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414篇
安全科学   101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656篇
基础理论   95篇
污染及防治   141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Sejkora, Patrick, Mary Jo Kirisits, and Michael Barrett, 2011. Colonies of Cliff Swallows on Highway Bridges: A Source of Escherichia coli in Surface Wat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JAWRA) 47(6):1275–1284. DOI: 10.1111/j.1752‐1688.2011.00566.x Abstract: Animals, such as birds, are a source of fecal indicator bacteria and pathogens in the environment. Our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a colony of cliff swallows nesting underneath a bridge would yield a measurable increase in fecal indicator bacteria (specifically Escherichia coli) in the underlying creek. When the swallows were absent, dry‐weather concentrations of E. coli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the bridge (in Austin, Texas) were below the Texas contact recreation criteria. When the swallows were present, dry‐weather geometric‐mean E. coli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upstream (43 most probable number [MPN]/100 ml) to downstream (106 MPN/100 ml) of the bridge. One exceedance and one near‐exceedance of the Texas single‐sample contact recreation criterion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swallows’ nesting phase. When the swallows were present, the downstream E. coli geometric‐mean concentration in storm events (875 MPN/100 m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upstream concentration (356 MPN/100 ml), suggesting that runoff flushes swallow feces from the ground into the creek. Although the loading of E. coli from cliff swallows nesting under bridges can be significant (e.g., dry‐weather loading of 3.1 × 108 MPN/day/nest), the zoonotic potential of the cliff swallow must be examined to determine the risk to human health from contact recreation in waters contaminated with cliff swallow feces.  相似文献   
702.
环境因子对全自养脱氮颗粒污泥功能菌协同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全自养脱氮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在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明其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单因子批次实验,系统考察了溶解氧(DO)浓度、反应温度(t)、初始氨氮(NH4+-N)浓度和溶液pH对好氧与厌氧氨氧化菌(AOB和AMX)之间协同作用的影响,以期为新工艺的运行调控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以Nitrosomonas属(相对丰度32.9%)和Candidatus Kuenenia属(相对丰度9.8%)为代表的AOB和AMX在颗粒污泥中占据优势地位.当初始NH4+-N浓度为100 mg·L-1时,颗粒污泥的总氮比降解速率[q(TN)]在DO=2 mg·L-1时达到最大值(17.7±1.0)mg·(g·h)-1.过低或过高的DO浓度将分别导致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成为脱氮的限速步骤.依据反应自由能可知,AMX活性较AOB更易受到低温条件的抑制.当t<30℃时,系统中出现亚硝态氮累积现象,q(TN)值显著降低.在相同的供氧条件下,初始NH4+-N浓度低于100 mg·L-1不能充分发挥污泥中AMX的脱氮能力.但当初始NH4+-N浓度超过150 mg·L-1时,供氧不足和高游离氨又会导致q(TN)值的持续下降.此外,颗粒污泥中两类氨氧化菌在pH 7.0~8.5范围内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03.
纳米颗粒和抗生素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共同存在可产生综合毒性.选择纳米氧化铜颗粒(CuO NPs)和环丙沙星(CIP)作为纳米颗粒和抗生素的代表性物质,探究了CuO NPs和CIP共存胁迫对好氧颗粒污泥(AGS)系统的运行性能、污泥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CuO NPs单独胁迫使脱氮性能轻微提高,对碳和磷的去除性能轻微下降.CIP单独胁迫显著抑制了碳、氮和磷的去除性能.CuO NPs和CIP共存时对碳、氮和磷去除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抑制效应.CuO NPs和CIP共存胁迫使细胞膜完整性下降,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增多,胞外聚合物(EPS)分泌增强,且溶解性EPS(S-EPS)的官能团发生显著变化.CuO NPs和CIP共存胁迫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协同抑制效应,对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04.
缺氧导致水体黑臭已成为我国许多河流普遍存在的污染问题,而沉积物耗氧是水体溶解氧减少的重要过程.本文通过构建一套室内模拟装置,利用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和改进的BCR三步连续提取法来探索黑臭水体沉积物不同耗氧方式对水体氧化还原体系和沉积物中重金属(Co、Ni、Cu、As、Sb和Pb)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培养过程中上覆水氧化还原电位为-65.50~0 mV,属于铁锰控制区;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为-170.30~-370.10 mV,主要由硫体系控制.化学耗氧,主要是其中的铁锰耗氧,会使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Fe、Mn、S浓度增加,进而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化学耗氧组上覆水中As浓度增加至9.64μg·L-1,铁锰耗氧组上覆水中Co、Ni和As浓度分别增加至20.79、20.53和6.97μg·L-1.化学耗氧组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Co、Ni和As浓度增加至7.03、6.18和6.98μg·L-1,而铁锰耗氧组其浓度增加至8.62、11.80和2.44μg·L-1.说明不同耗氧方式会对沉...  相似文献   
705.
保定电厂冲灰水下渗污染地下水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保定电厂储灰场冲灰水、地下水化学成分和环境水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一维均质数学模型,对灰水下渗污染地下水的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表明,灰水下渗已造成储灰场周围地下水污染,但短时间内不会对距储灰场5000m处的保定市水源地水质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706.
707.
手机对人体的电磁生态效应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移动通信用便携式收发信机对人体电磁生态效应的原理,研究现状,并就如何减少手机对人体的电磁影响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08.
本研究将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末端两隔室分别改为曝气池与沉淀池,使其成为厌氧耦合好氧一体化工艺,探索连续流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亚硝化实现条件.分别在厌氧区和好氧区接种厌氧颗粒污泥和好氧颗粒污泥,控制好氧区沉淀时间为1 h,好氧区C/N比由1逐渐降低至0.4,并逐步提高进水氨氮容积负荷[由0.89 kg·(m3·d)-1提高至2.23 kg·(m3·d)-1].经45 d的运行,在好氧区成功培养出成熟的亚硝化颗粒污泥,其外观呈黄色,结构密实、边缘清晰,出水亚硝酸盐积累率稳定在80%左右.游离氨(FA)和游离亚硝酸(FNA)共同抑制作用是实现稳定亚硝酸盐积累的关键因素.运行初期部分好氧颗粒污泥出现解体现象,好氧区产生大量絮体;但后期絮体逐步转化为小粒径颗粒污泥,表明一定数量的有机碳源有利于絮体颗粒化,而大量富集慢速生长的硝化细菌对颗粒的稳定维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09.
何欢  董秉直  许光红  闫昭辉 《环境科学》2014,35(5):1824-1831
采用颗粒状大孔阴树脂和混凝作为微滤膜的预处理,考察它们去除有机物以及缓解膜污染的效果和机制.结果表明,树脂可有效去除中等和小分子的有机物,但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去除有限;混凝可有效去除大分子有机物,但对中等和小分子有机物的去除有限.仅采用树脂作为预处理,虽然去除有机物效果较好,但缓解膜污染的作用有限;而混凝与树脂联用,不仅有效去除有机物,而且也有效缓解膜污染.  相似文献   
710.
以厌氧颗粒污泥为生物吸附剂,研究了Cu2+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污泥投加量和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颗粒污泥对Cu2+的吸附过程为吸热、熵增的自发过程,可用伪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Freundlich等温方程进行拟合;溶液温度为35℃、pH值为5时吸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