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13篇 |
免费 | 1034篇 |
国内免费 | 213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209篇 |
废物处理 | 248篇 |
环保管理 | 1517篇 |
综合类 | 5853篇 |
基础理论 | 855篇 |
污染及防治 | 738篇 |
评价与监测 | 614篇 |
社会与环境 | 789篇 |
灾害及防治 | 4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219篇 |
2022年 | 373篇 |
2021年 | 460篇 |
2020年 | 468篇 |
2019年 | 390篇 |
2018年 | 342篇 |
2017年 | 473篇 |
2016年 | 531篇 |
2015年 | 495篇 |
2014年 | 536篇 |
2013年 | 659篇 |
2012年 | 864篇 |
2011年 | 884篇 |
2010年 | 623篇 |
2009年 | 650篇 |
2008年 | 439篇 |
2007年 | 655篇 |
2006年 | 626篇 |
2005年 | 521篇 |
2004年 | 458篇 |
2003年 | 434篇 |
2002年 | 373篇 |
2001年 | 270篇 |
2000年 | 287篇 |
1999年 | 250篇 |
1998年 | 159篇 |
1997年 | 161篇 |
1996年 | 114篇 |
1995年 | 137篇 |
1994年 | 108篇 |
1993年 | 74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7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3篇 |
1974年 | 2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4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为合理分析、评价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合理性,建立了包括生态环境因子在内的工业用地适宜性分析指标体系,并以专家调查意见为基础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以宁波市北仑区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规划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工业用地的适宜性、环境合理性、科学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工业用地规划基本合理,3种工业类型大都布局在生态适宜区内.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东片区三类工业布局与宁波市总体规划不符,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城市规划中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作用,才能实现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2.
WANG Hong-kang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00,12(2):154-160
IntroductionNowweallconcernourselveswiththecontemporaryproblemsofoverpopulation,resourceexploitation,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 相似文献
83.
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量对晚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耕翻、少耕和免耕条件下研究了早稻秸秆还田量对晚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提高体现在水稻生育后期;秸秆还田对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的提高效果在免耕条件下最好,而对速效钾含量的提高效果在少耕条件下最好;②不同耕作方式下宜实行不同秸秆还田量,就提高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而言,耕翻和少耕条件下宜实行全部秸秆还田,而免耕条件下宜实行2/3秸秆还田;③秸秆还田使土壤真菌和嫌气性细菌数量减少,放线菌和好气性细菌数量增加;耕翻使土壤真菌和嫌气性细菌数量减少,好气性细菌数量增加;④土壤耕作有利于晚稻生育前期与后期土壤微生物活度的提高,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微生物活度的影响在不同耕作方式下表现不同,耕翻条件下以2/3还田量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活度最高,而少免耕条件下1/3还田量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84.
85.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降低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的重要技术路径.为量化预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以汽车相关技术路线和政策为参考,选取燃油经济性、整车轻量化水平、电力结构碳排放因子和氢能碳排放因子为关键参数,构建传统燃油汽车(ICEV)、轻度混合动力汽车(MHEV)、重度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V)的数据清单并对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量化预测评价,对电力结构碳排放因子和不同制氢方式碳排放因子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讨论.结果发现,2022年ICEV、 MHEV、 HEV、 BEV和FCV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以CO2-eq计)分别为208.0、 195.5、 150.0、 113.5和205.0 g·km-1.到2035年,BEV和FCV相比于ICEV具有较为显著的减碳效益,分别降低69.1%和49.3%.电力结构的碳排放因子对BEV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影响最显著.关于燃料电池汽车的不同制氢方式,短期应以工业副产氢提纯为主供应FCV氢能需求,长期以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化石能源... 相似文献
86.
Ha T.T. Dinh Hiromi Kambar Shuji Matsushit Yoshiteru Aoi Tomonori Kindaichi Noriatsu Ozaki Akiyoshi Ohashi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22,34(6):68-78
Methane is produced in a 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 system (MES) without organic substrates. However, a relatively high applied voltage is required for the bioelectrical reactions. In this study, we demonstrated that electrotrophic methane production at the biocathode was achieved even at a very low voltage of 0.1 V in an MES, in which abiotic HS− oxidized to SO42− at the anodic carbon-cloth surface coated with platinum powder. In addition, microbial community analysis revealed the most probable pathway for methane production from electrons. First, electrotrophic H2 was produced by syntrophic bacteria, such as Syntrophorhabdus, Syntrophobacter, Syntrophus, Leptolinea, and Aminicenantales, with the direct acceptance of electrons at the biocathode. Subsequently, most of the produced H2 was converted to acetate by homoacetogens, such as Clostridium and Spirochaeta 2. In conclusion, the majority of the methane was indirectly produced by a large population of acetoclastic methanogens, namely Methanosaeta, via acetate. Further, hydrogenotrophic methanogens, including Methanobacterium and Methanolinea, produced methane via H2. 相似文献
87.
针对目前我国非煤矿山在安全制度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的缺陷,总结出非煤矿山在制订、执行和完善安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安全制度的制订与实际符合度不高、安全制度的执行过程重形式轻实践、对安全制度的完善重视度不够3个方面。引入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分析了"自然无为"思想对安全制度的制订、执行和完善3个阶段的影响。提出在安全制度的制订时注重"道法自然";在安全制度的执行时强调"三和"观;在安全制度的完善时注重"顺道而为"。将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与安全制度管理相融合,能有效增强安全制度管理的"人情味",使其更好地发挥基础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88.
89.
方晓牧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13,(6):31-34
分析了我国目前实施危险废物交易的意义和必要性及危险废物交易现状,提出在危险废物交易还处于市场化运行的初级阶段,引入信息化技术,为危险废物交易同时提供监管和市场化平台,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是实现危险废物的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0.
系统分析了辽河流域近十年社会经济和水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基于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人均GDP指标,建立辽河流域COD和氨氮环境学习曲线;结合情景分析法预测在现有治污水平下,辽河流域未来水污染物排放趋势及水环境压力。结果表明,辽河流域水环境压力巨大。根据辽河流域污染治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新时期的污染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