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0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600篇
安全科学   467篇
废物处理   78篇
环保管理   567篇
综合类   1313篇
基础理论   360篇
污染及防治   322篇
评价与监测   111篇
社会与环境   152篇
灾害及防治   24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7篇
  1975年   5篇
  1972年   7篇
  1971年   8篇
  197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供水管网的抗震功能是指供水管网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满足震后城市特定用水需要(需水量和水压)的能力。地震发生后,供水管网一般处于低压供水状态,使得管网中部分用户的水压和水量不能得到全部满足,导致管网部分节点的实际配水量小于需水量。为此,在传统的管网水力分析基础上考虑节点流量随节点水压的动态变化,通过求解非线性水力方程组,得到管网节点实际流量和水压;同时,借鉴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引入供水管网系统随机水力模型,给出了震后供水管网功能可靠度分析的一次二阶矩方法。以一实际管网为例,演示了震后低压供水时管网功能可靠度分析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2.
研究高速公路紧急事件下的交通流特征,对于减少高速公路拥挤、降低二次事故、提高通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具有偶然性、不可预测性的特点,在实际调研中往往难以及时捕捉到交通事件的相应信息,导致源数据不足进而影响研究的进行。本文通过微观仿真手段,结合实地调研获得紧急状态下车辆运行参数,在AIMSUN仿真环境下加载紧急事件,建立了高速公路微观路段的仿真模型。并将路段平均车速、密度、最大排队长度等作为指标,定昔计算紧急事件下各种交通参数的变化规律。最后与调研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83.
前沿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区域经济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98-2009年中国30个省市的人均GDP与当年全国人均GDP的差值作为区域经济差距指标,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观察了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状况。从核密度图可知,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收敛的态势;通过随机前沿模型从全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利用1998-2009年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全要素生产率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前沿技术进步能够显著的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其中对于东部地区的效果较为显著,技术效率则能够扩大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政策含义是缩小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途径是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支持;对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言,则应该是加大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和地方支出比重。  相似文献   
184.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当前循环经济绩效内涵不明确,评价指标体系多局限于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等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在系统归纳总结该领域研究现状基础上,明确了循环经济绩效的概念;进一步构建了基于生态效率-物质流分析的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模糊数学和灰色聚类方法分别建立了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模型;最后,以上海化工园区和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为案例,对2个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从理论和方法上,构建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适用的;模糊综合评价和灰色聚类评价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模糊评价结果更为合理,而且该模型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园区循环经济绩效的优劣势所在。进而,以上海化工园区作为标杆,针对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存在的资源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若干循环经济绩效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5.
长江经济带城市对外服务能力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测算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全国范围内的对外服务能力,进而采用改良锡尔系数、马尔可夫链和ESDA方法对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长江经济带各市城市流强度都有显著提升,但区域间的非均衡现象明显,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的梯度递减;省内差异对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差异贡献率最高,是空间尺度差异的主要来源;对外服务能力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空间自相关性,对外服务能力相似的区域聚集分布,东、中、西部分别形成长三角、武汉-长沙、成渝等对外服务区域中心;时空演变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经历由极化向均衡的转变。最后指出多中心发展和寻找新增长点应成为长江经济带城市对外服务能力提升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6.
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尝试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以及最新发展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铜陵市1990~2008年资源利用和实际GDP二者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采用了物质流分析指标中直接物质投入来表征区域资源利用量。ARDL边界检验结果表明了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通过ARDL-ECM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对资源利用长期弹性系数和短期弹性系数,并揭示出资源利用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前资源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铜陵经济增长。同时还对铜陵经济增长和资源保护战略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7.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群内的城市辐射能力及其内在的经济联系。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区域内中低级城市流强度的城市占多数;(2)城市群内第二、三产业辐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第二产业呈现出较强的辐射能力,而第三产业辐射能力较弱,并且其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分散;(3)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总体较弱,辐射范围和辐射强度都有待加强;(4)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空间联系不够紧密,且联系程度空间差异较大。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城市间尚未形成联系紧密的辐射网络。  相似文献   
188.
The main focus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long term effects of cadmium on forearm bone mineral density after stopping ingestion of cadmium-polluted rice for 10 year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A total of 532 persons (338 women and 194 men), living in control, moderately and heavily polluted area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residents living in the polluted area ceased ingesting cadmium-polluted rice in 1996. All participants were require to answer a questionnaire and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was measured by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 at the proximal radius and ulna. Samples of urine and blood were collected for determination of cadmium in urine (UCd) and blood (BCd).The BMD of subjects living in the heavily polluted are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ose living in control area in both men and women (p < 0.01). For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moderately polluted area, only the women's BMD was greatly lower compared to that in the control area (p < 0.05). The BMD declined with the increasing BCd and UCd in both sexes, especially in the highest level (BCd > 5 µg/L, UCd > 10 µg/g crea) groups (p < 0.01).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osteoporosis among the different areas (χ2 = 13.046, p = 0.0003) and different UCd groups (χ2 = 4.511, p = 0.0337) in women, but not in men (χ2 = 0.962, p = 0.3268; χ2 = 1.906, p = 0.1675). Bu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s in the prevalence of osteoporosis among different BCd groups in both genders (χ2 = 9.304, p = 0.00229, in women; χ2 = 4603, p = 0.0319, in men).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cadmium could play a long-term role on bone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cadmium effects on bone metabolism after reduction of exposure.  相似文献   
189.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碳贮量及固碳潜力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八五”期间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经典的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物量碳密度和碳贮量,并根据不同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了该地区当前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575 t/hm2;碳贮量为1 39459 Tg (1 Tg = 1012 g),其中林分(包括经济林)碳贮量为1 20430 Tg,灌木林为13437 Tg,竹林为5592 Tg,三者分别占总碳贮量的8636%、963%和401%。整个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36856 Tg/a。位于本区西部的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和西部高山峡谷区,其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较高,而东部地区的川鄂山地长江干流、鄱阳湖水系以及洞庭湖水系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上游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0.
This study ha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density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ecide the form of development carefully beforehand. The form of development is shaped either by new development or urban renewal which is a major tactic nowadays adopted b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the citizen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This study is limited to urban renewal and aims to find out the major urban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sustaining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carried out in Hong Kong, the opinions of architects, planners, property development managers, and local citizens were sought and evaluated, and critical design factors for enhanc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re highlighted. The results derived from f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ertain design consideration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for sustaining the urban environment. “Land Use Planning”, “Quality of Life”, “Conservation & Preservation”, “Integrated Design”, “Provision of Welfare Facilities”, and “Conservation of Existing Properties” were believed to be the significant underlying factors for achiev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f local urban renewal projects. Readers should send their comments on this paper to: BhaskarNath@aol.com within 3 months of publication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