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6篇
  免费   423篇
  国内免费   484篇
安全科学   872篇
废物处理   107篇
环保管理   204篇
综合类   1334篇
基础理论   177篇
污染及防治   199篇
评价与监测   103篇
社会与环境   83篇
灾害及防治   12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连续流膜生物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讨好氧颗粒污泥在连续流膜生物反应器(MBR)中的形成过程和机制,采用连续流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膜反应器内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好氧颗粒污泥特性的变化,并对连续流M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连续流M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增强了MBR的运行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废水中微生物抑制...  相似文献   
122.
深入分析了加油站平衡式油气回收系统、真空泵辅助式油气回收系统的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的油气回收效率和关键技术问题,揭示了密封性是平衡式失败和美国模式低效的根本原因,解决了困扰业界的罐压不高、罐压保持、后处理装置是否必要等困惑和争议,提出高效率、低密封性要求的"低罐压真空泵辅助式油气回收系统"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3.
以实际工作中的含油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加压气浮处理工艺,通过多年的实际应用与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气浮压力对气浮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溶气罐压力的调整,可得到最佳的出水水质。该项研究结果操作方便、处理效率高、易于控制、对今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4.
概述了目前中药工业废水处理应用的各种物化、生物处理技术;对主要处理工艺的应用特点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中药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今后的研究开发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5.
开展卫生填埋场中的黏土衬层密实性试验研究对填埋场的工程设计和后期运营具有现实意义.黏土压实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孔隙率的减小,并改变黏土的电阻率,为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衬层密实性中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物理基础.文章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三种装置(测深、温纳、偶极-偶极)进行对比测量,通过电阻率成像技术对压实黏土的电性特征进行...  相似文献   
126.
为了科学合理的完成水环境压力分区,构建水环境压力分区指标体系是其关键和基础.鉴于水环境压力涉及因素的系统性.相互联系性,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选取水环境压力分区指标十分必要;由于水环境压力涉及方面的相互联系性,其表征指标之间往往存在信息量的重叠,为了避免信息的重复表达,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同时避免冗余指标带来的干扰,需对...  相似文献   
127.
为了解决高温高盐矿井水对碳钢管道和设备腐蚀问题,进行了缓蚀挂片试验,研究适应该类水质的缓蚀剂种类和最佳投加量。试验结果表明:软化剂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对碳钢均有一定缓蚀效果.其平均缓蚀率分别为17.33%、57.46%。因此药剂软化过程同时达到防腐效果有限:单独投加缓蚀剂HEDP的缓蚀效果明显,其静态缓蚀率82.46%以上,动态缓蚀率76.45%:复合配方缓蚀剂的缓蚀效果最好,最佳配方为“有机膦酸一聚环氧琥珀酸一锌盐”或“有机膦酸一磺酸基团多元共聚物一锌盐”,在投加量80mg/L时动态缓蚀率接近90%。  相似文献   
128.
采用盐酸消解样品,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电镀废水中高浓度的锡的质量浓度,方法简单可靠。通过实验样品的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该方法干扰少,数据准确,适合废水分析。  相似文献   
129.
A novel method based on the selective pressure of particle size (particle-size cultivation method, PSCM) was developed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operation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in a continuous-flow reactor,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based on the selective pressure of settling velocity (settling-velocity cultivation method, SVCM).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erobic granules could be cultivated in continuous operation mode by this developed method within 14 days. Although in the granulation process, under particle-size selective pressure,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MLSS) in the reactor fluctuated greatly and filamentous bacteria dominated the sludge system during the initial operation day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profile was found between the aerobic granules cultivated by PSCM and SVCM. Moreover, aerobic granules cultivated by PSCM presented larger diameter, lower water content and higher specific rates of nitrification, denitrifieatio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but lower settling velocity. Under long term operation of more than 30 days, aerobic granules in the continuous-flow reactor could remain stable and obtain go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NH4^+-N,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remova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SCM was dependent on the cultiv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stability of aerobic granules in continuous-flow bioreactors.  相似文献   
130.
陈烜  汤兵  张姿  宾丽英  黄绍松  付丰连  邱兵 《环境科学》2014,35(8):3031-3037
研究了曝气膜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活性污泥主要活性特征变化及其对膜污染的影响.通过排出剩余污泥的办法维持活性污泥浓度在4000 mg·L-1左右,并连续运行75 d.运行期间,每日检测活性污泥的各项性质指标便于反映污泥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器运行时间的延长,污泥脱氢酶活性逐渐增加,其对反应器的运行有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会强化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除,但另一方面则导致了胞外聚合物的增加,并加速膜污染.而污泥表观产率则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有所减少,其粒径逐渐减小,且胞外聚合物呈现增加的趋势,总的出水水质情况逐渐提高,与此同时,反应器内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在运行前期较少,而在后期大量出现.膜污染分析结果表明运行后期膜污染速度明显加快,其原因在于:污泥粒径的减小以及胞外聚合物的增加导致细小颗粒及胞外聚合物堵塞或在膜表面沉积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