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5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817篇
安全科学   527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249篇
综合类   1785篇
基础理论   234篇
污染及防治   188篇
评价与监测   154篇
社会与环境   207篇
灾害及防治   7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贵州红枫湖大冲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红枫湖汇水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氮、磷、有机物输出的一般规律,以典型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自2010年1~12月,对流域降雨、流域出口的径流、TN、TP、CODcr浓度进行同步监测,并对流域内各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污负荷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流域除TP外,其他指标严重超标;监测期间小流域径流量为414×105 m3,TN、TP、CODcr入湖总量分别为2 5467、856、10 8832 kg,其日均单位排放负荷分别为577、019 、1451 kg/(km2·d);在降雨丰富、农业生产活动频繁的6~10月,TN、TP、CODcr的含量都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分别占各自总量的94.8%、73.3%、94.3%;坡耕地、天然林、疏林地产生的TN、TP、CODcr污染负荷量分别为流域入湖污染总负荷的13.38%、13.29%、13.54%,稻田、蔬菜地径流中TN、TP、CODcr含量分别为0.84~10.32、0.07~0.18、20.50~68.00;2.16~7.54、0.01~0.04、4.50~22.40 mg/L。居民生活污水中TN、TP、CODcr含量分别为13.84~50.11、3.20~5.10、35.7~207.0 mg/L,蔬菜、水稻种植、居民生活污水及禽畜养殖对流域面源污染贡献大;大冲小流域面源污染负荷与径流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82.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研究区域,采用1961~2007年9个气象站点气象观测数据和黄家港水文站实测径流资料,以FAO彭曼蒙特斯公式和水文模拟法为标准分别对多种潜在蒸散发计算方法和实际蒸散发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了陆面蒸散发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存在“蒸发悖论”现象,Priestley Taylor公式计算结果偏大,但与FAO 彭曼蒙特斯公式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在气象资料较少时可以考虑建立相关方程进行推求。傅抱璞公式与水文模拟法计算结果较为接近,相关关系最优。潜在蒸散发与平均温度、气温日较差、实际水汽压、降雨量、风速、净太阳辐射、日照时数呈正相关,而实际蒸散发与平均温度、气温日较差、实际水汽压、降雨量、净太阳辐射、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风速呈负相关。净太阳辐射是影响陆面蒸散发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983.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biotic (snail size and presence of food during the test) and abiotic factors (temperature, water hardness and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s) on the molluscicidal activity of Euphorbia milii latex. Bioassays were conducted with B. glabrata (10 snails per concentration) and snail lethality was evaluated after 24 hr and 48 hr of exposure to lyophilized latex solutions. Neither the degree of water hardness, nor the presence of food during the test affected latex‐induced snail mortality. The snail size had a minor influence on E.milii‐induced snail lethality. Newly‐hatched (shell diameter ≤ 1mm) as well as young (3–8 mm) snails were slightly less susceptible than older (10–25 mm) mollusks. On the other hand, the molluscicidal effect of E.milii latex was modifi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i.e. LC50 and LC90 values were halved for every 10°C rise in temperature) and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s in the water (i.e. the higher the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the higher the LC50 value). The efficacy of E.milii latex as a molluscicide can be modified by factors such as water temperature and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by snail size.  相似文献   
984.
掌握填埋废物的工程力学特性是确保危险废物填埋堆体稳定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针对6种典型危险废物的工程力学特性开展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污泥类危险废物的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远高于非污泥类危险废物,而前者的比重则显著低于后者.污泥类危险废物的渗透系数相对较小,比污染土壤和飞灰炉渣混合物的渗透系数小1个数量级,比滤池填料的渗透系数小2个数量级.不同危险废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排序为:飞灰炉渣混合物(314.3 kPa)和滤池填料(278.9 kPa)>污染土壤(124.9 kPa)>杭州氧气厂污泥(68.6 kPa)、锌铬污泥(71.4 kPa)、油泥(58.4 kPa).不同危险废物的粘聚力排序为:飞灰炉渣混合物(40.8 kPa)、滤池填料(31.1 kPa)>污染土壤(20.9 kPa)>杭州氧气厂污泥(1.94kPa)、锌铬污泥(3.10 kPa)、油泥(1.81 kPa).此外,不同危险废物的内摩擦角差异相对较小,其变化范围在18.8°~35.0°之间.综合分析可知,飞灰炉渣混合物和滤池填料的工程力学特性较好,而污泥类危险废物的工程力学特性则较差.  相似文献   
985.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选矿废水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矿废水主要来源于有色金属矿山,具有水量大、悬浮物浓度高、重金属浓度高、有机浮选药剂浓度高等明显特征。选矿废水若直接排放,对环境的危害相当大。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对模拟选矿废水进行了处理实验研究,考察了不同工艺条件对苯胺黑药、黄药及乙硫氮等浮选药剂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氧化反应器的最佳停留时间为8 h,进水最佳pH为6~7,葡萄糖投加量为0.1 mg/L时,降解效果达到最佳;此外,接触氧化反应器中微生物承受硫化物的浓度可达到120 mg/L。  相似文献   
986.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不同纳米修复剂(羟基磷灰石HAP、赤泥RM、Fe3O4、胡敏酸-Fe3O4)对2种不同污染土壤Cd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纳米修复剂均可显著增加胡萝卜植株生物量,显著提高植株Cd胁迫的耐受指数;不同土壤施用不同纳米修复剂均显著降低胡萝卜植株Cd的含量,并且随着修复剂施加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植株茎叶Cd含量最大降低达78.8%,根中Cd的含量最大降低67.8%;添加不同修复剂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土壤中Cd的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这可能与施用不同纳米修复剂促进了土壤中非残留态Cd向残留态Cd的转化有关,总体而言,不同纳米型修复剂对降低Cd的有效性顺序为:RM~HAP>胡敏酸-Fe3O4>Fe3O4。  相似文献   
987.
湿法烟气脱硫反应过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中试台上,系统开展了浆液pH值、飞灰浓度、液气比、入口SO2浓度、烟气速度和氧化方式等对脱硫反应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表明,脱硫效率随着石膏浆液pH值、液气比的升高而增加,且入口SO2浓度越高,液气比越低,影响效应越明显;脱硫效率随着烟气速度、烟气温度和入口SO2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石膏浆液中飞灰含量对系统脱硫效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H值>5.6,飞灰浸出液中Fe3+含量相对较低,Fe3+对脱硫反应过渡态催化氧化影响程度较轻,不同工况脱硫效率差别不大。pH值<5.6,飞灰浸出液中Fe3+含量随pH值降低而增大,增效效果逐渐显著;氧化方式对脱硫反应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强制氧化工艺的脱硫效率比自然氧化的高5%左右。  相似文献   
988.
创新和绿色已经成为今后驱动经济转型的两个最重要的因子。从绿色创新发展的资源环境维度、经济社会文化维度出发,以区域绿色创新与发展为主线,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旨在系统梳理区域绿色创新的微观影响因素与过程,分析绿色发展问题的内涵与演变。绿色创新发展来自于多重因素与制度在生产、扩散和使用新知识与新技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而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可持续现代化与城市转型。在国内外的绿色实践中,总结了能源可持续利用、节能服务业与低碳城市建设等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989.
压裂返排液生物处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油田压裂返排液中筛选出EB系列菌种,可高效降解压裂返排液中的高分子和有机污染物。考察了振荡时间、温度、接种量、菌种混合比例等对压裂返排液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8h振荡、25℃、10%接种量、菌种EB1和EB2按1∶1比例混合是较佳应用条件。EB复合菌种的应用范围较广,其pH值适用范围为6~9,矿化度适用范围为3 000~20 000mg/L。该研究提高了压裂返排液生物处理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0.
Differentiation of nitrous oxide emission factors for agricultural soil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itrous oxide (N2O) direct soil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e are often estimated using the default IPCC emission factor (EF) of 1%. However, a large variation in EFs exists due to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 crops and management. We developed an approach to determine N2O EFs that depend on N-input 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method was a monitoring study in which an EF of 1% was found. The conditions of this experiment were set as the reference from which the effects of 16 sources of N input, three soil types, two land-use types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on the N2O EF were estimated. The derived EF inference scheme performed on average better than the default IPCC EF. The use of differentiated EFs, including different regional conditions, allows accounting for the effects of more mitigation measures and offers European countries a possibility to use a Tier 2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