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81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目前我国关于死亡事故的赔偿标准一是太低,二是标准不一致.由此产生的后果不仅使私了现象增多,增加了社会隐患而且怂恿了极个别肇事者采取故意至受伤者死亡的手段来减少自身的赔偿损失,严重危害了基本的人性道德标准.本文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损失赔偿理论"的新思路,即针对死亡者因生命丧失带来的三大损失提出了科学的赔偿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使死亡赔偿力求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42.
An account of histo-cyt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studies on ozone effect on crop and forest species in Italy is given, with emphasis on induced cell death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Cell death phenomena possibly due to ambient O3 were recorded in crop and forest species. In contrast, visible O3 effects on Mediterranean vegetation are often unclear. Microscopy is thus suggested as an effective tool to validate and evaluate O3 injury to Mediterranean vegetation. A DAB-Evans blue staining was proposed to validate O3 symptoms at the microscopic level and for a pre-visual diagnosis of O3 injury. The method has been positively tested in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op species, such as wheat, tomato, bean and onion and, with some restriction, in forest species, and it also allows one to gain some very useful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at the base of O3 sensitivity or tolerance.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云南省1981—2003年的交通事故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给出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预测模型。通过与发达国家类似的交通事故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给出以时间和机动车拥有量为自变量、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因变量的简单预测模型,该模型对2004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预测是准确的;同时采用该模型预测了云南省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峰值及其年份。结论指出:基于目前的人、车、路和管理水平及发展趋势,云南省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2013—2018年之间将达到高峰,高峰时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5528~7369人之间。  相似文献   
44.
为了探讨高原地区尘肺患者死因特点及其规律,对青海省1955—2005年间诊断的2 942例尘肺患者有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收集,并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青海省共有7种尘肺,其中矽肺和煤工尘肺占尘肺总数的93.88%。至2005年底,共有672例已死亡,尘肺病死率为22.84%。尘肺患者死亡年龄集中在40~49岁、50~59岁、60~岁组,占整个死亡总数的92.26%。平均死亡年龄为60.24岁,并且随着年代的推移而延长。尘肺患者平均寿命损失为15年。对死因分析后发现,前3位死因依次为:肺心病、尘肺和肺结核。探讨、分析及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原地区尘肺患者的首位死因为肺心病,提示在今后高原地区尘肺病防治工作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45.
苏莹莹  李然  林芝 《四川环境》2006,25(4):91-93,108
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对污染带长度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污染带长度的计算中,必须考虑边壁反射作用,而一般情况下,考虑2次边壁反射的计算结果即可以满足精度要求。本文通过对污染带长度应用问题的讨论认为: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研究污染带长度,还需要对污染区域内污染物的实际浓度给予关注,两者结合,才能对污染范围和程度有更准确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6.
建立工伤死亡事故统计分析数据库,可利用计算机对大量的伤亡事故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不同要求的统计分析结果,从中找出伤亡事故发生的一些规律,为今后的安全生产提出应该重视的问题,为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7.
利用西安市2014~2015年BC、PM2.5和气温及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等资料,基于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中的主效应模型、非参数二元响应模型和温度分层模型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C、PM2.5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最佳滞后时间下,BC、PM2.5浓度每增加1个IQR(BC:5.31μg/m3,PM2.5:40.30μg/m3),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人数ER(95% CI)分别为3.53%(95% CI:1.86,5.23)、2.01%(95% CI:1.06,2.97).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呈“V”型分布特征,最适温度为26℃.低温和高污染物浓度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存在协同放大效应,当气温低于26℃时,BC对人群健康风险比PM2.5更大.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而言,不同人群的易感程度不同,女性群体对BC、PM2.5暴露更为敏感.当BC、PM2.5同时纳入其它一种或几种气态污染物时,对ER值无较大影响.BC仅占PM2.5浓度的一小部分,但健康影响不容忽视,BC可作为评估大气污染物健康风险的重要空气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48.
太赫兹波斜入射均匀非磁化等离子中传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太赫兹波斜入射均匀非磁化等离子体中的传输特性。方法 根据分层介质中的电磁波传播理论,给出了等离子中太赫兹波的功率反射和透射系数,分析了太赫兹波频率、入射角、等离子体的碰撞频率和电子密度对太赫兹波传输特性的影响。结果 垂直入射时,模型结果与已有文献结果一致;斜入射时,入射角度增大,反射系数增大,透射系数变小。太赫兹波频率增大,反射系数减小,透射系数起初快速增大,而后变得平缓。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增大,透射系数减小,碰撞吸收增大,太赫兹波衰减增大。结论 入射角变大,反射率增大。太赫兹波频率较低时,入射角对透射率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49.
亿元GDP死亡率与区域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亿元GDP死亡率与区域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选择能够反映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又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通过统计年鉴获取大量数据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采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对亿元GDP死亡率和13个定量影响因素、5个定性影响因素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计算,排除区域发展水平的极度差异,在总体趋势上,亿元GDP死亡率与各相关因素的相关性在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上保持较好的一致性。计算结果表明,各地区可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和健全法制体系等方面降低亿元GDP死亡率,改善当地的安全生产水平,该结论能为各区域控制亿元GDP死亡率,对安全生产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0.
We studied the emotional reactions of 41 women in late pregnancy shortly after they had been informed of the diagnosis of ‘severe or lethal fetal malformations’ and 3 months after delivery. In addition, situational variables were explored as determinants of grieving. While grief did not diminish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psychological instability was less pronounced at 3 months after delivery. More grief reactions were evoked by self-reported easily versus self-reported not easily initiated pregnancy, gestational age between 24 and 34 weeks versus beyond 34 weeks, multiparity versus primiparity, and viewing versus not viewing the bab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