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44篇
安全科学   188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312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51.
为分析煤氧化-热解进程的增失重阶段与动力学三因子,根据同一氧体积分数、5种不同升温速率下煤氧化-热解的TG-DTG曲线,探讨了煤氧化-热解进程经历的增失重阶段,基于Popescu法计算了不同阶段的动力学三因子。结果表明实验煤样的氧化-热解进程可分为失水失重、氧化增重、燃烧失重和燃尽恒重4个阶段。失水失重、氧化增重和燃烧失重阶段的反应机理分别为Mample单行法则、三维扩散模型和相边界反应的收缩球体模型;活化能分别为54.128 kJ·mol-1、152.252 kJ·mol-1和134.458 kJ·mol-1;指前因子的自然对数分别为16.832 s-1、32.597 s-1和18.365 s-1。  相似文献   
652.
利用Amberlite XAD-2树脂辅助解吸技术表征某焦化厂土样中高环PAHs的解吸特征及其生物可给性,分析风险评估过程中考虑污染物生物可给性的可行性;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测试解吸前、后土样的红外光谱特征,判断不同土壤有机官能团对PAHs的吸附强弱. 结果表明:土样中PAHs前30 d的解吸速率明显大于后60 d(前者的解吸速率比后者高2~3个数量级),60 d后污染物解吸基本已达到平衡,整个过程符合两阶段解吸模型. 渗漏污染途径下土样中高环PAHs的生物可给性为0.18~0.47,低于大气沉降污染途径下表层土样中对应PAHs的生物可给性(1.00),表明在开展场地健康风险评估过程中,应考虑具体场地土壤中PAHs的生物可给性,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评估结果的保守性. 解吸前、后土样红外光谱特征整体无明显变化,解吸过程不改变土壤主要有机官能团类型,但解吸后土壤中羟基和羧基的峰强明显减弱,吸附于羟基及羧基上的PAHs可能更易解吸.   相似文献   
653.
开展耕地适宜性评价是编制农业发展规划、优化耕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工作。文章以西藏一江两河流域18 个县的耕地资源为评价对象,将模糊证据权模型引入到耕地适宜性评价中,通过该方法筛选出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状况等4 个方面的9 个因子作为证据图层,并计算因子图层的模糊证据权重,最后综合各因子图层的证据权重参数得出后验概率并修正形成耕地适宜性分布图。结果表明:①80.83%的适宜样本点处于修正后验概率分级图的中等适宜级别及以上,即已知信息体现出较高的吻合性,表明模糊证据权模型能够科学、有效地评价耕地资源的适宜性;②集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一体化的模糊证据权模型既能够充分发挥先验知识、客观规律的作用,也可以通过隶属度函数增加知识干预,有效利用专家的丰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知识驱动方法中因子筛选和权重确定主观性强或纯粹数据驱动方法的不足;③研究区21.32×104hm2的耕地资源中,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的耕地资源分别占32.03%、31.94%、27.19%和8.84%,对应其空间分布情况,可以优化耕地资源规模与布局,指导高原耕地区农业生产实践,促进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54.
In this work, the enhanced dewaterabing characteristics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 using Fenton pretreatment was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effectiveness and statistical optimiza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RSM) and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CD)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and opt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ortant operational parameters, i.e., H202 concentrations, Fe2+ concentrations and initial pH values. A significant quadratic polynomial model was obtained (R2= 0.9189) with capillary suction time (CST) reduction efficiency as the response. Numerical optimization based on desirability function was carried out. The optimum values for H202, Fe2, and initial pH were found to be 178 mg-g-1 VSS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 211mg.gI VSS and 3.8, respectively, at which CST reduction efficiency of 98.25% could be achieved. This complied well with those predicted by the established polynomial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enton pretreatment 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advanced waste activated sludge dewatering. The enhancement of sludge dewaterability by Fenton's reagent lies in the migration of sludge bound water due to the disintegration of sludge flocs and microbial cells lysis.  相似文献   
655.
Chen Wenxue 《Safety Science》2012,50(4):923-92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drill cutting weight (DCW) is studied with numerical modeling and field testing. Jinjiazhuang coal mine 110403 workface is used as a case study. Stress analysis of the workface is carried out with numerical modeling, with input parameters obtained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e stress of workface is examined at one section along the mining direction in terms of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Comparing simulating results of stress and field testing drill cutting weight, the stress and drill cutting weight has good agreement and one formulation is derived in this case.  相似文献   
656.
基于熵权法和物元分析的采空区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精确合理地评价采空区危险性,针对采空区危险性评价中涉及的各因素复杂性和不相容性特点,运用熵权法与物元分析建立采空区危险性评价模型。从地质条件和工程实际出发,考虑采空区稳定性的14项影响因素,基于多指标优化融合的思想,通过物元变换建立采空区危险性评价的物元体系,计算评价指标对评价等级的关联度,引入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根据采空区危险性对评价等级的关联度确定采空区危险性等级。将该方法用于评价湖南冷水江锡矿山8个采空区的危险性,得出其危险性等级分别为Ⅲ级、Ⅲ级、Ⅲ级、Ⅱ级、Ⅱ级、Ⅱ级、Ⅳ级和Ⅳ级,该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657.
基于模糊物元的采空区稳定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准确评价地下矿山采空区的稳定性,通过分析采空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确定采空区的地质、水文、环境及几何参数为采空区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集成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结合模糊物元理论,构建采空区稳定性模糊物元评价模型,用关联度表示评价结果。某地下金属矿山采空区稳定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地下采空区的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658.
飞行员疲劳是关系到飞行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飞行员疲劳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防止因飞行疲劳引发的飞行事故.在分析飞行员疲劳的影响因素确定疲劳风险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主客观赋权法结合的综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了飞行员疲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飞行员疲劳状况问卷调查结论,采用改进了的TOPSIS方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验证研究,结论表明各指标权重与问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59.
为了评价煤矿的安全现状,同时实现对各类安全隐患的排查,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 耦合区间直觉模糊语言数(IIFLNs)进行计算的IIFLNs-AHP评价模型。首先提出了区间直觉模糊语言关联混合几何 (R-IIFLNHG)算子,并由其算出评价权重向量;其次结合层次分析法(AHP)运用提出的权重聚合计算公式来确定各层次指标重要程度,并对指标进行排序。以某煤矿为例,运用IIFLNs-AHP进行计算,同时根据计算结果找到了隐含的各类安全隐患,其计算分析结果与现场情况及前人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IIFLNs-AHP的正确性。结果表明,IIFLNs-AHP能够较好地对煤矿各类安全评价指标进行排序,有助于确定指标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并可据此实现对安全管理有针对性的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660.
基于因子交互作用影响矩阵及采空区危险度影响因子分析,选取12个采空区危险度主要影响因子,建立采空区危 险度多因子交互作用矩阵模型。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各影响因子相互作用权值,得到影响矩阵对单一因子的影响值及 单一因子对矩阵系统的影响值,从而得出采空区危险度因子影响权重表。分析影响权重表,得到对采空区影响最大的因 子为矿柱尺寸及分布和岩体断裂及破损带。采用差值法,对采空区危险度进行等级划分,最后得到采空区危险度分级图 。经过实例验证,影响矩阵法分析评价结果与实际吻合,表明采用影响矩阵法评价采空区危险度是可行的,具有实际应用 意义,可在实际矿山工程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