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8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为研究十六烷值改进剂和消烟剂对柴油机燃用乙醇柴油时颗粒排放特性的影响,在乙醇柴油中加入0.1%(以w计)、0.3%和0.5%的十六烷值改进剂或消烟剂,并在YZ4DB3柴油机上分别对这些燃料的排气烟度、颗粒比排放和粒径分布等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含添加剂的乙醇柴油颗粒物排放远低于0#柴油,降幅在50%以上;与0#柴油相比,添加0.3%十六烷值改进剂的乙醇柴油降低颗粒排放效果较显著,降幅高达64.2%,而添加0.1%消烟剂的乙醇柴油颗粒物排放降幅更高达84.0%,表明消烟剂的降颗粒效果更加显著. 柴油机燃用柴油时,排放颗粒的粒径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在0.56和0.18μm左右;但燃用含添加剂的乙醇柴油时,排放颗粒的粒径则呈单峰分布,其峰值均在>0.56~1.00μm粒径范围内. 柴油机燃用含添加剂的乙醇柴油后,0.18~0.32μm粒径范围内的排放颗粒显著减少,但在>0.32~1.00μm粒径范围内增加;同时,排放颗粒物中的积聚模态颗粒占排放颗粒总质量的比例降低,而粗粒子模态颗粒的所占比例相应增加. 排气烟度与积聚模态颗粒质量分布密切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柴油添加剂能够显著改善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特性,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相似文献   
22.
以液体石蜡和水制备乳化液,以制备的乳化液吸收甲苯废气。考察了制备乳化液时油水质量比、乳化剂的质量分数、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乳化时间、乳化温度的选择及Tween 80、正辛醇、NaCl、Na2SO4对甲苯吸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下油水质量比为7∶3,乳化剂质量分数为7%,HLB值为10,乳化时间为0.5 h时制备的乳化液稳定性最好。试验条件下乳化液对甲苯的初始吸收率可达96.53%,增加Tween 80的量和添加正辛醇能提高乳化液的吸收效果,添加NaCl和Na2SO4则降低乳化液对甲苯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23.
减阻剂可以有效改变管道内流动结构,减少流动阻力,在保证管道输量的前提下,降低管道的工作压力,提高管道的安全性能。采用Giesekus模型对表面活性剂减阻流动进行直接数值模拟,并基于模拟计算结果,采用小波多分辨分析方法研究减阻剂对流动结构的影响,定量计算减阻剂的作用效果,分析其对管道运行安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减阻剂作用下,流向速度分量的大尺度脉动所含能量显著增强,与牛顿流体相比,减阻流体的大尺度结构增大约1.5倍,而小尺度流动结构明显减少,进一步证明了减阻剂对小尺度湍流结构的抑制作用。得到的减阻率为47.07%,可使管道在较低压力下运行,降低管道的安全风险,提升管道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24.
催化剂成型过程中添加剂的种类和添加量对成型后催化剂的机械强度、成型效果和催化性能有很大影响.本文研究了Mn-Ce/TiO2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添加剂对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的拟薄水铝石作为黏结剂,可使催化剂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添加2.5%的活性炭作为造孔剂,可以有效改善催化剂的孔结构.催化剂成型后脱硝性能下降,反应温度为90℃和120℃时,催化剂的NOx转化率分别下降了15%和30%左右,当温度到达150℃及以上时,催化剂成型前后的脱硝性能基本一致.最后,通过BET、FT-IR、NH3-TPD和H2-TPR表征分析原因:成型后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容下降,催化剂的表面酸性位点和氧化还原能力下降都会影响催化剂的脱硝性能,所以催化剂成型后低温活性变差.  相似文献   
25.
固体添加剂对煤气化过程中痕量元素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改进的地球化学富集因子(MGEF),采用氢化物发生器和原子荧光光谱法联用(HD-AF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原煤和气化产生的灰焦中AS、Cd、Co、Cr、Cu、Mn、Hg、Pb、V、Se、Sr、Zn12种痕量元素含量,研究了石灰石、白云石、碳酸钠3种固体添加剂对痕量元素的控制规律,发现不同添加剂对痕量元素具有不同的抑制效果.向煤中添加石灰石和白云石后,几乎所有痕量元素在灰焦中的MGEF都增加.石灰石分解形成的CaO对AS、Co、Cr、Se、Zn的吸附既有物理吸附,也有化学吸附;对Cd、Cu、Hg、Pb、V、Sr的吸附主要是物理吸附,并且CaO对Cd、Cu、V的吸附能力大于Hg、Pb、Sr.白云石对AS、Co、Cr、Hg、Pb、V、Zn的抑制效果比石灰石好,但对Cu、Se、Sr抑制效果不及石灰石.向煤中添加碳酸钠后,灰焦中AS、Cd、Cr、Pb、Se的MGEF减少,Zn的MGEF增加,Co、Cu、Hg、V、Sr的MGEF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6.
第三代汽油清净剂在保持发动机喷嘴、进气阀清洁的同时,增加了燃烧室沉积物(CCD),这将增加部分污染物的排放. 通过M111发动机台架试验,测量了试验过程中CO,碳氢化合物(HC)和NOx的排放,考察了燃烧室沉积物对不同工况下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燃烧室沉积物对NOx的生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可能会增加CO排放;燃烧室沉积物对HC排放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会增加高速工况下HC的排放,但其少量存在时可降低发动机在低速低负荷工况下的HC排放.   相似文献   
27.
炼油厂脱水浮选渣的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炼油厂污水车间浮选工序大部分采用铝盐作浮选剂,产生的浮选渣经离心脱水后会有比较高的油类有机物和一定量的铝化合物,非常适合于综合利用,使其中有用的物质得以资源化.本文介绍经三种方案──作为型煤添加剂、制取普通炼结砖、制取碱式氯化铝,对脱水后的浮选渣进行综合利用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方案完全可行,在消除浮选渣二次污染的同时,达到了变废为宝的目的.  相似文献   
28.
蜈蚣草是砷(As)的超富集植物,为了研究CaO、MgO以及白云石对蜈蚣草燃烧过程中砷迁移规律和赋存形态的影响,利用管式炉装置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结果表明:3种添加剂在400~700℃温度区间固砷效果明显,MgO的固砷效果最佳、CaO其次、白云石最差.CaO和MgO的最佳固砷温度为500℃,最佳固砷效率分别为17%和14%;白云石的最佳固砷温度为700℃,最佳固砷效率为10%.燃烧温度在400~500℃时,掺混添加剂会使底灰中可溶砷的比例提高约5%,这是由于温度较低时,这3种添加剂主要是通过物理吸附对砷进行固定;而当温度超过800℃时,底灰中可溶砷的比例降低约10%,这是由于添加剂影响了底灰对砷的自固定,减少了可溶性砷化合物的形成.当温度低于700℃时,掺混添加剂会使底灰中出现少量As3+.  相似文献   
29.
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添加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双搅拌釜,作石灰石浆液脱硫的实验,测定添加剂强化前后石灰石浆液脱硫过程中气液两相传质系数的变化,对比气液两相传质系数的大小。并结合国内外脱硫技术现状,提出了以石灰石作为脱硫剂,以硫酸镁、硫酸钠、腐残酸钠为添加剂,应用双搅拌釜为主设备的湿法脱硫方法,对添加剂的脱硫机理进行了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30.
Influence of common dye-bath additives, namely sodium chloride, ammonium sulphate, urea, acetic acid and citric acid, on the reductive decolouration of Direct Green 1 dye in the presence of Fe0 was investigated. Organic acids improved dye reduction by augmenting Fe0 corrosion, with acetic acid performing better than citric acid. NaCl enhanced the reduction rate by its ‘salting out’ effect on the bulk solution and by Cl anion-mediated pitting corrosion of iron surface. (NH4)2SO4 induced ‘salting out’ effect accompanied by enhanced iron corrosion by SO42 − anion and buffering effect of NH4+ improved the reduction rates. However, at 2 g/L (NH4)2SO4 concentration, complexating of SO42 − with iron oxides decreased Fe0 reactivity. Urea severely compromised the reduction reaction, onus to its chaotropic and ‘salting in’ effect in solution, and due to it masking the Fe0 surface. Decolouration obeyed biphasic reduction kinetics (R2 > 0.993 in all the cases) exhibiting an initial rapid phase, when more than 95% dye reduction was observed, preceding a tedious phase. Maximum rapid phase reduction rate of 0.955/min was observed at pH 2 in the co-presence of all dye-bath constituents. The developed biphasic model reckoned the influence of each dye-bath additive on decolouration and simulated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obtained at pH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