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243篇
安全科学   270篇
废物处理   77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439篇
基础理论   121篇
污染及防治   112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241.
利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Cu、Zn、As、Cd、Sb五种重金属复合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对苎麻侵染率、生物量、地上部磷含量、重金属浓度及转运系数、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合重金属胁迫条件下,AM真菌能够与苎麻形成良好共生关系,显著促进苎麻地上部对磷的吸收,增加苎麻生物量,改变苎麻抗氧化酶系统,同时调节苎麻对重金属的吸收与分配。具体来说,AM真菌对苎麻的侵染率为33.7%。与非接种组相比,接种组苎麻地上部Zn和Cd含量分别增加了50.3%和100.0%,地下部Cu和Sb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0.4%和114.3%,地上部和地下部As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21.6%和416.4%。与非接种组相比,接种组苎麻中Zn、As和Cd的转运系数分别增加了58.6%、148.1%和49.8%,Sb的转运系数降低了64.1%。接种AM真菌促进苎麻地上部对磷的吸收,磷含量增加了50.4%。接种组苎麻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也较非接种组分别增加了22.2%和24.0%。同时接种AM真菌提高了苎麻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提高了17.47%、31.75%、6.75%。  相似文献   
242.
研究了烷基糖苷(Alkyl Polyglycoside,APG)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onate,SDBS)混合体系的不同复配比α(α=C_(SDBS)/C_总)、pH和温度(T)对菲和芘的溶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α=0.4时,复配体系具有最小的表面张力(γ)和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且菲、芘的表观溶解度(Sw)、增溶倍数(Sw/S*,S*为菲或芘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和摩尔增溶比(Molar Solubilization Ratio,MSR)均达到最大值.菲、芘的Sw随pH增加先增加后缓慢降低,pH=9时达到最大.随温度的升高,菲、芘的Sw逐渐增加,当T≥40℃时,增加变缓;因此,该复配体系的最佳反应条件为α=0.4、T=40℃、pH=9.本研究可为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3.
根据容积式受限空间油气爆燃火焰特征实验研究的需要,设计了实验系统,进行了不同油气体积分数下的油气爆燃模拟实验。基于实验所得的瞬时火焰信号数据与火焰图像,分析了不同油气体积分数下容积式受限空间内油气爆燃的火焰形态结构、传播速度、强度与持续时间等主要行为特征,所得结果对探索油气爆燃机理与基本规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44.
为了研究过渡流状态下管外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因素,利用基于复合网格系统的计算方法,对不同横向间距比与纵向间距比下的三列交叉圆柱列进行数值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纵向间距一定时,横向间距对旋涡的位置及强弱有显著影响,且因上游圆柱不稳定性尾流对下游圆柱的洗刷作用使圆柱列存在一个最佳横向间距使换热效果最佳;横向间距一定时,三列交叉圆柱列的换热效果均随纵向间距的增大而递减。  相似文献   
245.
冯是全  胡以怀  金浩 《环境工程》2016,34(10):156-160
设计了一种利用发动机尾气余热制取氢气的装置,该装置可以利用发动机余热,将乙醇水溶液催化反应为富含氢气的重整气。该重整气通入发动机供其燃烧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主要考虑该重整气对柴油燃烧的影响,依据美国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反应机理,通过Chemkin软件计算该装置生成的重整气加入发动机以后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重整气掺混比例下的火焰传播速度,研究了柴油燃烧和柴油混合重整气燃烧的区别,总结了重整气在改善发动机燃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6.
杜玮  张光生  邹华  朱荣 《环境科学研究》2016,29(8):1163-1169
为了解决常规电动修复方法对土壤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去除效率低的问题,采用向电解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以及控制阴极电解液为酸性的电动强化修复技术,以Cr和菲为代表性污染物,研究电压和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曲拉通100)、SD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阴极电解液pH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Cr(Ⅵ)以阴离子团形式呈现向阳极迁移的趋势,菲呈现向阴极迁移的趋势;随着施加电压的升高,污染物去除率也会相应提高,当电压梯度升至1.0 V/cm时,Cr(T)、Cr(Ⅵ)、菲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4.3%、76.9%、12.7%. 在电压梯度为1 V/cm的条件下,控制阴极电解液pH为4.00时,Cr(T)、Cr(Ⅵ)、菲的去除率分别升至45.1%、84.8%、23.1%;向电解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后能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其中,添加SDBS能够将Cr-菲复合污染土壤中Cr(T)、Cr(Ⅵ)的去除率由34.3%、76.9%升至39.9%、82.0%,添加TritonX-100能够将有机物菲的去除率由12.7%升至27.0%. 研究显示,修复处理后污染物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充分表明电动处理时提高修复电压、添加表面活性剂以及控制阴极电解液的酸碱性可以明显促进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   相似文献   
247.
为提高双氰胺甲醛型脱色絮凝剂的脱色性能,以尿素、三聚氰胺为交联剂,以双氰胺、甲醛为原料制备了改性脱色絮凝剂,并用其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了不同染料的初始浓度、p H值、投加量、无机盐以及与聚合氯化铝(PAC)复配使用等条件对脱色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改性的脱色剂具有较好的脱色性能.相同投加量条件下,未改性脱色剂的最大脱色率为89.7%,而改性脱色剂的脱色率能达到94.6%.红外光谱图表明染料分子和脱色剂发生了相互作用.单因素试验研究表明单独使用改性脱色剂时,最佳投加量为120 mg·L~(-1),单独使用PAC时,最佳投加量为60 mg·L~(-1).正交试验法确定了最优适用条件为:改性脱色剂加入量70 mg·L~(-1),聚铝加入量为50 mg·L~(-1),改性脱色剂和PAC的复配使污水处理成本下降约20%.脱色剂的改性和改性脱色剂与PAC的复配显著提高了脱色剂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248.
利用爆破法处理废旧轮胎,通过观察测量废旧轮胎爆破后的橡胶碎片量,考察了不同炸药对轮胎回收效果的影响。通过测量加入不同比例消焰剂的TNT爆破回收量,确定了最佳配比范围。研究表明,在TNT中加入消焰剂可有效提高轮胎爆破回收效果,消焰剂加入量10%~15%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49.
天然气管道时常受到破坏,并诱发巨大的射流火焰,可能引燃周围建构物体。系统地分析了管道压力对天然气射流火热辐射灾害的影响,以建立天然气射流火热辐射灾害的系统定量分析方法。基于压力管道小孔泄漏模型和权重-多点源热辐射计算模型,建立了目标物体最大入射热辐射通量、管道压力和目标物与泄漏小孔水平距离的定量关系式。进而选定10 k W/m~2和31.5 k W/m~2作为城镇建筑物遭受引燃和机械破坏的热辐射通量阈值,得到了不同管道压力下天然气射流火热辐射灾害范围。计算结果表明,GB 50028—200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依据管道压力所规定的燃气管道与建筑物的安全间距不能完全满足天然气管道破坏时射流火焰的安全要求,与某武汉天然气管道射流火事故后果一致。  相似文献   
250.
Extrusion-coating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pilot line at Tampere Unive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Paper Converting). Typical paper and paperboard substrates were coated with commercially produced 3-hydroxybutyrate/3-hydroxyvalerate. The result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extrusion-coated composite structures were studied. Adhesion between PHB/V and a fiber-based substrate was rather poor, regardless of typically used pretreatments (corona and flame). On the other hand, adhesion was sufficient (mode of failure was fiber tear as the materials were separated) when the substrate was primed with an acrylic-based primer. The surface energy and polarity of PHB/V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e respective ones of LDPE. Curling of PHB/V was reduced by the addition of wax or tall oil rosin into the base polym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