  相似文献   
102.
This work applies optimization and an Eulerian inversion approach presented by Bagtzoglou and Baun in 2005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contaminant plume time histories and to identify the likely source of atmospheric contamination using data from a real test site for the first time. Present-day distribution of an atmospheric contaminant plume as well as data points reflecting the plume history allow the reconstruction and provide the plume velocity, distribution, and probable source. The method was tested to a hypothetical case and with data from the Forest Atmosphere Transfer and Storage (FACTS) experiment in the Duke experimental forest site. In the scenarios presented herein, as well as in numerous cases tested for verification purposes, the model conserved mass, successfully located the peak of the plume, and managed to capture the motion of the plume well but underestimated the contaminant peak.  相似文献   
103.
电除尘设备在减少工业粉尘排放量、降低大气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及环保要求的提高,保证其安全、稳定、经济、节能运行成为火电厂环保工作重点。对北仓电厂三期2×1000 MW机组电除尘电场供电方式优化、电除尘振打方式优化、电除尘闭环控制技术、电除尘高频电源技术、电除尘灰斗、瓷套蒸汽加热技术组合集成应用进行了研究,在确保除尘效率达到要求的情况下,降低运行电耗。相关的电除尘深度节能技术成果在国内同类型设备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4.
采用化学除油降黏—污泥调理—离心脱水工艺处理某炼油厂废水处理系统的混合污泥,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化学除油降黏阶段处理体系的pH=4,反应温度35 ℃,H2O2加入量 2 g/L,m(H2O2)∶ m(Fe2+)=4,反应时间 60 min;污泥调理反应阶段的CaO加入量7.0 g/L;离心脱水阶段在分离因数为1 558时脱水5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泥饼的含水率为70.0%~75.0%(w),含油率小于2%(w),污泥比阻约为3.0×107 s2/g。  相似文献   
105.
碱液预处理玉米秸秆的条件优化及添加剂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稀NaOH溶液预处理玉米秸秆,以去除木质素,减少半纤维素、纤维素的损失为目的,采用响应曲面法对预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预处理条件为:NaOH溶液浓度0.77%(w/w),预处理时间16 h,温度45.6℃。并且,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添加剂(聚乙二醇、吐温-80和尿素)与NaOH溶液协同作用下秸秆中木质素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尿素与NaOH的混合溶液对木质素去除效果最显著。秸秆在45.6℃,0.77%NaOH和0.2%尿素混合溶液中浸泡16 h后,纤维素回收率为86.33%,半纤维素回收率为69.89%,木质素去除率为64.93%;与原秸秆相比,纤维素含量提高了31.70%,半纤维素含量提高了6.62%,木质素含量减少了46.48%。  相似文献   
106.
低碳城市是一种实现低碳经济、进行低碳生产与消费、形成低碳生活、建设良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生态体系的城市模式。通过调控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城市开放空间,有利于低碳城市理念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对低碳城市建设与城市绿地系统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次对郑州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借助AreGIS9.3软件分析了郑州市绿地服务区的影响范围;最后基于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原则提出四方面的优化建议——注重城市的生态设计;优化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实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实施适度的绿地容量限制;发展立体绿化与推广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7.
针对城市垃圾箱最佳间距的研究不够精细的现状,本文通过建立排队论模型得到了可供不同城市参考的城市垃圾箱最佳间距参数表。通过对部分城市街道的垃圾箱摆放间距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影响垃圾箱间距分布的多重因素转化为单因素;建立了基于指数分布的数学模型,利用排队论分析单因素状态下的垃圾箱间距分布,得到了求解城市垃圾箱最佳间距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08.
在间歇式超临界水氧化系统中对草甘膦农药废水进行降解实验。选取温度、反应时间、过氧量3个量为因素量,总有机碳(TOC)去除率为响应量进行中心组合设计(CCD)。在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及参数优化:建立了TOC去除率与各个因素关系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分析了各个因素单独的及相互作用对TOC去除率的影响;优化结果表明,在温度483℃、反应时间29.2 min、过氧量148.4%的条件下,达到了最佳效果,此时TOC的去除率为100%。  相似文献   
109.
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液体发酵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Plackett-Burman和Box-Behnken实验对解淀粉芽孢杆菌XZ-173液体发酵生产表面活性素进行了响应面优化研究。首先使用Plackett-Burman实验对影响表面活性素产量的17个因素进行显著性筛选,结果表明,MnSO4、CuSO4、温度和转速为显著性因素。再运用Box-Behnken实验对这4个显著因素的取值进一步优化,得到各因素优化后的数值分别为4.4 mg/L(MnSO4)、0.18 mg/L(CuSO4)、29℃(温度)和163 r/min(转速)。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产生表面活性素的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15 g/L,蛋白胨5 g/L,L-谷氨酸钠6 g/L,KH2PO40.8 g/L,MgSO40.4 g/L,KCl 0.4 g/L,酵母提取物3 g/L,L-苯丙氨酸2.5 mg/L,MnSO44.4 mg/L,CuSO40.18 mg/L,FeSO40.12 mg/L;最适培养条件:pH 7.5,温度29℃,转速163 r/min,接种量5%,装液量50 mL/250 mL,摇床培养36 h。在优化后的条件下,表面活性素实际产量为336 mg/L,实际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相一致。表面活性素采用HPLC技术分离,发现其在浓度仅为50 mg/L时EI24就可达到70%以上,反映了表面活性素优异的乳化活性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0.
填埋场中亚硝酸还原酶测定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填埋垃圾中的含氮化合物经一系列生物脱氮作用,最终使得填埋场中的氮素得以消减,在这一过程中亚硝酸还原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填埋场中的填埋垃圾为研究对象,在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填埋垃圾中的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的最优条件为:垃圾样品风干温度25℃,2mL的1%NaNO2溶液和2.5 mL的1%葡萄糖溶液,抽气5 min,置于25℃的培养箱中培养24 h。优化后的测定条件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27%,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