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64篇
安全科学   82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29篇
综合类   228篇
基础理论   98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15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Protected areas (PAs) and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 are the top two mechanisms available for countries to achieve international REDD agreements, yet there are few empirical comparisons of their effects. We estimate the impacts of PAs and PES on forest conservation, poverty reduction, and population change at the locality level in Mexico in the 2000s. Both policies conserved forest, generating an approximately 20–25% reduction in expected forest cover loss. PES creat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small poverty alleviation while PAs had overall neutral impacts on livelihoods. Estimates by individual policy type for the same level of deforestation risk indicate that biosphere reserves and PES balanced conservation and livelihood goals better than strict protected areas or mixed-use areas. This suggests that both direct and incentive-based instruments can be effective, and that policies combining sustainable financing, flexible zoning, and recognition of local economic goals are more likely to achieve conservation without harming livelihoods.  相似文献   
22.
张千湖  高兵  黄葳  颜晓妹  崔胜辉 《环境科学》2017,38(9):3610-3619
在人口增长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活性氮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为研究省级尺度活性氮排放规律,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2000、2005及2010年福建省人为源活性氮排放清单,分析各地市3个年份活性氮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特征.结果表明,3个年份福建省活性氮排放总量分别为538.4、587.0和619.97 Gg,呈整体增加趋势.在9个地级市中,增速最快的为莆田市,而漳州市排放量有所下降.排放量最大的为漳州和泉州,排放量最小的为宁德与厦门.从排放来源看,90%以上的排放来自农田生态系统和畜禽养殖系统.能源活动贡献较小,但其排放增长最为显著.2010年,各地市单位面积活性氮排放强度呈"东南沿海高西北内陆低"的格局,最高为厦门市,最低为三明市;GDP和人口排放强度则呈"东南沿海低西北内陆高"的格局,最高为南平市,最低为厦门市.在分析各地市活性氮排放源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地区活性氮减排重点,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及下辖各地市活性氮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中国区域环境绩效及波特假说的再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氧化碳为非期望产出,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环境规制强度指数、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2010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环境技术效率、环境规制成本及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四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波特假说的再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的环境技术效率呈现东-东北-中-西依次递减的演变格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环境规制成本最高、西部地区最低;环境规制强度与全国及四大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支持了波特假说的存在;技术进步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只有中部区域支持波特假说的存在,西部区域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的规制过高会对技术进步带来消极影响;环境技术效率变化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全国及四大区域均支持波特假说的存在,碳排放规制强度的加强,会推动各地区在不同时期追赶最优生产前沿面的程度.  相似文献   
24.
环控系统解决了飞机座舱的供气、调温和增压问题,座舱的压力制度按3个阶段进行。通过典型的飞机环控系统故障,对座舱压力调节机理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座舱压力调节过程,分析了导致飞行员耳膜疼痛、座舱压力持续下降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故障发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25.
浅谈欧盟化学品新法规及其对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即将实施的欧盟化学品新法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并浅析了新法规对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上市公司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法律要求其在设立和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信息披露,来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涉及到环境信息的披露,上市公司受到环境法和证券法的双重监管,由于监管的理念和宗旨存在差异,导致监管的主体、内容和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7.
Taste and odor (T/O) in drinking water often cause consumer complaints and are thus regulated in many countries. However, people in different regions may exhibit different sensitivities toward WO. This study proposed a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regional drinking water odorant regulation goals (ORGs) based on the odor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of the local popul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odor sensitivity to 2-methylisobomeol (2-MIB) by the local population in Beijing, China was revealed by using a normal distribution function/model to describe the odor complaint response to a 2-MIB episode in 2005, and a 2-MIB concentration of 12.9 ng/L and FPA (flavor profile analysis) intensity of 2.5 was found to be the critical point to cause odor complaints. Thus the Beijing ORG for 2-MIB was determined to be 12.9 ng/L.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local FPA panel can represent the local population in terms of sensitivity to odor, and that the critical FPA intensity causing odor complaints was 2.5, this study tried to determine the ORGs for seven other cities of China by performing FPA tests using an FPA panel from the corresponding city. ORG values between 12.9 and 31.6 ng/L were determined, showing that a unified ORG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drinking water odor regulations. This study presents a novel approach for setting drinking water odor regulations.  相似文献   
28.
赤泥碱性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赤泥是氧化铝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强碱性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难、环境风险高,严重制约了氧化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赤泥土壤化是实现规模化处置赤泥的一种可行方法,而碱性调控则是赤泥土壤化的关键环节.论文在综述氧化铝生产过程碱性物质形成过程的基础上,从可溶性碱和化学结合碱角度分析了赤泥碱性物质的赋存状态,阐述了国内外化学调碱法和生物调碱法的研究进展和碱性转化机制,剖析了赤泥碱性调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赤泥碱性调控研究的发展方向.这将为赤泥规模化处置和堆场生态重建、保障氧化铝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9.
细菌信息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关细胞信号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学研究中的热点课题,尤其是动物细胞信号系统的研究已很深入,发现了许多信号分子和信号传导途径.但对微生物而言,长期以来的认识都是微生物,特别是细菌,一般只能被动地感受环境的变化,而没有群体的效应.其中唯一的特例是粘细菌(myxobacteria),在营养缺乏的条件下,通过释放cAmp等信号分子,促使营养细胞聚集,形成子实体和粘孢子[1].直至70年代,Hasting等通过对海洋发光细菌Vibriofischeri和Vibrioharveyi的发光机制的研究,发现发光细菌本身能产生一类小分子物…  相似文献   
30.
在当前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背景下,产业有序转移必须以有利于或者加强环境保护为基本目标。环境规制差异造成了不同经济地域之间污染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调整,强化了高污染产业进行生产区位选择的动机,以规避来自政府的环境监管。环境治理成本的不同是高污染企业区际转移的重要驱动因素,企业环境寻求策略推动了污染密集型生产由环境规制强度高的地区向环境规制松弛地区的转移。企业污染密集型生产的区际转移受到环境要素产品生产比较优势的明显影响,这些环境要素产品与区际环境规制差异、企业市场内部化战略以及污染密集型产品的生命周期密切关联。借鉴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可以明晰企业环境寻求策略下污染密集型生产转移的内在机制。一方面,环境成本差异决定了非环境友好产品生产转移的意愿,高强度的环境规制使得企业生产的边际环境治理成本和平均环境治理成本提高,污染密集型生产外迁的动力加强,生产效率高的企业对环境规制强度更加敏感。污染密集型生产承接地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能形成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有力对冲,遏制环境恶化趋势。另一方面,合理的区际环境政策差异能在产业有序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合理设定区际环境规制级差与碳信征信系统建设,加强分类监管与行业节能减排,建立拟承接生产项目的效率筛选机制,提高区域市场开放程度、降低产业优惠政策所形成隐性市场保护等环境监管手段是保证欠发达地区通过产业承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