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6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10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53篇 |
综合类 | 79篇 |
基础理论 | 34篇 |
污染及防治 | 4篇 |
评价与监测 | 3篇 |
社会与环境 | 76篇 |
灾害及防治 | 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当前,中国制造产业面临污染能耗大、全球竞争优势递减、人口红利消失、产品日趋同质化和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等产业困境。随着《中国制造2025》对服务型制造理念的推动,以实物产品为载体,衍生与产品相匹配的服务,并与产品构成“混合产品”来解决客户问题的观点逐渐被诸多企业认同和实践。在混合产品提供过程中,考虑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预防污染,以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下的政府约束,制造企业能否通过调整混合产品提供策略以削减上述顾虑并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要求?本文在耦合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和混合产品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考虑环保效益的混合产品策略主要受政府、制造企业和客户决策行为的影响,籍此,构建了“政府-企业-客户”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各主体采取不同行为决策时策略的演化路径,并以共享电动汽车为例,验证本文模型,得到一些发现:客户支付意愿能促进策略实现,但促进作用边际递减,为此要求企业服务衍生把握深度和广度,并强调政府引导供需交互的重要性;策略稳定性受制造企业间接收益影响,而服务和环境元素对间接受益的影响更为显著;制造企业服务衍生和客户支付行为之间存在意愿平衡点,为政府制定适度性的扶持政策提供参考;潜在损失的增加促使企业和客户积极参与考虑环保效益的混合产品提供策略;政府参与度的增加促进客户价值创造效用边际递增。研究结论为制造企业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下合理地提供混合产品,政府引导市场客户与激励制造企业方面的政策制定,客户对混合产品消费观念的重塑提供了建议与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82.
政府激励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环境技术创新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作用,企业创新活动与政府环保目标的关系及政府激励企业环境技术创新中的博弈环节等,提出了政府激励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83.
284.
中国水资源管理博弈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随着中国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态势日益严峻.建立一个面向效率和公平的水资源管理机制的需求日益凸现。本文在比较传统行政模式和市场模式下水权管理不同特征的基础上,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从水量和水质两个维度分析了两种模式下的水用户博弈特征。结果表明:政府管制会出现“政府失灵”。无法实现政府和水用户之间的激励相容;在完全市场机制配置情况下,由于个人和集体理性的不一致,会导致水资源被过度污染、治污的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等“市场失灵”,基于不同模式下各自的利与弊,无论哪一种单纯的管理模式都不能满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认为中国水资源管理需要把水量和水质、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两种配置方式的优势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准市场水权交易机制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85.
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居民收入和城市人口的扩张,养殖业有进一步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区域集中的趋势,加剧了畜禽污染所带来的危害.该文建立了两个企业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环境污染税费征收对畜禽养殖业空间布局的影响.运用反向回溯法,得到模型的均衡解.分析结果表明,如果固定成本较低,发达地区的畜禽企业会在不发达地区设立分厂,以获得当地的产品销售市场,畜禽养殖业会根据环境污染税费引致的成本重新布局生产.因此,国家可以有效利用环境污染税费调节畜禽养殖业布局.最优环境污染税费与畜牧产品需求、畜牧产品变动成本和排污量高度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规划目标在不同区域设定不同的环境污染税率;国家还可以对较大规模畜牧业生产企业提供适当补贴,降低企业的迁移成本,以有效避免畜禽养殖企业向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区域集中,优化畜禽养殖业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286.
针对地震灾区重建住宅工程的质量等级评价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的特点,提出了关于云模型的震后重建住宅工程质量评价方法。着重考虑住宅安全性的需求,建立了震后重建住宅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信息熵法分别确定主、客观权重,然后运用博弈论思想将主、客观权重优化组合,得到综合权重;最后以汶川地震后芦山某重建住宅工程为例,综合利用正、逆云发生器及虚拟云理论得到各级指标的评价云滴图,与质量等级标准云作相似性比较。结果表明:该重建社区的住宅质量等级总体为“良”,一级指标中抗震安全等级为“优”,重建效率评价为“中”。算例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各级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评估者对各指标因素的全局把握。 相似文献
287.
耕地生态补偿相关利益群体博弈分析与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宏观层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和微观层面农民与市民之间博弈分析,找出促使均衡结果合理化方案,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博弈论与条件价值法(CVM)。结果表明:①博弈结果难以达成(保护,补偿)协议,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必须依靠中央政府作为媒介进行协商,采取管制与激励相结合的制度安排。②激励的实现通过微观层面利益主体受偿意愿与支付意愿而定,支付不够补偿,中央财政补贴,支付盈余则上缴中央财政,以湖北为例,农民每亩耕地应得到174元补偿,市民每户居民应支付246.6元,中央政府每亩耕地给予农民148.5元补偿。③宏观层面依据微观层面需求意愿与支付意愿的赤字或者盈余,确定区域之间应支付补偿或者获得补偿。研究成果能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耕地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依据,为尽快制定耕地生态补偿机制及政策、实现利益群体福利均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88.
环境分权下,地方政府及控排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制约着降碳目标实现,而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信、高效的协同减排环境。为此,本研究构建了以控排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为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探索区块链技术投入前后的协同减排策略;并借助数值仿真研究了区块链技术的监管影响系数、应用成本及地方支出系数对系统演化路径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块链技术投入缩短了减排系统的趋稳时间;监管影响系数与中央政府对区块链技术投入的支持程度、地方及控排企业的减排参与意愿呈正相关;区块链平台应用成本与地方政府减排参与意愿呈负相关,地方支出系数与中央政府对区块链技术投入的支持程度呈正相关,且均存在最优调控区间。因此,应积极开展区块链监管试点,引导、扶持企业绿色转型,强化中央督察职能,转变地方政府发展理念,保障减排政策落地和区域经济高质量转型。 相似文献
289.
跨界河流水资源保护利益协调问题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难点。以太湖流域典型跨界河流太浦河为例,对比分析上下游水资源保护利益诉求,基于博弈理论,引入外部驱动(流域机构介入、激励约束政策)与内部均衡(生态补偿、断面水质考核)四种协调手段,探讨均衡太浦河上下游利益矛盾、激励上下游实现合作保护的协作机制。结果表明:(1)在引入协调手段的博弈模型中,实现了博弈系统向协作策略(达标,补偿)演化。(2)基于博弈分析结果,协作策略(达标,补偿)的实现与激励约束力度、补偿金额、水权、上游保护成本与效益等因素密切相关。(3)外部驱动机制有利于协调上下游河流功能定位需求差异,并调动上下游加强协作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内部均衡机制有利于弥补上游水权、产业发展等利益损失,并倒逼太浦河水质达标、保障下游取水安全。(4)构建的太浦河水资源保护协作机制,可为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建设流域“清水走廊”提供理论与决策支持参考。 相似文献
290.
为了探究低碳经济情境下潜在技术创新采纳企业的微观决策互动机制涌现的企业集群宏观扩散现象,利用复杂网络演化博弈方法,将无标度网络视为扩散载体,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下潜在采纳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采纳决策及扩散模型,运用Matlab软件仿真研究微观层面因素对宏观扩散的影响。研究表明:市场机制下只有当企业采纳低碳技术创新增加的收益大于投入时,网络才能演化至扩散深度为100%的稳定状态,实现企业集群内低碳技术创新的完全扩散;网络规模对扩散速度有显著影响,规模越大扩散速度越慢;实施碳税、投入补贴和惩罚措施三种规制手段均能有效提高低碳技术创新扩散深度;网络规模越大碳税的推动作用越显著,相反,规模越小的网络对补贴力度的敏感性越强,而不同规模的网络对罚款力度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研究对推进企业集群低碳技术创新扩散及政府部门的环境规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一,企业间的策略学习对企业集群低碳技术创新扩散有重要影响,在企业集群中应培养核心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观念,使其作为"意见领袖"影响其它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采纳策略;第二,政府作为低碳技术创新扩散的推动者及环境监管的权利部门应为采纳低碳技术创新的企业提供补贴、依据碳排放量收缴碳税及惩罚不实施低碳生产企业等规制措施;第三,政府部门应根据发展阶段把握规制方式和力度,初期以补贴措施为主,随着低碳技术创新扩散深度逐渐增大降低补贴力度,同时提高碳税税率,另惩罚措施应在推进低碳技术创新扩散全过程中广泛实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