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1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168篇
安全科学   636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890篇
综合类   1630篇
基础理论   382篇
环境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87篇
评价与监测   182篇
社会与环境   478篇
灾害及防治   23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286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561.
Soil studies, conducted in Maryland, Minnesota and Louisiana, have described the urban pattern of lead contamination. They have shown that the highest amounts of lead cluster within the interior of the largest cities. The results of the New Orleans urban patterns of distribution of soil lead provided the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The hypothesis was tested that elementary school properties have the same pattern of soil lead contamination as their neighbouring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Thirty New Orleans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Surface samples (2.5cm or 1 inch depth) were collected from playgrounds and next to entrances of each school.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lead on school properties follows the same relative contamination patterns (pvalue10–5) as soil lead on residential properties of neighbouring communities. Schools however, have significantly lower lead contamination than the neighbouring residential properties. Innercity school properties present a higher risk of soil lead exposure than mid and outercity schools. Soils next to innercity school entrances showed the highest lead, with 18.5% having concentrations over 400gg–1. Systematic landscaping around the school entrances w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hazard from lead dust contaminated soils.  相似文献   
562.
安徽沿江地区的区域发展特点与开发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徽沿江地区虽然交通网络初具规模,城市专业化分工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属长江干流地区的低谷地带。另外,整个沿江地区应发挥水运与矿产资源的双重优势,促使建材,钢铁,石经等临江工业进一步开并予以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563.
面对世纪之交,无锡市制定了“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各种资源条件的支撑以及它们的优化组合。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讲,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把握市场的能力以及投入经济活动的各种资源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和各类物资资源)和科技进步率的高低。本文就这些生产要素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供给能力及将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无锡市面临老龄化和就业困难的双重压力,外资的引入仍受宏观政策影响,外延式的调整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提出无锡市可持续发展应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精制的发展方式,逐步形成重效益的快速发展态势,严格环保政策和规范土地市场等。  相似文献   
564.
乌海市是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恶劣,资源短缺将成为乌海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是破解这一瓶颈的唯一途径,也是乌海市未来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因素。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型资源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园区、区域三个层面努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565.
郑彦华  李昌存 《地球与环境》2005,33(Z1):331-336
本文在分析唐山市区几个典型岩溶塌陷(凤凰山公园荷花池塌陷、唐山十中塌陷、体育场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66.
本文以公共卫生危机和社会突发事件为个案,以政府面对这些危机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经验为研究对象,分析公共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基本特征,提出了面对公共危机时应建立政府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加强信息流通,加强公共危机的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567.
广州市城市供水水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居民生活和商业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和市域内水源水质的下降,广州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质性缺水的威胁。  相似文献   
568.
渭河宝鸡市区段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污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改进的亚甲蓝分光光度法,对渭河宝鸡市区段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监测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渭河在进入宝鸡市至植物园断面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较低,日平均值为0.049mg/L,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I类标准(≤0.2mg/L)(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在流经市区新世纪桥、渭河桥断面时,由于分别有清姜河和金陵河两个支流的汇入,污染越来越严重.在这两个断面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日平均值分别为0.34mg/L和0.54mg/L;在即将流出宝鸡市的斗鸡断面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日平均值为0.424mg/L,已远远超过地面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0.3mg/L)(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从监测结果看:双休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普遍高于工作日;清姜河、金陵河污染严重,这两条支流的汇入对渭河水质影响巨大,要治理好渭河,须先治理好清姜河和金陵河这两条支流。  相似文献   
569.
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公众的广泛、深入和积极参与.本文首先指出了公众参与在中国循环经济整体发展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作用;继而探讨了目前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公众参与方面主要存在着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技能严重不足,参与形式单一、范围较窄,各级政府部门职能尚未予以足够重视,环境资源NG0s较薄弱等障碍性因素;最后提出国家应积极从政策、制度层面来构筑公众参与的平台,并通过宣教、规制、激励等措施来提高公众参与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力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570.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现状及其改进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30多份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分析,针对我国目前的公众参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