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97篇 |
免费 | 290篇 |
国内免费 | 38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64篇 |
废物处理 | 92篇 |
环保管理 | 125篇 |
综合类 | 1024篇 |
基础理论 | 100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177篇 |
评价与监测 | 48篇 |
社会与环境 | 25篇 |
灾害及防治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54篇 |
2019年 | 82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123篇 |
2016年 | 108篇 |
2015年 | 119篇 |
2014年 | 99篇 |
2013年 | 134篇 |
2012年 | 188篇 |
2011年 | 165篇 |
2010年 | 98篇 |
2009年 | 106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116篇 |
2006年 | 107篇 |
2005年 | 88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86篇 |
2002年 | 74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44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6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事故致因理论是事故的发生机理和理论模型,事故致因链是其核心,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基本路线。通过对古典事故致因链的代表: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及现代事故致因链的代表:行为安全"2-4"模型的原因定义、组织概念的引入、链条逻辑关系、事故预防策略等多方面的比较,并应用于一起真实煤矿事故案例分析,发现行为安全"2-4"模型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因果连锁理论的优点,更是改进其缺点,在对我国煤矿事故案例分析中更加有效,且在各层级均可找到事故预防的策略。 相似文献
992.
为提高煤堆自燃的防治效果,降低经济成本和提高施工的灵活性,基于煤堆自燃理论,使用COMSOLMultiphysics 5.0数值仿真软件,建立煤堆自燃模型,研究了煤堆最高温度和自然发火期变化及相关措施实施后最高温度降低规律,对比了单独压实、独立风障和风障联合压实的温度降低量,优化了联合措施的工艺。结果表明,煤堆孔隙率越小,自燃风速范围越宽,最小、最易、最大自燃风速越大;单独进行煤堆压实存在因孔隙率增加而降低的最低不宜风速;针对6 m高煤堆单独使用风障时,只有风障高12 m、距离煤堆25 m才能避免煤堆自燃;风障联合压实措施中,风障高7.5~9 m,设置距离煤堆10~30 m即能保证煤堆不自燃。说明联合的煤堆最高温度降低量更大,且能扩大压实的适用范围,降低风障高度,节约经济成本,增加风障现场施工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993.
为定量研究水分自然侵入对含瓦斯煤解吸促进影响效果,利用自制的“高压吸附-水分自然侵入-数据自动采集”实验系统,对不同水分含量自然侵入含瓦斯煤后的瓦斯压力变化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水分侵入后依靠竞争吸附能置换出吸附瓦斯,从而促进含瓦斯煤瓦斯解吸,其促进效果与煤样含水率相关;当煤样含水率由2%增至12%时,瓦斯置换量由2.18ml/g增至4.48ml/g,瓦斯置换率由11.48%增至23.83%,煤样吸水饱和前,含水率Mad与瓦斯置换量Q和置换率η之间满足Q=1.695Mad/(1+0.3Mad)和η=8.85Mad/(1+0.29Mad)关系模型,煤样吸水饱和时,水分对瓦斯解吸的促进效果达到极限值;工程应用中可利用水分对瓦斯解吸的促进影响效应进一步提高瓦斯抽采率。 相似文献
994.
损失瓦斯量是准确获取煤层瓦斯含量的基础数据。通过实验室测定和不同损失量计算模型的对比分析,表明采用
传统的t法和幂函数法获取损失瓦斯量时,Ⅱ类、Ⅲ类和Ⅳ类煤符合性较好,误差小于20%,I类煤和Ⅴ类煤的损失瓦斯
量误差为25%~31%;煤中孔隙结构的差异是误差产生的原因,I类煤中原生孔隙占多数,Ⅴ类煤的孔隙受构造影响最大,
其它类型煤的孔隙结构介于I类煤和Ⅴ类煤之间;对于I类煤和Ⅴ类煤,采用表征原生孔隙和构造孔隙双孔隙特征的模型
获得的损失瓦斯量误差低于10%。研究结论对煤层瓦斯含量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为解决新安煤田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众多和防治难度较大等问题,运用瓦斯地质理论分析了新安煤田煤与瓦斯突出特征及控制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措施。研究表明:地质构造是控制新安煤田煤与瓦斯突出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构造应力是控制新安煤田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动力因素;新安煤田煤与瓦斯突出吨煤瓦斯涌出量较大,是增加煤与瓦斯突出发生可能性及危险性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从突出危险性预测、防治突出措施及安全防护措施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多项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96.
综采工作面的粉尘防治一直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题之一。结合双鸭山矿区新安矿综采工作面的实际状况,采用现场煤层高压注水实验方法,研究了高压注水条件下煤体增湿的规律;运用注水实验数据进行反演数值试验,优化煤层高压注水数学模型内部参数,利用注水数值模拟试验确定了综采工作面煤层高压注水减尘技术的最优参数;运用了高压喷雾降尘效率模型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确定了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外置高压喷雾降尘的最优参数,研发了孔径为1.2 mm的7孔高压集成喷嘴。新安二矿、三矿煤层高压注水联合高压喷雾二级防尘技术应用效果表明:通过二级联合防尘措施,工作面全尘去除率高达96%,呼吸性粉尘去除率高达94%。 相似文献
997.
998.
为了研究平顶山东部矿区地应力场特征,以及地应力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利用地应力实测资料,运用理论分析和数理统计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东部矿区地应力的分布规律;并且进行了地应力区块划分,揭示了东部矿区地应力在突出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东部矿区地应力场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E-SWW向,最大水平主应力百米梯度为5.4 MPa左右,该区域内集聚了较高的水平构造应力,应力场类型为大地动力场;2)依据最大水平主应力随埋深增加而增大的应力梯度线,将东部矿区划分为应力升高区和应力梯度区;3)应力升高区由于地应力集中,提供了突出的动力,构造煤的发育则减少了突出阻力,造成了该区域频繁发生突出事故,突出的主导因素为地应力。 相似文献
999.
1000.
M. Abdul Mujeebu M.Z. Abdullah M.Z. Abu Bakar A.A. Mohamad R.M.N. Muhad M.K. Abdulla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
The rapid advances in technology and improved living standard of the society necessitate abundant use of fossil fuels which poses two major challenges to any nation. One is fast depletion of fossil fuel resources; the other i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porous medium combustion (PMC) has proved to be one of the technically and economically feasible options to tackle the aforesaid problems to a remarkable extent. PMC has interesting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free flame combustion due to the higher burning rates, the increased power dynamic range, the extension of the lean flammability limits, and the low emissions of pollutant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the global scenario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 in PMC and its applications that enable a researcher to decide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 The works published so far in this area are reviewed,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objectives and presented in an organized manner with general conclusions. A separate section is devoted for the numerical modeling of PM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