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22篇
综合类   147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1.
论中国环境监测发展战略   总被引:33,自引:10,他引:23  
介绍了中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环境监测发展面临的压力,提出了中国环境监测的发展战略和实现战略目标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2.
酸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介绍了酸雨的起因和目前国内外开展的 1 1个研究领域 ,叙述了各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指出要解决酸雨问题 ,应通过对酸性污染物的排放、迁移扩散、转化、沉降、对水及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基础研究和信息 ,制定出控制污染源的排放、节能及生态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93.
利用1985、2000、2013年遥感影像提取的土地覆盖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度计算、转移矩阵等,分析1985—2013年我国典型地区各类型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生态系统相互转化时空变化特征等,揭示1985—2013年生态环境格局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一级分类生态系统综合变化率,赣江、闽江、白龙江和岷江上游流域分别为4.7%、3.9%、3.3%和1.7%,生态系统变化强度1985—2000年较缓,2000—2013年更剧烈。1985—2013年典型区生态系统的主要转化方向具有持续性和双向性特征,岷江、白龙江和赣江上游流域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效果明显,出现较高比例的耕地转为森林和草地;面积占67.4%生态系统类型变化与耕地生态系统和人工表面生态系统变化有关;生态系统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生态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主要河流谷地的线状延伸,主要城镇居民点附近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较为突出,人类活动是典型地区生态系统类型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典型区尤其是敏感区应加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减少人类经济活动,降低洪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概率和程度。  相似文献   
94.
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环境监测站属于公益性二类事业单位.通过分析监测站目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包括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综合素质、推进内部机制改革、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等一系列实现转型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5.
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不同风向角α (α=0°、45°、90°)及道路屏障位置(中间单路障和两侧双路障)对街道峡谷内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数值模拟采用标准 k-ε 湍流模型且Sct选择0.3时,计算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较好吻合。结果表明,2种路障布置方式可有效降低人行道内污染物浓度,特别是,当α=45°时,污染物浓度最多可降低46.23%。同时,风向角α对街道峡谷内污染物扩散影响较大。当 α=90°时,空气流通不良使得污染程度最为严重,且污染集中在背风侧近地面。单路障比双路障布置对污染物扩散影响更大,前者使污染物主要集中在街道中心背风侧,其他位置浓度明显降低;双路障时仅在一定范围内改善人行道内空气品质,但对街道整体污染物分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6.
采用DustTRAKTM气溶胶(粉尘)监测仪对成都市112个不同类别的房建、市政工地施工扬尘进行测试,研究了不同类别施工扬尘的排放特征,分析了下风向扬尘浓度的变化趋势,并采用CALPUFF对成都市新都区某建筑工地的排放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成都市施工扬尘排放浓度约为0.13~2.91mg/m3,其中房建类施工平均浓度约为0.94mg/m3,高于市政施工;大型工地扬尘平均浓度约为0.61mg/m3,低于中型和小型工地;土方施工阶段平均浓度约为1.21mg/m3,远高于地基建设、主体建设、装饰阶段.(2)成都市施工扬尘呈现出高低浓度交替的周期性变化,其中房建工程土方施工阶段的高低浓度差值可达到0.6mg/m3以上.(3)施工扬尘在场界外下风向5~15m范围内会出现浓度增加的趋势,随后逐渐下降,在50m附近逐渐趋于稳定,稳定浓度介于0.1~0.2mg/m3.(4)CALPUFF模型能较好地从宏观角度来模拟成都地区施工扬尘的扩散趋势,但难以捕捉施工扬尘在下风...  相似文献   
97.
Data on the parameters of migration of two land snails of the genus Xeropicta are presented. In relatively homogeneous habitats, the locomotor activity of these mollusks is relatively high: they can travel for up to 300 cm per day, with neither the phenotype nor size of the shell having any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level of dispersal. The snails prefer to travel westward and southward, but the distances covered by individuals moving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are similar. No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irections or distances of movement on two successive days has been observed.  相似文献   
98.
西藏阿里地区的林业资源及其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对西藏阿里地区林业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征和生产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探讨了该地区林业生产存在的“资源结构简单、后续资源极端贫乏;资源分布不均,水平和垂直分异突出;宜林荒山荒地资源面积大,造林任务艰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和建议:①健全林业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林业资源管理;②节省薪柴,保护生态环境;③实行林地承包制,大力兴办林业;④加强林业科技投入,以科技兴林,走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9.
环境保护执法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执法的方式、手段起到优化作用.随着环境立法的完备和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加强环境执法的力度、改变环境执法的方式和执法领域.只有严格的执法才能保证和刺激政府、企业对环境服务的需求.通过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体系,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以法规的形式,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调整和强化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加大统一监管力度.做到法定执法权限,公开执法程序,明晰执法责任,规范执法行为.文章通过分析现行环境执法的缺陷,提出中国环境执法的优化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0.
The East-West Center convened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ate policy in Honolulu, Hawaii, on September 4–6, 2003. Sponsored by the Dutch Ministry of Housing, Spatial Planning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Japanese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Taiwan), and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Japan), this major event covered almost every important issue and featured perspectives from the most important parties and stakeholders in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climate policies and taking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further. It brought together a remarkable cross-section of world opinion on climate policy after Kyoto. This report provides a summary of each presentation and highlights discussions organized under the following six session headings: Session 1: Climate Change in Focus – From Science to Policy; Session 2: U.S. Climate Policy and Perspectives; Session 3: European Union Climate Policy and Perspectives; Session 4: Challenges for other Majo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Session 5: Issues Related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Session 6: Panel Discussions: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