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57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采用电化学法处理油田开发三次采油过程中产生的聚驱采油废水,考察了pH值、反应时间、电流强度对污染物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3.25时,COD和HPAM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83.03%和98.66%;电流强度为0.8A时,COD及HPAM去除率最高,为85.24%和99.63%;pH=3.25、电流强度为0.8A时,COD及HPAM去除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反应30 min后去除率基本不变.研究了处理过程中电流效率的变化,发现反应前10 min内电流效率最高,达23.63%;并通过投加与电化学溶出的新生态铁等量的铁盐絮凝剂(FeSO4)分析了电化学中电絮凝作用的贡献,酸性条件下电化学过程对COD去除率为83.79%,同等条件下,FeSO4混凝的COD去除率为70.31%,电化学作用过程中氧化、气浮及电场作用对COD的去除率贡献最高为13.48%,因此,电化学法处理聚驱采油废水的主要作用机理为电絮凝作用.研究表明,电化学法能有效降解聚驱采油废水.  相似文献   
72.
电化学技术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化学技术因其具有高度灵活性、易于控制、污染少等特点倍受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化学技术的各种方法,包括电沉积法、电化学氧化还原法、电吸附法和电渗析法等基本原理。采用上述方法处理染料废水均得到良好效果。同时指出了电化学技术存在电极消耗多、电流效率低等问题;在开发新型电极材料和电化学反应器等方面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73.
脱除烟气中SO2和NOx的新技术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陈理 《化工环保》1997,17(6):336-341
综述了近年来新开发的脱除烟气中SO2及NOx的新技术,包括膜技术、电化学技术及结合化学反应的高能辐射技术(电子束照射、等离子体电晕放电等),经过不断改进,其中有些技术已处于中试阶段,显示出了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4.
研究了1:12磷钼杂多酸(PMo_(12))修饰电极对苯酚及苯二酚类(对苯二酚、间苯二酚和邻苯二酚)的催化氧化作用,以及苯酚和苯二酚类在涂敷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C_(18)键合固定相上的分离方法,采用修饰电极色谱电化学法对其进行分离检测。对苯二酚、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及苯酚的线性范围依次为4.0×10~(-11)mol/l-2.0×10~(-8)mol/l、4.0×10~(-11)mol/l-2.0×10~(-8)mol/l、8.0×10~(-11)mol/l-2.0×10~(-8)mol/l、8.0×10~(-11)mol/l-2.0×10~(-8)mol/l;检测限依次为2.10×10~(-11)mol/l、2.0×10~(-11)mol/l、4.0×10~(-11)mol/l和4.0×10~(-11)mol/l。平行测定8次,相对标准偏差依次为1.7%、3.3%、2.9%和4.4%。方法可用于化工厂废水中苯酚及苯二酚类的测定。  相似文献   
75.
电化学在线制备高铁氧化脱色偶氮染料酸性红B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染料废水自身的碱度为电化学在线制备高铁提供了碱性环境,研究高铁氧化酸性红B.结果表明,在氢氧化钠投加量为10g,电流强度为1A,连续搅拌的条件下,酸性红B在3h后的脱色率可达到90%以上,增大酸性红B的初始浓度,脱色去除率可达到同样的效果,但高铁在单位时间内处理的量相对增大,高铁在线脱色酸性红B的化学氧化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同时,根据UV—Vis谱图和模拟电极反应进程对电化学生成高铁氧化酸性红B的降解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6.
采用碳黑-聚四氟乙烯(C-PTFE)为阴极的电化学氧化-臭氧氧化联合方法处理罗丹明B模拟染料废水,考察了初始pH、电解质浓度、电流和臭氧流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联合体系可高效处理罗丹明B废水,在初始pH为6、Na2SO4浓度为0.050 mol/L、电流为300 mA、臭氧流量为873 mg/h的条件下,反应3 min时废水的脱色率可达99.64%,120 min时废水COD去除率为83.17%,分别是同条件下单一臭氧氧化和电化学氧化的9.7倍和21.7倍;COD去除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臭氧通过破坏发色基团实现罗丹明B的降解,然后由体系产生的·OH实现废水的深度氧化处理。  相似文献   
77.
利用电化学方法检测DNA损伤和污染物基因毒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分子膜层层自组装的原理,将受化学损伤的小牛胸腺DNA固定于氧化铟锡电极表面,制备出核酸传感器界面.使用DNA嵌入剂二联吡啶二吡啶并[3,2- a;2’,3’-c]吩嗪钌[Ru(bpy)2dppz2+]作为电信号指示剂,与核酸膜结合后,进行电化学检测.由于嵌入剂具有很高的DNA结合能力和双链特异性,与DNA的结合数量在损伤前后发生变化.在电化学检测中,采用已研究成功的高倍数信号放大机制,用电子给予体草酸还原Ru(bpy)2dppz3+,使之循环产生电流信号.这样,嵌入剂与DNA结合数目的微量变化得到灵敏检测.在工作中,分别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和电化学方法对DNA的表面固定进行了表征,计算出未损伤DNA的固定量为3.2 ng·mm-2,损伤DNA的固定量为4.2 ng·mm-2.对两种核酸膜进行电化学检测,发现在信号放大剂草酸溶液中,损伤DNA的电流信号显著高于未损伤DNA,前者是后者的2.2倍.通过荧光分析,得到Ru(bpy)2 dppz2+与损伤DNA的结合常数(K=1.07×107 M-1)和结合比(0.68).嵌入剂与损伤DNA结合物的荧光强度是未损伤DNA 的1.5倍,说明损伤后嵌入剂结合量增加了1.5倍.损伤DNA电化学检测信号增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信号指示剂嵌入电极表面核酸数量的增加.利用高结合能力、高选择性的电化学嵌入剂,结合高倍数信号放大机制,可以对核酸损伤进行灵敏检测.  相似文献   
78.
在电化学烟气脱硫回收硫酸的过程中,通过循环伏安扫描曲线、峰值电流(Ip)与扫描速度的关系以及电解液温度对峰值电流的影响,初步研究了溴离子阳极氧化反应的动力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电化学脱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
以钛基氧化物涂层材料(Ti/SnO2-Sb2O5-IrO2)为阳极,碳纳米管修饰的石墨(GE—CNT)为阴极构建电化学系统进行硝酸根(NO3-)去除研究,考察了阴极材料、阴极电位和pH值对电化学法去除水中NO[的影响,同时检测了铵离子(NH4+)和亚硝酸根(NO2-)的生成量。结果表明,利用碳纳米管修饰的石墨阴极可获得较好的硝态氮去除效果;随着阴极电位负移,NO3-去除率随之升高;酸性条件下NO3-去除率最高,NH;生成量也更多。对于由NO3-转化产生的NH4+,在氯离子存在条件下再次进行电化学处理120min,其去除率可达97.1%。  相似文献   
80.
闫茜  王立章  李鹏  田娟  芦兆青 《化工环保》2013,33(6):545-548
以瞬时电流效率和电耗为衡量标准,对填充活性炭、涂膜活性炭和石英砂3种填料的废水处理三维电极体系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的瞬时电流效率最高、电耗最低;3种填料对苯酚的选择性氧化系数依次为0.63,0.57,0.46,表明3种填料对苯酚的降解能力依次降低;在初始苯酚质量浓度为600mg/L、Na2SO4质量分数为3%、电流为1A、进水流量为0.60L/h的条件下,以活性炭作为填料,苯酚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80.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