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9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97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342篇
综合类   301篇
基础理论   112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163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61.
以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了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对各分量旅游环境承栽力进行测算,得出:景区的限制因子为经济旅游环境承载力,景区的适宜承载力为8000人次/日,极限承载力为9600人次/日;武夷山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现状为全年弱载,旺季超载,旺季高峰日严重超载,旅游淡季适载;景区各景点承载力利用水平不同,游客多聚集在九曲溪、天游-云窝景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的基础上,提出时空分流、加大对外的宣传、新增游览线路等调控措施解决景区超载和弱载问题.为武奏山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62.
地震灾害是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的自然灾害之一。根据《宋史》等书记载,对宋代320年间的地震灾害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以认识两宋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地震发生后,宋朝政府积极展开救灾与论政,以帮助灾区度过困难并总结治国方略得失,以增强政府抵御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763.
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营养盐变化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姚庆祯  于志刚  王婷  陈洪涛  米铁柱 《环境科学》2009,30(12):3534-3540
根据黄河首次调水调沙期间(2002年7月)和2002年在黄河利津站对营养盐的月际观测结果,系统分析了2002年黄河首次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利津站和全年溶解无机态营养盐的变化,讨论了营养盐与水情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了调水调沙期间及全年营养盐入海通量,并和历史资料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NO_3~-N、NO_2~--N、NH_4~+-N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69.3~273.2、 0.08~0.84、 1.39~5.04 μmol·dm~(-3),平均浓度分别为218.6、 0.16、 2.27 μmol·dm~(-3);PO_4~(3-)-P、 SiO_3~(2-)-Si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36~0.56、 161.4~195.8 μmol·dm~-3,平均浓度分别为0.48、 166.7 μmol·dm~(-3).在调水调沙期间,NO_3~--N浓度与水量无显著相关性,PO_4~(3-)-P浓度与水沙均无显著相关性,而SiO_3~(2-)-Si浓度与沙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历史资料相比,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溶解态无机营养盐浓度在全年的变化规律并无明显影响.但黄河首次调水调沙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所输送的营养盐通量便占到当年输送通量的一半左右.调水调沙对营养盐输送通量在年内的分配产生重大影响,使得黄河营养盐向河口的输送非常集中.  相似文献   
764.
1931年,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应对,在制度上建立起协调和组织全国性救灾机构——国民政府救济会,颁布了多项救灾规章制度,制定和丰富赈款募集办法和途径;在实践上以急赈为先,继之开展卫生防疫、以工代赈和农赈等救灾措施。国民政府在救灾中起着主导作用,凸显了政府强力介入公共领域力量,也显示了政府企图通过民族灾难来进行国家整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765.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体系与其环保行为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为借鉴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在财政上对当地环境保护的投入方式,阐述了美国地方政府及其财政收入体系概况.分析了这种收入体系对地方政府环保积极性激励作用的原因:收入体系与GDP脱钩;财产税作为主体税种,因其课税对象为居民.并属于存量税,从而较大地激励了地方政府的环保积极性;相对完善且强有力的转移支付则通过对地方政府作用,有利于站在州,甚至联邦政府的角度对各地区统筹兼顾,对产业发展合理布局,以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指出了这种收入体系模式对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66.
从系统整体出发,基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研究全面规划视角,架构了总括、ESCO驱动力作用机理、政府作用力实施机理、总结四大模块、两大篇共10章的层次体系。结果发现:ESCO驱动力以作用效益为导向,以运行实践与行为规律、作用影响机理、ESCO驱动策略、效益评价与优化策略为核心要素,是内在动力;政府作用力以有效性为基准,以运行特征与政府行为、影响机理与博弈策略、实施影响机理与有效性评价、实施策略为核心要素,是外在动力。在揭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动力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67.
厘清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管制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论文主要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实证研究文献,在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表现形式—作用机理—协调机制”这一逻辑框架下,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发展受限制区域的土地产权受到抑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外部性未能有效地内在化;2)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在于保护型区域生产的生态产品可贸易性较差,使其落入比较优势陷阱;3)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土地发展权漂移、税费调节和地役权保护。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空间规划管制从诞生起,就面临效率的争议,但在资源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之下,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在实践层面又非不可调和,关键在于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设计。这对我国在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时代背景下,为避免新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68.
本文以天堂河河道治理工程为例,综述了河道治理类工程施工期、运行期可能产生的各项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旨在为以后的河道治理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9.
中国工业环境规制强度的行业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不同行业环境规制强度的差异性,本文运用收敛理论研究了行业环境规制强度的敛散性。传统上利用单位成本或产出的污染治理费用表示的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可能存在有偏性,本文基于单位污染排放的污染治理费用测算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利用Theil指数和收敛检验模型,分析了2001—2015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差异、收敛性质及收敛机制。研究发现:(1)一些行业的环境规制强度与其污染强度未表现出相应的强关联性。(2)中国工业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差异呈现"M"型变化趋势,污染行业与清洁行业之间的环境规制强度差异呈现先发散后收敛的倒"U"型趋势。(3)泰尔指数及其分解还表明,污染行业内部的子行业间环境规制强度差异很大,且是造成工业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差异的最主要来源。(4)工业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存在较长时段的σ收敛和较短时长的俱乐部收敛的同时,还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即低规制行业向高规制行业看齐,不同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向各自的稳态水平靠近,此外,污染行业环境规制强度收敛速度慢于清洁行业。(5)企业规模成长和市场化水平提升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环境规制水平。(6)对收敛机制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出口学习效应和进口技术溢出对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的提升效应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而扩大,即两者对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变化具有提升效应,但无促进其收敛的作用。扩大企业规模、提升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提升企业应对环境规制的能力,并为下一阶段实施更为合理有效的环境规制政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70.
当前,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消费普遍持担忧态度。相对于多主体监管的城市而言,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既突出又复杂,农村食品安全消费风险的区域差异性,以及农村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消费担忧度的异质性,使得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缺乏必要的地区针对性,有些政策甚至在部分农村食品安全消费监管中无所适从,从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现有研究大都是以整体的宏观数据为研究对象,并未将空间微观因素考虑在内,弱化了区域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同时也忽略了地区间的相互传导。本文基于我国20个省份500个自然村的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实证调研数据,在引入空间地理分析概念的基础上,采用空间相关性检验的全局Moran’I指数与局部Moran’I自相关指数,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态度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各省市农村食品安全态度差异性分析提供有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整体食品安全消费态度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并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现象,主要的热点省份为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安徽五省,说明在治理食品安全的问题上存在着地区紧迫性和针对性,应有重点的针对相关热点城市进行与当地社会、文化、经济状况相适宜的治理措施。接下来,基于实证结果分析造成各区域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各区域不同现实情况,文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政府必须正视自己的责任,实施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必须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必须切实落实"因地制宜"政策,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