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9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97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342篇
综合类   301篇
基础理论   11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163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深入探究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对城市规模的影响有利于解决目前中国大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城市病频发,而中小城市发展潜力不足,对人口吸纳能力有限,城市发展规模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从探究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入手,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城市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发现中国属于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尤其是城市科层制的层级结构直接决定了城市规模大小,政府财政分权行为更加剧了城市规模两极分化趋势。市场机制对城市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作用方向和效果明显依赖于政府调控水平,且科层制的城市等级结构弱化了市场机制对城市规模影响效果的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的影响效应不同。市场机制在东部城市产生涓流效应,而在中西部则发挥着聚集极化作用。市场机制在特大和大城市已产生涓流效应,加之政府"抑大崇小"的城市发展战略使得这种效应愈加明显,中等城市则处于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更替中,小城市则表现为更多的聚集极化效应。为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的城市体系,其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政府应指导城市发展方向,为其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市场则应在微观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议根据城市发展和市场经济需要,对现有的行政区划进行适时调整和变动。调整公共资源在特大及大中小城市传统分配政策,实现公共资源由按行政级别配置向按照人口规模配置转变。同时,建立跨区域的相应的协调机制,以市场力量突破行政界限探索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2.
Protected areas (PAs) and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 are the top two mechanisms available for countries to achieve international REDD agreements, yet there are few empirical comparisons of their effects. We estimate the impacts of PAs and PES on forest conservation, poverty reduction, and population change at the locality level in Mexico in the 2000s. Both policies conserved forest, generating an approximately 20–25% reduction in expected forest cover loss. PES creat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small poverty alleviation while PAs had overall neutral impacts on livelihoods. Estimates by individual policy type for the same level of deforestation risk indicate that biosphere reserves and PES balanced conservation and livelihood goals better than strict protected areas or mixed-use areas. This suggests that both direct and incentive-based instruments can be effective, and that policies combining sustainable financing, flexible zoning, and recognition of local economic goals are more likely to achieve conservation without harming livelihoods.  相似文献   
23.
张千湖  高兵  黄葳  颜晓妹  崔胜辉 《环境科学》2017,38(9):3610-3619
在人口增长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活性氮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为研究省级尺度活性氮排放规律,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2000、2005及2010年福建省人为源活性氮排放清单,分析各地市3个年份活性氮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特征.结果表明,3个年份福建省活性氮排放总量分别为538.4、587.0和619.97 Gg,呈整体增加趋势.在9个地级市中,增速最快的为莆田市,而漳州市排放量有所下降.排放量最大的为漳州和泉州,排放量最小的为宁德与厦门.从排放来源看,90%以上的排放来自农田生态系统和畜禽养殖系统.能源活动贡献较小,但其排放增长最为显著.2010年,各地市单位面积活性氮排放强度呈"东南沿海高西北内陆低"的格局,最高为厦门市,最低为三明市;GDP和人口排放强度则呈"东南沿海低西北内陆高"的格局,最高为南平市,最低为厦门市.在分析各地市活性氮排放源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地区活性氮减排重点,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及下辖各地市活性氮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
环境信息公开作为一种环境管理手段,对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科学决策、环境监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网站是目前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最主要渠道。该论文以南宁市为例,分析环境保护部门如何通过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尤其是加大污染源监管环境信息公开力度。  相似文献   
25.
我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引起环境问题的诸多因素中,来自企业方面的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最为深远,因此改善环境首先就需要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在推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各种因素中,既有如政府的管制等外部因素,也有如减少成本、产品差异化等企业自身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推动企业环境管理都具有重要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本文通过政府管制及企业自身因素对驱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分析各个驱动因素优缺点,寻求各驱动因素的最佳的组合,促使企业更好地加强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26.
针对我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存在的直线式管理、缺乏弹性等问题,将适应性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环境管理领域,提出适应性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管理模式,通过构建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适应性环境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在环境管理中对各项任务进行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估,反馈于阶段性目标的制定,从而灵活调整工作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管理中的不确定性,保证环境管理总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27.
环控系统解决了飞机座舱的供气、调温和增压问题,座舱的压力制度按3个阶段进行。通过典型的飞机环控系统故障,对座舱压力调节机理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座舱压力调节过程,分析了导致飞行员耳膜疼痛、座舱压力持续下降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故障发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28.
浅谈欧盟化学品新法规及其对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即将实施的欧盟化学品新法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并浅析了新法规对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上市公司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法律要求其在设立和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信息披露,来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涉及到环境信息的披露,上市公司受到环境法和证券法的双重监管,由于监管的理念和宗旨存在差异,导致监管的主体、内容和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30.
Taste and odor (T/O) in drinking water often cause consumer complaints and are thus regulated in many countries. However, people in different regions may exhibit different sensitivities toward WO. This study proposed a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regional drinking water odorant regulation goals (ORGs) based on the odor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of the local popul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odor sensitivity to 2-methylisobomeol (2-MIB) by the local population in Beijing, China was revealed by using a normal distribution function/model to describe the odor complaint response to a 2-MIB episode in 2005, and a 2-MIB concentration of 12.9 ng/L and FPA (flavor profile analysis) intensity of 2.5 was found to be the critical point to cause odor complaints. Thus the Beijing ORG for 2-MIB was determined to be 12.9 ng/L.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local FPA panel can represent the local population in terms of sensitivity to odor, and that the critical FPA intensity causing odor complaints was 2.5, this study tried to determine the ORGs for seven other cities of China by performing FPA tests using an FPA panel from the corresponding city. ORG values between 12.9 and 31.6 ng/L were determined, showing that a unified ORG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drinking water odor regulations. This study presents a novel approach for setting drinking water odor reg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