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7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62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Abstract

Electric vehicles (EVs) are currently being discussed as a promising means to increase the energy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of today's transport systems. Whil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cost reduction are certainly crucial topics for their successful diffusion, consumer acceptance is another issue that warrants further analysis. Based on a large online survey (N?=?969), we compared four consumer groups which differ in their likelihood to purchase an EV with regard to their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eir willingness to pay (WTP)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EV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early users in Germany are most likely to be middle-aged men living with their families in a multi-vehicle household who have a higher WTP for an EV. Perceived compatibility of an EV with personal needs seems to be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on the stated willingness to purchase an EV. With regard to the promotion of EVs, strengthening their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and providing financial incentives for purchase are rated as important measures by a majority of the sample, whil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comparable to conventional vehicles seem to be less important for most participants.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es, we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measures regard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EVs.  相似文献   
242.
针对目前环境承载力预警相关研究不足的问题,采用景气指数法构建针对我国环境承载力的预警方法体系,并对我国2001年~2014年的环境承载力预警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2004~2014年的环境承载力预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预警系统结果与真实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环境承载情况吻合良好,预警效果显著,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预警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环境承载力状态有所差异,全国整体环境承载力承载状态趋好,但未来依然要警惕可能面临环境承载力的超载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提高环境自身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43.
接种单一/混合污泥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快速启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泽文  李冬  张杰  郭跃洲  李帅 《环境科学》2017,38(12):5215-5221
在两组SBR反应器R0、R1中分别接种单一类型反硝化颗粒污泥和反硝化颗粒污泥与好氧硝化污泥的混合污泥(体积比为2∶1)来启动厌氧氨氧化,旨在探求不同接种污泥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快速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R0用时64 d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总氮去除负荷为0.26 kg·(m~3·d)~(-1),R1用时47 d,总氮去除负荷为0.30 kg·(m~3·d)~(-1),比R0缩短了17 d;在富集培养阶段,R1中红色污泥大量出现,系统厌氧氨氧化特征比R0更加明显;反应器启动成功后,R0的化学计量比为1.20和0.34,R1的化学计量比为1.26和0.21,比R0更接近理论值1.32和0.26,R0中污泥的MLSS和MLVSS分别恢复到初始种泥的51%(4.2 g·L~(-1))和38%(2.3 g·L~(-1)),R1中污泥的MLSS和MLVSS分别恢复到初始种泥的54%(4.4 g·L~(-1))和42%(2.6 g·L~(-1)),高于R0,可以推测,R1驯化过程中厌氧氨氧化菌(AnAOB)增殖速率比R0更快.采用混合污泥作为接种污泥能够加速厌氧氨氧化的启动进程,且启动成功之后系统的脱氮性能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244.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每小时约连续发生2000个雷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到如今的信息时代,任何场所(特别是雷电多发地区)都有可能发生雷击灾害,许多雷击事故往往是由于低压供、配电线路与信息传输线路感应传导雷电高电压引起的。尽管闪电定位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雷电防护有相应的国际、国家与行业技术规范,但发生雷击事故现场仍然不能获取实质性的雷击参数,某些雷灾鉴定缺乏科学的定量数据,人们希望能有像飞机黑匣子那样的智能设备。所研究的黑匣子是一种在线监测、记录、还原雷击参数的智能仪表,对特定环境设施(如:避雷针、低压供、配电线路与信息传输线路)入侵的雷击具备在线实时监测、记录并还原雷击参数雷电流幅值、持续时间、极性(雷击电流走向)与波形的功能;且具有对在线电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的动态预警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245.
为研究直立型ESFR喷头对高架仓库的保护性能以及配水支管对灭火性能的影响,将K202直立型ESFR喷头安装在DN50的配水支管上,在10.5 m净空高度下分别开展5层和6层货架的实体火试验,测量喷头开启时间、开启数量、吊顶下温度、点火位置正上方钢梁温度及货品烧损量等试验参数。结果表明:不超过3只的ESFR喷头会在火灾初期迅速启动,喷头启动后,火势得到快速抑制,整个试验过程中火均未蔓延至邻排货架。K202直立型ESFR喷头能有效保护储物为箱装不发泡塑料的高架仓库,外径不超过60 mm的配水支管或类似的障碍物对直立型ESFR喷头灭火性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46.
近岸海域重金属污染不容乐观,作为“一种潜在的海洋模式鱼种”黑点青鳉(marine medaka,Oryzias maelastigma)对不同重金属胁迫的响应水平却鲜有报道.为探究并比较海水鱼种黑点青鳉早期生活阶段对Cd2+、Hg2+、Cr6 +和pb2 +等不同重金属胁迫的响应,在实验室通过半静态方式,对黑点青鳉受精...  相似文献   
247.
阐述了水质预警的概念,介绍了水环境模型、生物毒性监测和数理统计方法在地表水水质预警中的应用,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水质预警方法目前面临的挑战,并从融合多种预警方法、关联多维多元数据、建立一体化智能模型等3个方面,对水质预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48.
气候旱涝指标方法及其分析   总被引:52,自引:5,他引:5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单站旱涝指标和区域旱涝指标的方法。并根据1951~1996年各月降水资料,对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的旱涝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49.
250.
鄱阳湖湿地植被退化原因分析及其预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以来,鄱阳湖长期处于低枯水位状态,湖盆植被面积减少600km2;洲滩土壤含水量降低,旱生植物物种入侵,占据高程15m以上洲滩,湿地植被演变成中生性草甸,使物种大幅度增加;湿生和水生植物向湖中心下移,生长空间缩减;对水深、污染物敏感的植物群落的物种、生物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退化;对水深适应性强和耐污染的植物迅速扩张。无序采砂、防火烧荒、牲畜放牧加剧了这一局面。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鄱阳湖湿地植被正在逐步退化。为了遏制这一退化现象,正在建立鄱阳湖健康评价体系与标准,加强植物群落固定断面和针对稀有物种、对水深和污染物敏感物种、危害湖泊健康物种进行专项监测,针对发现的问题,用遥感影像辨识、实地勘测研究分析全湖变化状况,判断其危害程度,提出防治对策,向相关部门和地区提出预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