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9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70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南京市15种树木叶片对铅锌的吸收吸附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ICP仪对南京市15种主要绿化树木的叶片吸收吸附铅、锌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种树木叶片对铅、锌具有一定的吸收净化能力,并依污染物和树种的不同差异明显。在被研究的15个树种中,对铅吸收量较高的树种是雪松和圆柏,对锌吸收量较高的树种是杨树。对铅吸附能力强的树种是雪松,对锌吸附能力强的树种是海桐。叶片吸收和吸附铅的能力强的树种是雪松,叶片吸收和吸附锌的能力强的树种是杨树。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杨树和雪松叶片中重金属铅和锌的累积量,可作为铅锌污染监测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52.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与人力资本投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分析阐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与人力资本投资关系的基础上 ,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①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包含人类发展能力和自然支撑能力。②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提高人类发展能力 ,也能提高自然支撑能力。③人力资本投资能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因此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53.
国内外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是20世纪末刚刚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是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手段。简要介绍了灾害应急能力的基本概念、评价意义、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应急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应急能力评价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254.
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灾害应急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振宇  贺建林  张邵和 《灾害学》2007,22(3):120-124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AHP法确定了能较综合反映研究区灾害应急能力的6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并计算出研究区湿地生态灾害应急能力值R为77.467,介于70~80之间,说明研究区生态灾害应急能力属于良好,但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针对如何人为完善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指挥部门到达现场的速度、重视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培养、注重部门平时救灾演习的成绩提出了6点对策。  相似文献   
255.
湿地土壤对硝基苯的吸附-解吸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平衡法研究硝基苯在湿地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对硝基苯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其吸附行为可以用Linear和Freundlich型吸附等温式描述,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对硝基苯的吸附和解吸能力有所不同.将吸附常数Kf与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硝基苯吸附系数显著相关(r=0.888,P<0.01,n=7),其中泥炭沼泽土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其吸附系数也最大(86.44 mg·kg-1).硝基苯在湿地土壤中的吸附自由能变化量为10.68~13.45 kJ·mol-1,表明其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对硝基苯的解吸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别,其中草甸白浆土的解吸率最大(41.87%),泥炭沼泽土表层解吸率最小(11.79%).  相似文献   
256.
桐壳基活性炭对水中苯胺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桐油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桐壳由于含碳量高,可作为制备活性炭的理想原料之一,这是农林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本文考察了桐壳基活性炭对水中苯胺的吸附规律,以及在不同吸附时间、溶液初始浓度、活性炭投加量、溶液pH值等条件下,桐壳基活性炭对水中苯胺的吸附性能,希望能为桐壳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及含苯胺废水的净化处理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57.
基于汇水单元的甬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宁波市甬江流域为例,以GIS技术辅助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根据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目标,通过建立污染源一水环境质量的输入响应关系,对甬江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数字地形分析。得到甬江流域的模拟河网和流域汇水图,构筑了水污染控制单元,作为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配的基本工作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甬江流域的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养量(COD)总量控制分配原则,提出了排污许可量核定定量程序,为甬江流域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8.
介绍了以风险辨识、脆弱性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相结合的HVC应急管理风险评估法,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应急管理进行评估的做法。  相似文献   
259.
An e cient cellulose degrading bacteria exists in the thermophilic wheat straw-degrading community, WDC2. However, this strain cannot be isolated and cultured using conventional separation techniques under strict anaerobic conditions. We successfully isolated a strain of e ective cellulose degrading bacteria CTL-6 using a wash, heat shock, and solid-liquid alternating process. Analysis of its properties revealed that, although the community containing the strain CTL-6 grew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the purified strain CTL-6 only grew under anaerobic culture conditions. The strain CTL-6 had a striking capability of degrading cellulose (80.9% weight loss after 9 days of culture). The highest e ciency value of the endocellulase (CMCase activity) was 0.404 mol/(min mL), cellulose degradation e ciency by CTL-6 was remarkably high at 50–65°C with the highest degradation e ciency observed at 60°C. The 16S rRNA gene sequenc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closest relative to strain CTL-6 belonged to the genus Clostridium thermocellum. Strain CTL-6 was capable of utilizing cellulose, cellobiose, and glucose. Strain CTL-6 also grew with Sorbitol as the sole carbon source, whereas C. thermocellum is unable to do so.  相似文献   
260.
活性炭是一种性质优良的吸附剂,其制备原料来源广泛,大多是固体废弃物或可再生资源。活性炭以其优异独特的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对活性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常规活性炭已经不能够满足各个领域的特殊要求,于是超级活性炭应运而生。超级活性炭因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吸附性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广泛用于燃料气的吸附存储、气体分离、催化剂载体、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等方面。但目前超级活性炭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文章就超级活性炭的原料、制备方法、性能及其应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