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318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04篇
综合类   254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9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51.
水库大坝的社会与环境风险标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对水库大坝进行风险评价时,涉及生命风险、经济风险及社会与环境风险标准.目前国际上关于社会与环境风险标准仍为空白.本文对社会与环境影响要素进行量化,再综合成社会与环境影响指数,并结合我国国情,借用F-N线法初步确定了我国的社会与环境风险标准.沙河集等6座水库的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该风险标准及其确定方法基本合理可行,可用于水库大坝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752.
基于渗流-损伤耦合分析的煤层底板突水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杨村煤矿17煤的水文地质条件,应用岩石破裂过程渗流与损伤耦合作用分析系统(F-RFPA2D),建立了薄煤层底板采动破坏的数值模型,模拟了采动条件下底板的破断失稳、裂隙扩展和突水过程,探讨了底板突水的机理,并对底板的易发生突水部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当回采工作面推进到26.8 m时,在隔水层的两个约束端产生拉剪破坏区.该破坏区和12灰贯通形成突水通道.突水后通道处的位移、流量都发生突变增加,并形成连锁反应,使12灰到13灰及其之间的隔水层依次发生破坏,最大破坏深度达13 m,但未勾通和14灰、奥灰之间的水力联系,在底板没有断层的地段不会发生突水.两个工作面采前和采后压水试验结果表明,采动后底板破坏深度在9.96~12.35 m,同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753.
针对传统方法对系统内部各部件互相影响研究较少的现状,提出了互因失效数学模型。以陀螺仪信号处理模块为对象,用互因失效模型进行分析,利用模糊集理论和专家知识确定互因相关系数,计算了各部件的互因失效率并进行排序,找出了系统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754.
以流固耦合的极限平衡法为基础,运用了泰勒级数法,对一铺膜防渗锰渣库在不同堆积高度的可靠度和失稳概率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参照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对于岩土边坡的失稳概率评价标准,对锰渣库在运行过程中的边坡失稳风险进行了评估。分析表明:铺膜防渗的电解锰渣坝,当沿用常规不防渗尾矿坝设计时,边坡失稳概率过高,应通过增加导渗体数量、降低边坡坡度、放缓渣库上升速度等设计优化措施,降低锰渣库边坡失稳风险;对于影响渣库边坡稳定的重要参数,如抗剪强度、渗透系数、界面抗剪强度等,有必要通过高质量的取样和审慎的试验获得可靠的试验数据,以降低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而增加预期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755.
某尾矿库初期坝采用分段施工,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影响坝体的稳定性。采用孔径雷达干涉技术对尾矿库初期坝进行了短期变形速率观测,得出坝体右侧的后期填筑区域整体上与主体仍能够基本保持同步沉降。建立了三维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尾矿库初期坝的静力稳定性和渗流稳定性,结果表明:初期坝体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都在安全范围之内,考虑水和尾砂的共同作用,后期堆积坝堆积至1765m高程时,坝体顶部和后期回填区域,存在小量位移变形,静态稳定性安全系数达到2.25,初期坝能够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756.
尾矿库安全与否关系到下游居民生命财产与矿山生产的安全,必须确保其安全运行,因此,需要实时了解和掌握尾矿坝生产期间稳定性的动态演变特性及其安全性。针对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借鉴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精细化评价理论,结合尾矿坝体、基底及其筑坝特点,建立了尾矿坝精细化评价方法。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将新方法的评价结果与传统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 结果表明,精细化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与精度高的特点,更加接近稳定状态的真值,从而为尾矿坝的安全评价与设计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57.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ructured risk-based failure assessment (RBFA) approach, which provides a complete solution to avoid repeated and potential failures to improve overall plant safety and availability.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nd high product demand have encouraged designers to design mega-capacity systems to enhance system utilization and improve revenues. However, these benefits make the systems more complex and thus prone to unnoticed failure. It is an overwhelming task to address all the failures due to the limited resources and time constraints. This leads to substandard and poor quality failure assessments, which cause repeated failures. To address this common industry concern, a four phase RBFA framework is proposed which is not limit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root cause(s) but also includes other actions such as failure monitoring. The four phases include the plan phase, the assessment phase, the analysis phase and the implementation-tracking phase. These phases cover identification of failure, failure analysis, root cause(s) analysis, and failure monitoring.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bility and advantages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are examined through two real case studies pertaining to bearing failure and drive coupling failure. By implementing the proposed approach,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have been experienced in the system availability in both the cases.  相似文献   
758.
利用FLAC模拟了不同岩石峰后脆性条件下圆形巷道围岩的破坏区分布及能量释放规律。在计算中,采用了应变软化本构关系及"先加载,后挖洞"方式。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峰后脆性的增加,围岩中发生破坏的单元变多,释放的弹性应变能总量增加,巷道围岩越来越难于再次达到平衡状态;尽管在一些算例中出现了沿环向发展的破坏区,但是不认为这与分区破裂化现象有关;难于采用二维的滑移线或破坏特征线解释分区破裂化现象。围岩分区破裂化现象的研究可从三维连续介质模型的空间局部化视角出发,亦可从二维颗粒体模型的颗粒相互作用机制视角出发,这两种思路都引入了二维连续介质模型中不具备的因素。  相似文献   
759.
岩土渐进式地质灾害是当前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颗粒离散元法导出颗粒连接损伤模型,建立岩石细观离散模型,进行不同颗粒参数条件下的岩石单轴受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岩石细观颗粒间相互黏结力是影响颗粒黏结破坏的主要因素;颗粒间摩擦系数是影响宏观强度的敏感参数,单轴受压试验形成接近45°剪切带,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较好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建立岩体开挖细观离散模型,模拟不同地层条件下的开挖过程,对比分析了开挖未支护和支护情况下检测点的沉降差异。研究发现,未支护支撑下,深层开挖时,检测点的位移沉降较浅层开挖时明显;支护可以有效降低围岩变形,防止拉应力产生。本文从细观上揭示岩体开挖条件下渐进式破坏过程形成机制,为更深入研究岩土力学特性和滑动断裂的形成与发展等渐进破坏过程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60.
提出了一种描述土石坝渗透破坏溃决全过程的数值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并利用甘肃小海子水库渗透破坏溃坝事件的调查资料对其合理性进行了验证;运用该模型,比较分析了初始渗透通道高程对土石坝渗透破坏溃坝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初始渗透通道高程对溃口发展过程、溃口洪水流量过程和最大下泄水量具有重要影响,初始渗透通道高程越低,因通道上部坝体发生坍塌而导致的管道流转变成堰流的时间越迟,溃口底部经受的冲蚀也更强烈,最终溃口宽度也更大;初始渗透通道高程越低,溃口峰值流量越小,溃口流量过程曲线更为扁胖,下泄水量也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