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0篇
  免费   796篇
  国内免费   452篇
安全科学   579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222篇
综合类   1728篇
基础理论   321篇
污染及防治   221篇
评价与监测   149篇
社会与环境   203篇
灾害及防治   89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88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230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雷州半岛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雷州半岛地下水资源为雷州半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厘清该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对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43组雷州半岛地下水样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Arc GIS空间插值、Gibbs图以及离子比值等方法分析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阴阳离子以HCO3-、Ca2+和Na+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3-Cl-Na-Ca、HCO3-Cl-Na-Ca-Mg、HCO3-Cl-Na-Mg和HCO3-Na型为主.研究区地下水中的Cl-、SO42-和Na+在雷州市西部含量较高,在其他区域均较低,HCO3-、NO3-、Ca2+、Mg2+...  相似文献   
832.
为提升交通应急管理能力,从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筛选出70篇与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相关文献,从概念、影响因素、测度方法、提升措施方面梳理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的发展脉络。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的研究视角从工程韧性发展到社会—生态韧性,再到应急管理;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的影响因素从关注自然因素到强调社会因素再到两者结合;定量测度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的方法成为焦点,且应急管理视角下网络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越来越强调综合治理。融合应急管理与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探索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多层次、多主体的韧性综合提升与治理将是未来研究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33.
为探究影响建筑工人安全能力的因素,提出一种集成解释结构模型(ISM)与序相关法(G1-Method)的因素分析法。首先,基于壳层模型(SHELL)与因子分析法,归纳与提取影响因素;其次,通过ISM构建工人安全能力影响因素多级递阶结构模型;最后,结合改进的G1-Method,计算因素间关联度及对安全能力的影响重要度。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安全能力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包括安全认知能力、安全行为能力2个维度,以及16个影响因素。其中,安全观念、操作技能、环境适应是建筑工人安全能力形成的浅层因素,而安全教培、安全管理是安全能力形成的深层因素。同时,安全观念、安全教培、环境适应是安全认知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操作技能、安全教培、安全管理是安全行为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34.
为识别导致架桥机施工时发生安全事故的关键致因和链路,提出一种融合N-K模型的复杂网络架桥机施工安全事故风险因素分析法。首先,建立2000—2022年期间的架桥机事故案例库,分析事故致因,将架桥机施工安全事故风险因素归纳为4个一级风险因素和24个二级风险因素;然后,以事故类型和二级风险因素为节点,以致因关联为边,建立架桥机施工安全事故致因复杂网络模型,计算风险因素节点的亲近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最后,建立N-K模型耦合分析一级风险因素,利用耦合交互信息值优化复杂网络风险因素节点的中心度,通过风险因素可达性分析和全局主路径分析,分别得到导致架桥机事故的7个关键致因和7条关键链路。结果表明:施工单位管理不到位、安全生产检查不充分2项管理因素的亲近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值较高。监理单位失职→施工单位管理不到位→安全生产检查不充分关键链路风险最大,针对这些关键风险因素和链路在架桥机施工过程中应重点管控。采用融合N-K模型的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架桥机施工安全关键致因和链路与事故调查结论一致,准确实现了架桥机施工安全事故风险辨识。  相似文献   
835.
为评估不同地区面对自然灾害冲击的区域韧性及影响因素,以自然灾害冲击地区所表现出的脆弱性和适应性,综合反映区域韧性,构建一种理解和量化区域韧性的框架。运用基于松弛变量的数据包络分析(SBM-DEA)方法,测算2011—2020年我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韧性水平;并结合空间杜宾模型,综合考察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维影响因素与区域韧性的空间效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灾害视角下全国区域韧性水平呈现北低南高的整体格局,地区间差异较大,年份差异相对较小,但变化幅度和频率存在逐渐扩大的趋势,区域韧性表现并不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强相关;空间计量回归中,教育程度、医疗资源、社会保障、产业结构等多种影响因素与区域韧性形成显著地空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836.
郑伟康  刘振中  项晓方 《环境科学》2024,45(2):1210-1221
微/纳塑料(M/NPs)因颗粒小、易吸附和迁移性强等特点,广泛地分散在土壤、大气与水环境中,近年来在各大水体中均有检出.M/NPs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其生理毒性对人类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该研究领域遇到的瓶颈在于对M/NPs的精准检测和高效去除.电化学技术因其在M/NPs的检测上表现出简携、灵敏和低成本等优势,对M/NPs的去除具有环保绿色、反应可控和效率高等优点,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以M/NPs的污染现状为出发点,对电化学技术应用于水环境中M/NPs的检测和去除进行了阐述和总结,分析了M/NPs的电化学传感方法以及传感器识别M/NPs的原理和特点,讨论了电絮凝、电吸附、电氧化和电还原技术对水体中M/NPs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于电化学传感方法检测M/NPs颗粒表现出良好的表征性能,通过电化学技术(电絮凝、电吸附、电氧化和电还原),M/NPs可被高效去除.电化学技术对M/NPs检测和去除的影响因素主要与传感器装置、电极材料、材料界面调控、参数条件和反应器体系有关.研究者未来应从传感器的设计、电极材料的开发和反应过程的优化这三方面聚焦,有望实现M/NPs从实验室的检测和去除转化到实际水体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37.
浅层地下水为安庆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水源,是维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保障.为深入研究安庆市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采集了 196组浅层地下水水样,综合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值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安庆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定量评估不同来源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贡献.结果表明,安庆市浅层地下水呈弱碱性,pH值在5.84~8.38,均值为7.21;ρ(TDS)介于47~1 620 mg·L-1,均值为324.21 mg·L-1,阴阳离子主要以HCO3-和Ca2+为主,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受岩石风化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矿物溶解和沉淀以及人类活动综合影响.Ca2+、Mg2+和HCO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作用,Na+、Cl-和SO42-受工业活动和生活污水的排放、K+和NO3-受农业活动的影响.APCS-MLR受体模型分析进一步揭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有地质因子、工业因子、农业因子和未知源这4种来源,其贡献率分别为45.35%、14.19%、25.38%和15.08%.地质因子是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重要来源,人类活动则加剧了地下水水化学的演变.  相似文献   
838.
茶园土壤氮素组分变化影响茶园土壤供氮能力和氮素循环.以植茶30、50和70a的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植茶年限土壤氮素组分变化特征及其与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粉粒、全磷、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增加,砂粒、黏粒、pH、电导率、有机碳和蔗糖酶活性逐渐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土壤含水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变化.②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酸解性铵态氮、氨基酸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且茶园土壤全氮、酸解性铵态氮、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氮含量显著高于林地.③全磷、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是土壤氮素组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有机氮组分与全磷、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无机氮组分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全氮与砂粒、粉粒、全磷、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39.
为推动污水生物脱氮技术绿色转型,针对厌氧氨氧化中底物亚硝氮(NO2--N)难以稳定获得的问题,利用好氧颗粒污泥(AGS)诱导其进行内源短程反硝化(EPD),实现低碳源条件下NO2--N的积累,可为主流厌氧氨氧化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支撑。当进水ρ(COD)/ρ(NO3--N)为3时,采用厌氧/缺氧/微氧条件,可实现EPD颗粒污泥的富集与稳定,NO3--N→NO2--N转化率(NTR)达到72.73%。在厌氧段,消耗有机物和糖原(Gly),合成聚羟基烷酸(PHA),ΔPHA/ΔGly(1.30 mol C/mol C)接近聚糖菌(GAOs)模型值,说明内碳源储存主要由GAOs完成。在缺氧段,NO2--N积累,并伴随PHA降低和Gly合成,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证明系统实现了EPD过程。通过优化运行参数发现,当ρ(COD)/ρ(NO3--N)为4.2时,系统的NTR提高至80.01%。批次试验结果表明,pH由6.0上升至9.0时,NTR升高至89.15%;温度从40 ℃降低至5 ℃时,NTR达到峰值91.16%,说明碱性和低温条件下更有利于NO2--N累积。因此,选择合适的COD/NO3--N、pH和温度,能够有效提升EPD过程的NO2--N积累效果。  相似文献   
840.
针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安全问题,从基础、结构、胁迫和效益等层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空间异质性、最小跨度树和障碍因子诊断等模型,探究江苏土地生态状况的基本特征、空间分异与障碍因子. 结果表明:① 江苏土地生态状况北高南低的分异特征明显,高值区向外辐射减少,而低值中心辐射增加. 高值和低值区面积较小,中间值区域面积最大,较高值区位于城郊和边缘地区; ② 土地生态状况的空间自相关性显著,热点区聚集于苏北,冷点区则在苏南以及泰州、南通的部分地区集聚. 冷热点区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发展水平呈互补格局,发达地区的土地生态指数较低,欠发达地区较高; ③ 江苏Ⅰ类一级土地生态区的自然条件优越,建设效益好,生态状况水平高. 障碍因子主要为水域比例、林地年退化率等. Ⅱ类一级生态区多位于淮南地区,以平原地貌为主. Ⅲ类一级生态区面积最大,位于苏南沿江地区. 障碍因子主要为耕地年退化率、土壤污染面积比例等,可通过管控土地生态风险,提高危机预警水平. 根据土地生态状况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研究,明确土地生态系统的运行情况,提出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建议,可为优化江苏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