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190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166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探究深度学习在冲击地压预警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新疆某冲击地压矿井为研究背景,将深度学习和专家评判运用到微震数据分析中,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构建冲击地压预警模型。充分利用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对时序数据有较强特征提取能力的优势,以微震数据及其特征参数作为输入,以专家评判值作为标签,借助Python-Keras框架实现冲击地压预警模型的构建和训练。研究结果表明:模型预警效果并不随着训练迭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最优,存在最优迭代次数,对于所建模型当迭代次数为30时测试集的冲击危险预测结果与专家评判结果基本吻合,同时说明模型可以较好地学习专家评判经验实现冲击地压预警。研究表明所建模型对研究时段内发生的5次大能量矿震事件均进行预警,其准确度较高,具有现场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2.
为研究高温高湿巷道不稳定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采用Fluent软件对高温高湿巷道内的热湿交换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单因素和正交模拟实验探讨风流温度、风流速度、岩石导热系数、原岩温度以及巷道当量直径对高温高湿巷道不稳定换热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湿巷道不稳定换热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普通巷道一致,均与通风时间呈负相关,但通风时间为1 a的高温高湿巷道不稳定换热系数较普通巷道增加了12.5%。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到风流速度、岩石导热系数和当量直径与不稳定换热系数呈正相关。通过极差分析得到各因素对不稳定换热系数的影响程度为:岩石导热系数>当量直径>风流速度>风流温度>原岩温度。利用SPSS软件对正交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不稳定换热系数的计算模型,拟为高温高湿巷道内热负荷计算及井下风温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为探究在上软下硬地层中进行深基坑开挖时围护结构水平位移与内支撑轴力的变化规律,以广州地区某上软下硬地层盾构井深基坑开挖项目为依托,基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MIDAS/GTS软件开展深基坑开挖全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将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模拟值与监测值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改变围护结构嵌固深度、主体结构厚度等工况,研究上述因素对结构水平位移变化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测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值11.78 mm,位于长边0.7倍基坑深度附近,坑角处位移值最小;改变结构嵌固深度对坑深15 m以下围护结构位移值影响较大,本工程最佳嵌固深度为1.5~3 m;围护结构水平位移会随着结构主体厚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最大位移间差值逐渐减小,结构主体厚度设计值宜为0.8~1 m。  相似文献   
84.
为避免或减轻工程结构在建造和运营期间因结构振动产生不同程度损伤,造成安全隐患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针对结构振动损伤识别技术展开研究,探讨不同深度学习方法发展情况及其利弊,寻找更具可行性的损伤识别方法,并对其最新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全面综述。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深度学习开发新的结构损伤识别技术,无需冗余的数据预处理以及手工提取损伤特征,实现以较高精度实现损伤识别任务;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以其独特的应用优势,在数据样本有限条件下较二维卷积神经网络(2D-CNN)表现更为出色。研究结果可为数据驱动的结构损伤识别问题提供新思路,进一步完善土木结构健康监测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85.
冀东是华北主要产金区之一 ,也是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前人的研究将该区金矿分为多种成矿模式 ,矿质来自不同渊源。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资料的不断积累 ,有必要对该区的成矿作用和金的物质来源进行再认识。总结 13个金矿床 (点 )的各种资料 ,认为该区金矿的矿质应来自深源流体。原定的各种成矿模式只是矿液在不同空间滞留成矿的结果 ,而非本质问题。找矿方向应是研究其矿液通道及其富集成矿的部位。  相似文献   
86.
Thirty-nine deep subsurface soils( 150—180 cm depth) near the outskirts of Beijing were investagated. The concentrations including n-alkanes from C13 to C36, pristane and phytane were in the range of 0.60 to 170.10μg/g, with a median value of 4.26. Carbon preference index values for n-alkanes ranged from 1.08 to 2.98, with a median value of 1.48. The percentage contribution of “wax” nalkanes was in the range of 6.03%--46.22%. A predominance of odd/even carbon n-alkanes and unresolved complex mixtures with different shapes and ranges were frequently observed. Factor analysis reduced the data set into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s and confirming contributions from low ( 19.58% ), medium ( 20.49% ) molecular weight species and long-chain n-alkanes (43.41% ), respectively.Molecular biomarkers such as pristane, phytane, hopanes and steranes were detected. Based 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concentration profiles and molecular markers, it was found that the aliphatic hydrocarbons were from both biogenic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s.  相似文献   
87.
采用合理的模具结构、选择合适的模具材料、采用适宜的热处理工艺和表面强化工艺以及提高模具的加工质量等都可以显著提高温冲压模具的使用寿命。分析了超高强度钢制深盲孔壳体温冲压成形时,模具的工作条件及其失效形式,提出了能有效提高该壳体温冲压模具寿命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8.
介绍了工件在拉深过程中 ,由于坯料在外力的压应力作用下所产生失稳而引发起皱的原因 ,并就防止起皱提出了增加压边力、拉应力等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9.
在Pt/Al_2O_3催化剂用玻璃外循环无梯度反应器研究了丁烷、反-丁烯-2及顺-丁烯-2深度氧化动力学。深度氧化服从L-H机理模型。用正交设计法估计了动力学方程中的参数值。用脉冲色谱法研究深度氧化的L-H机理,并测定了吸附热。求出了深度氧化的CO_2生成速度。  相似文献   
90.
论述了海洋工程所面临的严重挑战。阐述了舰船行业中舰船材料、构件的海洋环境腐蚀防护试验概况以及舰船机电设备环境试验、舰船海洋(含湖水)环境物理性能(电磁、水声、水压等)测试和海洋风、浪、流等海洋环境观测和试验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