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80篇
  免费   1739篇
  国内免费   1013篇
安全科学   3991篇
废物处理   137篇
环保管理   1410篇
综合类   4913篇
基础理论   1125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88篇
评价与监测   580篇
社会与环境   700篇
灾害及防治   987篇
  2024年   223篇
  2023年   318篇
  2022年   400篇
  2021年   475篇
  2020年   479篇
  2019年   464篇
  2018年   373篇
  2017年   499篇
  2016年   510篇
  2015年   473篇
  2014年   510篇
  2013年   662篇
  2012年   982篇
  2011年   945篇
  2010年   716篇
  2009年   715篇
  2008年   472篇
  2007年   780篇
  2006年   731篇
  2005年   619篇
  2004年   509篇
  2003年   425篇
  2002年   364篇
  2001年   264篇
  2000年   281篇
  1999年   225篇
  1998年   169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3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91.
海上石油泄漏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原位燃烧,加速其燃烧并使其燃尽是降低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措施之一。以正庚烷为燃料,在油池内插入竖直铝板,研究不同高度铝板对池火燃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插板对池火燃烧速率以及火焰高度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随着板的高度的增加,增强作用先增大后减小,当H_p/D(板高与油池直径之比)为3.5时,增强作用最大。火焰高度、板的温度、热通量以及燃烧速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它们的临界点均在H_p/D=3.5附近。插板后燃烧速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插板自身的热传导导致了燃料的核态沸腾,使燃料接受的热反馈增大,从而加快了燃料的蒸发,增大了燃烧速率。  相似文献   
292.
为分析共因失效对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的影响,将二元决策图(Binary Decision Diagram,BDD)与共因失效理论引入到接触网系统可靠性分析中。利用逻辑相邻优先组合法(Logic Neighbor Priority Connect,LNPC)将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的故障树模型转化为BDD模型并求取其可靠度表达式,利用隐式方法对考虑了共因失效的接触网系统可靠度进行计算,利用MATLAB绘制考虑共因失效和不考虑共因失效情况下接触网系统可靠度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接触网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为接触网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3.
李艳丰 《安全》2019,40(6):72-75,79
本文根据采油厂生产过程风险特点,以生产单元为对象,通过建立全员参与的HSE监督检查体系,实现对采油厂HSE监督检查标准的统一规范,利用开发的HSE监督检查信息集成平台,创建完成采油厂HSE监督检查管理系统。在大庆油田第五采油厂的应用实践显示,其能为采油厂带来巨大的风险管理效益,是全面落实直线与属地HSE责任的有效载体。对于采油厂有效实施HSE监督检查具有重大意义,是HSE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294.
陈安  周丹 《安全》2019,40(7):16-23
本文为了增加对突发事件的科学认识,提升应急管理的能力水平,首先对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的内在机理进行剖析。通过分阶段、划层次地构建"4L-5S"机理分析模型,将二者划归为统一体系,以理清其逻辑内涵;然后,为顺应时代发展特征,满足应急管理的更高要求,实现应急管理工作从非常态协同应对转为常态化职能管理,对现代应急管理体制加以总体设计。从而,突发事件机理体系设计使得我国的突发事件机理研究逐渐过渡至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现代应急管理体制设计使得我国应急管理整合出具备现代思维理念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295.
张子洋  朱杰 《安全》2019,40(7):54-57,62
城市消防规划作为城市消防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助力城市现代化进程、推动城市综合安全智慧网络形成的重要基石。通过对凉山州各地貌地区消防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凉山州的实际情况及全州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综合性消防应急救援队伍的需要,提出了能满足全州消防安全需求且能够有效指导城市消防建设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96.
李引擎 《安全》2019,40(8):1-8,80
火灾科学是系统的科学,它涉及多个技术领域。从科学发展和现实角度,提出当前的火灾科学在城市消防规划、高大空间建筑防火设计综合方法、多层地下交通枢纽防火研究、安全疏散心理和机理研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关联研究、建筑防排烟技术研究、建筑结构耐火性能研究等10个技术领域需深入研究的课程,以最终实现基础理论、实用方法、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一体化。  相似文献   
297.
彭俊豪  施式亮  刘勇  王阳  曹建 《安全》2019,40(8):28-31
为了准确探究城乡接合部居民楼火灾事故致因机理,预防与控制城乡接合部日常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引发火灾事故的有效途径,建立信息面更全、实际性更强的火灾风险评估模型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手段。基于湖南省某地发生火灾事故的实际情况,根据事故树分析法,以城乡接合部居民楼火灾事故为顶事件构建事故树,计算得到事故树的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和结构重要度,研究城乡接合部居民楼火灾事故的发生模式、致因因素及影响程度,为改善城乡接合部居民楼火灾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298.
吴超  李思贤 《安全》2019,40(9):18-25,5
为发展安全科学原理和给事故防控与调查提供新的方法,根据变化对系统安全的影响机制,开展安全降变原理及事故致因新模型研究。首先,提出安全降变原理并解析其内涵及研究意义。其次,基于安全降变原理,给出不同层级安全系统变化的分类实例,并对作业场所事故及其致因重新定义和分类。再次,构建基于安全降变原理的C-S-R事故致因新模型。最后,基于事故案例分析,验证所提出的C-S-R事故致因新模型与安全降变原理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各级安全系统中自发或是受联动的变化超出系统的变化承受水平时,将导致事故的发生。经事故案例分析验证可知,安全降变原理及C-S-R事故致因新模型具有充分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99.
以铜川市为例进行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和指标分析,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出含有项目、因素、指标的铜川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通过生态不安全指数定量表示城市的生态安全状况,对铜川市2014-2016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计算分析了各指标对城市总体生态不安全指数的贡献度。结果表明,铜川市的生态安全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并呈现逐渐向好的发展趋势。人均灌溉农田面积、地表水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和环保投资占GDP比例对铜川市生态不安全指数贡献度较大,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300.
Research on the micro- and macro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etamorphic degrees of coal helps improve the control and protection techniques used during spontaneous combustion. Nine coals with different properties were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a self-designed temperature-programmed oil bath experimental system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macro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Additionally, 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spontaneous combustion was considered. Various functional groups were employed as micro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to capture the principal active groups in oxidation. The gas production rate,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gas concentration, heat energy release rate, and characteristic temperatures were evaluated as macro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coal during oxidation. The results establish that the microcharacteristics of coal molecules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based on intrinsic properties and that changes in the macro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reflect the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The contents of the hydroxyl groups, carbonyl groups, alkyl ether and aryl ether in the coal molecules gradually decrease with the metamorphic increase.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have higher reactivities and easily react with oxygen, causing the macroparameters, such as the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the gas generation rate and the heat energy release rate, to consistently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etamorphic degree. Small-particle-size coal molecules have more active aliphatic hydrocarbons,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and a larg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increasing the chances of adsorbing the oxygen of active groups and promoting the reaction between coal and oxyg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al samples with higher metamorphic degrees or larger sizes exhibit lower tendencies towar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Evaluation of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based on a temperature-programmed oil bath experimental system is of great practical importance for preventing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during storage,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and can serve as a convenient reference for production safety in mining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