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85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105篇
基础理论   2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将量子纠缠理论引入安全理论中,提出安全与危险纠缠机制;指出人们当前所处的“安全”的状态,实质上是“安全与风险叠加”的状态,是不确定的;而相对于当前的状态,之前的状态实质上是安全的,是确定的,由此重新给出了安全的新认知。再以安危纠缠和安全新认知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动态安全系统理论,给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提供了新思想和新方向。然后借由塔吊生产系统,展示了动态安全系统理论的应用,定量分析系统内部安全程度,从而使安全管理步入动态的定量化管理阶段。  相似文献   
82.
试论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陈霞  朱晓华 《灾害学》2001,16(3):92-96
人类社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遭受着多种灾害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与破坏。在我国,在整个防灾减灾工作的链环中,有关灾害的教育环节还十分薄弱,缺口很大,由此也导致公众的灾害意识还相当薄弱。本文即是从“人为营造”的灾害入手,系统地阐述了灾害教育在我国减灾防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3.
企业管理人员气候变化意识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总结了气候变化意识的定义和内涵,认为气候变化意识包括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等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两部分.其次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了企业管理人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的各项问题的得分率.在气候变化的认知方面,受访者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对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认知水平非常低,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水平比较高,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措施的认知程度则有明显的差异;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方面,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也有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企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利益相关方之一,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是强制性的标准和法令的执行以及经济激励政策的引导,中国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淘汰了落后产能、开展了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等.  相似文献   
84.
Following the severe flood events of 1998 and 2000, the United Kingdom's Environment Agency prioritised the need to increase public flood risk awareness. Drawing on data collected during research undertaken for the Environment Agency,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understanding of one aspect of flood awareness: people's recognition that their property is in an area that is potentially at risk of flooding. Quantitative analyses indicate that clas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in predicting flood risk awareness, followed by flood experience and length of time in residence.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area differences. Our qualitative work explores how those defined as 'at risk' account for their lack of awareness or concern about their risk status. We conclude that the problem is often not simply a lack of awareness, but rather, assessments of local risk based on experience that underestimate the impact of rare or extreme events. We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engaging with local perspectives on risk and making local people part of 'awareness-raising' processes.  相似文献   
85.
Carlisle in northwest England suffered its worse floods for more than 180 years in 2005. A study, reported here,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the health and social impacts of these floods via in‐depth, taped individual and focus‐group interviews with people whose homes had been flooded and with agency workers who helped them. Respondents spoke of physical health ailm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water health‐and‐safety issues related to the floods, and disputes with insurance and construction companies, which they felt had caused and exacerbated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Support workers also suffered from psychological stress. Furthermore, it was found that people had low expectations of a flood and were not prepared. The findings are presented in five sections covering flood risk awareness, water contamination issues, physical health, mental health, and impact on frontline support workers.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vis‐à‐vi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vision, contamination issues, training and support for frontline support workers, matters relating to restoration, and preparation for flooding.  相似文献   
86.
基于煤矿安全风险成因的国家应对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煤矿安全的重要性,介绍了导致我国煤矿矿难的6大主要风险因素: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煤矿安全生产相关立法情况、能耗结构、煤矿行业人员能力、煤矿技术设备先进程度和监管有效性水平。针对这6个要素,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研究的方式,研究了国家应对煤矿安全风险的体系规划。结果表明:国家在应对煤矿安全风险方面,必须采取5方面的措施,包括制定抑制经济过快增长的宏观政策和鼓励新能源政策、加强立法、吸引煤炭高等院校人才和培训在职人员﹑投资煤炭新技术研究和增加设备投入以及完备有效监管途径。应对体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提出国家、行业、企业防范煤矿安全风险所要采取的措施,构建了从上而下的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87.
通过对云南省1981—2003年的交通事故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给出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预测模型。通过与发达国家类似的交通事故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给出以时间和机动车拥有量为自变量、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因变量的简单预测模型,该模型对2004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预测是准确的;同时采用该模型预测了云南省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峰值及其年份。结论指出:基于目前的人、车、路和管理水平及发展趋势,云南省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2013—2018年之间将达到高峰,高峰时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5528~7369人之间。  相似文献   
88.
个人行为改善与减缓气候变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增加的能源消耗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导致气候变暖,并且气候变暖在日益加剧。个人行为也是造成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对气候变暖,除采取清洁发展机制等从排放源减少排放外,改善人们行为来减少排放也是实现气候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了个人行为对气候的影响、个人行为改善的途径及促进个人行为改善实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改善个人行为、减缓气候变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9.
为了探讨高原地区尘肺患者死因特点及其规律,对青海省1955—2005年间诊断的2 942例尘肺患者有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收集,并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青海省共有7种尘肺,其中矽肺和煤工尘肺占尘肺总数的93.88%。至2005年底,共有672例已死亡,尘肺病死率为22.84%。尘肺患者死亡年龄集中在40~49岁、50~59岁、60~岁组,占整个死亡总数的92.26%。平均死亡年龄为60.24岁,并且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延长。尘肺患者平均寿命损失为15年。对死因分析后发现,前3位死因依次为:肺心病、尘肺和肺结核。探讨、分析及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原地区尘肺患者的首位死因为肺心病,提示在今后高原地区尘肺病防治工作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0.
建立工伤死亡事故统计分析数据库,可利用计算机对大量的伤亡事故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不同要求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找出伤亡事故发生的一些规律,为今后的安全生产提出应该重视的问题,为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