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314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490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149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不同工况蚯蚓人工湿地表层污泥处理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梦珂  李怀正  徐一啸 《环境科学》2017,38(3):1159-1166
通过在传统污泥干化湿地中投加蚯蚓,研究了蚯蚓人工湿地处理污泥技术的可操作性;同时研究了不同污泥负荷48、65、80 kg·(m~2·a)~(-1)、不同蚯蚓投放密度0、0.43、0.54、0.65 kg·m~(-2)以及不同进泥频率等工况条件下,该模拟湿地装置表层污泥的脱水和稳定化效果.结果表明,通过设置入土深度为10 mm的挡板,能够提供蚯蚓在进泥期间的栖身之所,保证蚯蚓湿地的正常运行;蚯蚓的加入能够显著改善人工湿地污泥干化和稳定化的效能,使表层污泥脱氢酶活性(dehydrogenase activity,DHA)更低,含水率和VS分别下降了15%和10%左右,并且在0.65 kg·m~(-2)的蚯蚓投放密度下,蚯蚓人工湿地的稳定化效果最好.随着污泥负荷的增加以及进泥频率的降低,蚯蚓人工湿地运行效能会变差.  相似文献   
42.
李薛晓  程思超  方舟  李先宁 《环境科学》2017,38(5):1904-1910
本研究采用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偶氮染料X-3B,实现降解偶氮染料同步产电的效果.为了构建性能最优的人工湿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CW-MFC)系统,本研究主要从湿地基质和阴极面积两个方面研究系统构型对去除X-3B同步产电的影响,提高系统性能.研究表明以粒径10 mm、孔隙率30%的小石子作为湿地基质构造的CW-MFC系统微生物生物量最大,去除X-3B效果最好,脱色率高达92.70%,但其产电性能最差.较小的粒径和孔隙率使底层微生物生物量增加,促进X-3B的去除,但随着湿地基质粒径和孔隙率的减小,导致阴阳极营养物质不足,系统传质阻力增加,抑制了系统产电性能.X-3B的去除效果随着阴极面积的增加而提高直到阴极面积为594 cm~2时取得最大脱色率99.41%.当阴极面积继续增加时,CW-MFC系统产电性能上升趋势趋于平缓,X-3B去除效果呈现下降趋势,这是因为阴极反应过快导致更多的阳极电子输送到阴极用于产生电流,与X-3B发生反应的电子减少,阳极成为提高CW-MFC系统性能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43.
腐殖质来源于生物残体的降解,可参与多种污染物迁移转化,具有重要环境生态效应.本研究以常见的水平潜流和垂直流2种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以无机基质为主构建的常规人工湿地中腐殖质的积累与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污水处理运行,水平潜流和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大部分基质中腐殖质全碳量均有增加,水平潜流系统含量在1.7~ 18 g/kg,垂直流系统在1.9 ~7.5 g/kg;胡敏素是各系统腐殖质的主体组成,含量最高,水平潜流系统含量在1.55~17.22g/kg,垂直流系统在1.43 ~7.21 g/kg.腐殖质另外2种组分,富里酸和胡敏酸碳含量都比较低,水平潜流系统富里酸碳含量在0 ~0.68 g/kg,胡敏酸碳含量0.008 ~0.26g/kg;垂直流系统富里酸碳含量在0.015 ~0.38 g/kg,胡敏酸碳含量在0.05~0.15 g/kg,各系统中富里酸碳含量均高于胡敏酸碳含量;各系统中,根系基质腐殖质全碳及3种组分含量都显著高于非根际基质;不管是水平潜流还是垂直流,低水力负荷系统的比高水力负荷系统更高.  相似文献   
44.
针对当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普遍存在的冬季处理效果差等问题,研究了在处理系统中构建天然蛭石缓冲单元及其吸附饱和后进行生物再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1.4 m3·m-2·d-1(COD:150~350mg·L-1、NH 4-N:10~30 mg·L-1、TP:1.0~4.5 mg·L-1)和蛭石层填充高度≥60cm的条件下,无植物天然蛭石缓冲单元可至少在45d内保持出水各项水质指标达到一级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从而可基本满足人工湿地在植物换季时期的处理需要,而且,增加系统含氧量和蛭石用量可提高体系缓冲性能.在夏秋季温度较高的条件下(25~30℃),利用微生物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和植物根系的吸收与复氧功能,可有效提高蛭石再吸附的能力,其中有植物的湿地单元90d后蛭石吸附容量的再生率可达88.2%~91.3%,生物再生过程的动力学方程符合指数关系,植物种类、干湿交替时间和碳源对蛭石生物再生过程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人工湿地组合系统除磷的净化空间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小试试验研究了由塘系统、垂直流、推流床单元组成的人工湿地工艺系统组合在内部不同空间上除磷的净化效应。结果发现,在高水力负荷下运行一段时间后,各套组合工艺系统对磷的净化效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行池单元表层对磷的去除效率下降得最为显著;在各种组合中,塘单元对磷的净化效果并不理想。但是好氧塘单元与湿地的联用却可以有效地避免正磷酸盐释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6.
强化供氧条件下潜流型人工湿地运行特性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鄢璐  王世和  钟秋爽  黄娟  刘洋  王峰 《环境科学》2007,28(4):736-741
针对潜流型人工湿地中溶解氧浓度和脱氮率偏低的问题,试验研究了强化供氧对植物和微生物的影响及人工湿地内溶解氧浓度、净化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强化供氧宜在湿地前端进行,最佳气水比为6左右,可采用连续供氧方式.供氧对湿地植物生理特性无明显不良影响,可显著增加湿地中硝化菌、反硝化菌数量,硝化菌可比供氧前高出1~2个数量级,反硝化菌高出1个数量级.强化供氧有效改善了湿地内氧环境,供氧前湿地内溶氧浓度普遍低于0.6 mg/L,供氧后氧浓度上升至1 mg/L以上.强化供氧有利于各类污染物质尤其是有机物和氮类物质的去除,有机物去除率比原湿地高出10%左右, TN去除率能够达到60%以上.因此,强化充氧措施具有较好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7.
张海  张旭  钟毅  李广贺  张荣社 《环境科学》2007,28(7):1449-1454
针对大庆地区石油类化合物污染湖泊水质特点和气候条件,采用包含砾石床、砾石芦苇床、炉渣芦苇床和炉渣床单元的现场试验系统,考察启动期、投加微生物、投加缓释碳源、水温低于5℃和常规运行期等工况下各单元对石油类化合物的去除效果及其去除机理.在整个试验期内4个单元石油类化合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4.7%、28.4%、45.9%和42.9%;投加微生物和缓释碳源都可提高石油类化合物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炉渣为填料的单元污染物去除效果显著优于以砾石为填料的单元.2005年常规运行期间,湿地床和对照床石油类化合物去除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植物对石油类化合物的去除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系统运行期内通过截留去除的石油类化合物占总去除量70%左右,各单元该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8.
塘-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处理城市地表径流的初期运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武汉市桃花岛塘和人工湿地组合生态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系统处理城市地表径流的初期运行,结果表明:塘和人工湿地组合生态系统可以有效的处理城市地表径流,复合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具有独特的除氮效果。  相似文献   
49.
利用人工湿地系统深度处理城市污水尾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垂直复合流模拟人工湿地系统对城市污水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实验研究,植物床选用美人蕉、菖蒲、茭草、芋头和象草混合栽种,采用石英砂为主体填料。实验研究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在停留时间为24h,水力负荷为0.4m3(m2·d)的运行条件处理效果较佳,在此条件下连续稳定运行10个月,处理后的尾水主要指标达到(GBT189212002)标准。  相似文献   
50.
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河水的持续性运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建  何苗  邵文生  胡洪营  高宝玉 《环境科学》2006,27(9):1760-1764
中国北方地区城市纳污河道内的污染河水具有水量、水质、水温季节性变化大的特点,这给人工湿地污染河水处理系统的持续性运行造成很大困难.通过1a多的连续性运行,对潜流人工湿地污染河水处理系统的可持续运行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年平均水力负荷为15 cm/d.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影响很大,夏季氨氮去除效果良好,去除率达70%以上,而冬季水温降低到15℃以下时,氨氮去除率降低到30%以下,但季节变化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较小.人工湿地在夏季雨季时期可以承受较大的短期洪水水力冲击负荷,在100 cm/d的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